1、下列对句子中人物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她闭着眼睛,绝美的脸庞显露出一丝痛苦的神情。(神态描写)
B.我想:如果我举手了,老师会叫我吗?同学们会嘲笑我吗?(心理描写)
C.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外貌描写)
D.那位大个子叔叔始终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外貌描写)
2、下列关于顿号和逗号的用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逗号标示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例: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
B.顿号标示句子中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例:她是那么谦虚、美丽、善良。
C.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成分间用逗号,小的并列成分间用顿号。例:我们吃的粮食、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烧的煤炭,都和太阳有关。
D.逗号和顿号都可以用于数词后面。例:一、明确演讲主题;二,准备书面材料。
3、我能从括号里面选一个恰当的词语画√。(6)
(1)刘老师每天过着(简朴 纯朴 古朴)的生活 。
(2)老舍先生不算是种花的能手,他只把种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兴趣 乐趣 趣味)罢了.
(3)花草尽管自己会奋斗,但也得像老朋友似的(照管 照顾 照应)它们.
(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句话点名了老舍先生对养花最真实的(感觉 感触 感受).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________》的序言,作者是________。
(2)《白杨》的作者是袁鹰,这是一篇________的文章。
(3)“________,________,空悲切”出自________的《________》。
(4)有志不在年高,________。
(5)地满红花红满地,________。
(6)________,不为瓦全。
5、小小书法家(看拼音写词语)
líng lì bàng wǎn fēn f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gān zào qīng chè dā ji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______。此刻,载人航天发射场_____,与航天员________的教练、专家来了,手举鲜花的_______来了,嘹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响起来了……
2.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为“神舟”5号飞船送行,为航天员______送行。人人脸上写满了_______与_________。
3.人们把火星叫做地球的“__________”,是因为它们同样有__________,同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有_________,同样是_______________,甚至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比一比,再组词
楚________ 臣________ 矮________ 雹________
禁________ 巨________ 短________ 咆________
8、照样子,写词语。
1.例:动静(反义词)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2.例:呐喊(近义词)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3.例:探听探听(ABAB)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4.例:顺风顺水(ABAC)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居里夫人的故事
1903 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动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从此,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希望 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 愿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开幕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激 感动),(热情 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授 传播)给她知识的老师。
【1】用“/”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簇拥: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这动人的情景”指__________________老人流下了热泪是因为_________。
【4】找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画上“ ”。
【5】短文主要是围绕________来写的,一共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______;第二件事是________。
【6】读完短文和你学过的课文,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请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家乡的小溪
我的家乡叫桐山,那儿有一条小溪叫桐山溪。
孩提时,常常跟大人到溪边洗衣服。溪边那道坝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石块中间有许多蓝色、黄色的不知名的小花,还有野生的草莓。大人洗衣服,我就在溪边摘野花,吃草莓。读小学时,我的学校与小溪只隔着那道坝,于是我和几位同学放了学常翻过那道坝,到小溪边去玩。溪边堆了很多沙子,我们就在上面摸爬滚打过家家,弄得灰头土脸的,还经常装了满口袋的沙子回家。
如今住在城里,再没回过家乡,也没有去看那条小溪了。但常常把在溪边照的照片拿出来给朋友看:古老的石板桥,桥下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溪对岸的竹林,会开花的石坝,在坝上玩耍的小孩儿……
【1】作者描写了孩提时代的哪几件趣事?简要地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用“ ”画出来。
【3】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哪个地方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让你最难忘?仿照本文第二自然段来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1】阅读选段,联系全文,用准确的词语填空。
___________的园子 ___________的祖父
___________的“我” ____________的童年
【2】用“ ”画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3】选段共介绍了“我”在园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件事,其中_________这件事写得最详细。
12、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1】作者回忆了在故乡的哪些童年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什么情感?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你觉得是什么在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鼓作气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鈞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带领军队前往长勺应战。
到了长勺,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齐军先声夺人,首先擂响战鼓向鲁军发动进攻。鲁庄公正准备出兵迎战,谁知被主动请战、陪同而来的曹刿(guì)劝住了,说:“大王,时机未到,等会儿再说。”齐军见鲁军毫无动静,不出来应战,便再一次擂响战鼓,摇旗呐喊起来。
鲁庄公又想应战,但曹刿仍然要他按兵不动。齐军见鲁军还不出阵,便又一次擂起战鼓,向鲁军挑战。但曹刿还是叫鲁庄公命令军队坚守不战。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曱,四处溃逃。
战斗胜利后,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鼓后,才能出击?”曹刿回答说:“打仗,最重要的是靠勇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敲第三遍鼓时,勇气已经快没有了。这时我军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得胜利啦!”
1.比一比,再组词。
第( ) 摩( ) 歇( ) 减( )
弟( ) 磨( ) 喝( ) 喊( )
2. 用给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摩(mó mō)拳擦掌 挑(tiāo tiǎo)战
溃(guì kuì)逃 旺盛(shèng chéng)
3. 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 先造成声势以压倒对方。( )
(2) 作战时摇着旗子,大声喊杀助威。( )
(3) 抓住时机,立刻决断。( )
(4) 形容战斗前精神振奋的样子。( )
4.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5.联系短文内容理解“一鼓作气”的意思,并说说生活中,你曾一鼓作气去完成过哪一件事?
14、阅读训练场。
两袖清风
于谦是我国明代的爱国英雄。△
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得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huì)。△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的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手下人拦住他说:“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 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 还带什么呀 手下人说 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啊
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金银去巴结上司啊!”“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啊!”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解地问:“您带的是什么?”“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1】“乌纱帽”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两袖清风”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已用“△”分为三段,写出第三段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读画“___”的句子,于谦这么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歌颂了于谦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祖父的园子(节选)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随意—______ 自由—______
【2】读画线句子,这几句话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体现了这些事物共同的特征是________。(填序号)
A.愿意 B.美丽 C.自由 D.明亮
【3】这段话写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访梅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外出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疑惑,更有了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他去了。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地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找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在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之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不该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吃惊,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气,蒸气是什么,蒸气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那么说,”我们一时狐疑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的多了,使你烦躁,绿的多了,使你沉郁,黄的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1】短文重点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
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灰椋鸟》节选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意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读音,填序号。
深涧(________)A.jiān B.jiàn
情不自禁(________)A. jìn B.jīn
【2】结合本文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百鸟争鸣─(________) A. 形容许多鸟在鸣叫。 B.一百只鸟在争论。
(2)呼朋引伴─(________) A. 呼唤朋友。 B.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一个( )句。
A. 拟人句。 B. 比喻句。
【4】这段话主要写了( )的场面。
A. 灰椋鸟归林后热闹的场面。 B. 灰椋鸟归林前喧闹而热烈的场面。
【5】树林内外,百鸟争鸣......这些灰椋鸟会谈论什么?你能写一句关于环保的宣传语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公园小亭的木柱旁有一个提示牌,提示语是“诸君到此一游,何须入木三分。”
【1】“入木三分”讲的是____________的故事,原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后来也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
【2】这则提示语要告诉游客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泰山上的挑夫
子夜,我和爸爸来到岱宗坊,开始了对五岳之尊泰山的攀登。
天是墨蓝色的,那镶嵌在墨蓝色天幕上的闪烁的繁星是那么明亮。刀劈斧削般的岩石竟然有那么多奇形怪状。而山石上耸立的松柏更是云雾般的朦胧。什么美妙的乐曲能同山涧里潺(chán)潺的溪水声相比呢?更何况还有蛙鸣,蝉唱,不知名的昆虫的低吟……爸爸拿着手电边走边指点,有时停在一个地方,一讲就是老半天。我饶有兴味地看着、听着。红门、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回马岭……都被我们甩在身后了。我脑子里萦(yínɡ)绕着唐槐、汉柏、金刚经以及各种各样有关泰山的神话、传说,走在这夜幕笼罩下的山路上,果然是别有一番情趣!‖
当红日出山、天色大亮的时候,我们已坐在中天门熙熙攘攘的茶社里了。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吧,我仰看那白云缭绕的泰山主峰上的南天门,对攀登泰山极顶简直有些失掉信心了。
忽然,爸爸指着攀登在山路上的一队挑夫让我看。 “那是干什么的?”我问。
“挑夫!泰山上的挑夫!”爸爸激动地大声说。我很奇怪,爸爸为什么这样激动!
那一队挑夫在茶社门前停下来休息。爸爸迎上前去和为首的一位中年汉子攀谈起来。我端详着那位中年挑夫: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风刀霜剑刻下的皱纹,眼睛里闪着坚毅的光芒;一件对襟布褂没有系扣,裸露着胸脯,结实而丰满;胳膊上、肩头上以及腿部的肌腱,鼓得高高的。我想,即使最好的体操运动员,也不一定会有这样健美的肌体吧!
“当天能来回吗?”爸爸问道。
“能。一天至少一趟!”他平静地回答。 “您不累吗?”我脱口而出。
“哈哈!”他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小朋友,你想,肩上百把斤的担子,脚下百把里的山路,能不累吗?”
“那您为什么非干这活儿?”
“傻孩子!和你上学念书一样,这是我们的工作。”他严肃起来,一板一眼地说:“现在国家在奔四化,发展旅游事业,不光国内,许多外国朋友也慕名来逛泰山。要是山上没有旅馆,没有饭店,那住在哪里?吃什么?要吃、要住,就离不开咱这挑担子的。不错,这活是累,是苦,可你不干,我不干,谁干呢?”
“要是用机器运输就好了。”
“对,这样就省劲多了!所以,你们从小得好好念书,长大了搞出机器来。
可是你记住,就是机械化了,也得干。不花力气,图省劲,干什么也不行……好,你们歇着吧,俺们该走啦。”说着,就招呼同伴们去挑担子。‖
他们又上路了,踏上了攀登东岳之巅的最艰难的旅程!他们迈着坚定的步子,用不急不缓的稳健动作换着肩,走着“之”字形,奋力地攀登。我望着他们的背影,耳边又响起那位中年挑夫的话,心里不禁翻腾起来……泰山上的挑夫啊!您的运输工具和方式是落后的,您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是,您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人格是多么高尚啊!您坚毅、勇敢、无私无畏,任何困难都不能把您挡住。我们的祖国,是多么需要这种挑夫精神啊!……我猛然想起自己,我不也应该做一名祖国的挑夫,挑起革命重担,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伟大祖国的腾飞而献身吗?……
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我放开喉咙大声喊道:“爸爸,走啊!追挑夫去!”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熙熙攘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猛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文中“‖”划分的段落,写出段落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泰山看到的中年挑夫是什么样子?请用“~~~~”画下来。
【4】“挑夫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合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
刘三姐聪明伶俐、美丽动人。刘三姐有一幅美妙的歌喉。
21、照样子,给句子换个说法。
例: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1、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娘,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照样子,再写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改写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用加点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花园里边绿油油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写一件自己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
要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重要的地方写详细、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