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殍”最有可能是什么意思?( )
A.饿死
B.漂浮
C.游荡
D.下降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妒忌/嫉妒 惩罚/丞相 擂鼓/花蕾
B.弓弩/努力 霹雳/劈开 踉跄/呛声
C.迸裂/拼命 镌刻/携手 石窍/巧妙
D.恰好/融洽 忌讳/晦气 宝钗/刀叉
3、下列对句子中人物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她闭着眼睛,绝美的脸庞显露出一丝痛苦的神情。(神态描写)
B.我想:如果我举手了,老师会叫我吗?同学们会嘲笑我吗?(心理描写)
C.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外貌描写)
D.那位大个子叔叔始终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外貌描写)
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
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
3.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4.沃克换上手术服,洗净手,戴上了消毒手套。(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清贫 | 直抒胸臆:_______、_______是共产党员的美德。 |
叙事:被国民党兵士_______,_______的物品写出清贫 | |
补充:通过_______的财产写出共产党人的清贫。 | |
总结:_______、_______的生活,是革命者能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
6、巧填同音字。
【liánɡ】 高_______ _______食 ________国
【cānɡ】 ________库 船_______ ________白
7、解释加点的字,将释义写在括号里。
(1)童孙未解供耕织 ( )
(2)也傍桑阴学种瓜 ( )
(3)童孙未解供耕织 ( )
(4)短笛无腔信口吹 ( )
8、根据加点字填写反义词组成词语。
明争(_______)斗 好(_______)恶劳
若明若(_______) 弄(_______)成真
去伪存(_______) 声(_______)击西
前因(_______)果 混淆是(_______)
9、阅读《祖父的园子》片段,回答问题。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1】文段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2】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呢?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与理解
《西游记》节选
却说常言有云: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果然这山上有一个妖精,孙大圣去时,惊动那怪。他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道:“造化,造化!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那妖精上前就要拿他,只见长老左右手下有两员大将护持,不敢拢身。他说两员大将是谁?说是八戒、沙僧。八戒、沙僧虽没什么大本事,然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僧是卷帘大将,他的威气尚不曾泄,故不敢拢身。妖精说:“等我且戏他戏,看怎么说。”
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
【1】这段文字是《西游记》里的哪一个故事? ( )
A. 三借芭蕉扇 B. 大战流沙河 C. 盘丝洞七情迷本 D. 悟空三打白骨精
【2】文中“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一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西游记》中,每逢高山峻岭,往往都会有妖精出没。
B. 作者是在警告人们,不要到高山峻岭去,那儿不太平。
C. 这句话为下面的妖精出场做了一个合理的铺垫。
D. 这是传统小说经常用的一种渲染情境的手法。
【3】文中的妖精说“造化,造化”,这里的“造化”理解正确的是: ( )
A. 自然演化 B. 好人有好报 C. 好的福份、命运 D. 妖精使用的咒语
【4】“等我且戏他戏,看怎么说。”理解正确的是: ( )
A. 让我戏弄一下他,看他怎么说。 B. 带他去看场好戏,看他怎么说。
C. 他要戏弄我一下,他会怎么说。 D. 我要戏弄他,他也要戏弄我,怎么说?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这句话把妖精写得越美越动人,对唐僧师徒就越有迷惑性。
B. 这句话有几处末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C. 这句话中巧用儿化音,读起来很有趣味性。
D. 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行为、心理描写刻画出场人物。
11、课内阅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zhī zhǐ)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怎么拥挤,他( )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 )速度非常快,( )能急转(zhuǎn zhuàn)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dào dǎo)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短文选自课文《________》威尼斯是________(国家)北部的一座________。
【2】用“\”画去文中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3】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4】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操纵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忙脚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会联系上下文,补充威尼斯的景色或人们的活动。
我的眼睛忙极了,我看到_________;看到_________;还看到_________……
【6】短文是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句话来写的,这是一个_______句。船夫的驾驶技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百多年前,奥地利军队入侵意大利,意大利军队奋起反抗。由于人少,他们的指挥部被奥地利军队包围了。
奥地利军队从三面向指挥部发起猛攻,意大利军队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侵略军的进攻。但奥地利军队人多炮猛,意大利军队伤亡惨重,渐渐抵挡不住了,急需有人出去请求增援部队。
一位少年鼓手说:“让我去吧!”守卫队的大尉指挥官写了一封信,交给少年鼓手,然后用绳子把他从大楼的窗口吊下去。少年鼓手揣着大尉的信,躲过敌人的监视,猫着腰,飞快地向山坡下跑去。
不一会儿,少年鼓手被奥地利哨兵发现了,随即一阵猛烈的炮火向他射来。少年鼓手不幸中弹倒下了。他咬紧牙关,忍着剧痛,冒着敌人的炮火,爬过山坡。这时,血一滴一滴地洒在他爬过的草地上。
爬过山坡,他又拼足力气站起来,一跛一拐地跑过田野,来到部队的驻地,把大尉的求援信交给了一位军官,便倒了下去。
这位军官一看信,立即派出骑兵,飞速赶去增援。守卫队大尉一看援军来了,便指挥部队出击,两军前后夹攻,侵略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指挥部的围困解除了。
(1)给这篇文章加一个题目(写在文章前的横线上)。
(2)这篇课文记叙了( ),歌颂了( )。
(3)分段,概括段意。
(4)解释词语。
①增援:
②落花流水:
13、课内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舶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________怎么拥挤,他__________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选文出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
【2】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把威尼斯的小艇分别比作_______、_______,写出了小艇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第二自然段运用了( )描写。
A.动态 B.静态
【4】在文中“____”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5】第三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____”画出来,本段内容表达方法是先_______后________我想对船夫说: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 )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 )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 ),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 )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A.天衣无缝 B.稀溜溜 C.匀匀实实 D.平平整整
【2】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悠闲——(______) 特别——(_______) 洁白——(_______)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 刷墙,包括他刷墙的 和 ,反映了“刷子李” 。
【4】从刷子李说出了徒弟的心理,可以看出刷子李是个什么样的人?( )
A.刷子李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心细如发。
B.刷子李说了徒弟的心理,是要让徒弟好好佩服自己。
C.刷子李这样做,明显是要压服一下徒弟。
15、课内阅读。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ー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他撒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1】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大拇指形状不美的句子。
【2】文中画“ ”的句子,用了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
【3】文中画“﹏﹏﹏”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A.总领全段
B.承上启下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大拇指的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面说明大拇指形状算不上美。
B.给人搔痒,表明大拇指很能吃苦。
C.拉胡琴时,大拇指相帮扶住琴身,表明大拇指很会讨好生活。
16、阅读短文。
__________
这是发生在童年的一件小事。我的爸爸也许已经忘记了,然而,这件事,却对我的一生或多或少地起了些(影响 反应)
那年,我9岁。一日,坐在靠近门边的桌前写大楷。门铃响了,爸爸开门,是邻居。两人就站在大门外交谈。那天风很猛,把我的大楷本子吹得“啪啪”作响,我拿着墨汁淋漓的笔去关门。猛地把门一推,然而,立刻地大门由于碰到障碍物反弹回来。与此同时,我听到父亲尽力(压抑 压制)而仍然压不下去的喊声。
门外的父亲,眉眼鼻唇,全都痛得扭成了一团,就连头发,也都痛得一根一根地站了起来;而他的十根手指呢,则怪异地缠来扭去。一看到我伸出门外一探(竟然 究竟)的脸,父亲即刻扬起了手,想刮我耳光,但是,不知怎的,手掌还没有盖到我脸上来,便颓然放下,我的脸颊,仅仅感觉到了一阵掌风而已。
邻居以(责怪 责问)的口气对我说道:“你太不小心了,你父亲的手刚才扶在门框上,你看也不看就把门大力关上……”啊,原来我几乎把父亲的手指夹断!
偷眼瞅父亲,他铁青着脸搓手指,没有看我。
十指连心,父亲此刻的痛楚,我当然知道,但是,当时的我,毕竟只是一名9岁的小童,我所关心、所害怕的,是父亲到底会不会再扬起手来打我。
父亲不会。
当天晚上,父亲五根手指肿得很大,母亲在厨房里为他涂抹药油。我(无意 随意)中听到父亲对母亲说道:“我实在痛得极惨,原想打他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夹缝处的。错误在我,有什么理由打他呢?”
父亲这几句话,给了我一个毕生受用无穷的(启示 启发):犯了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不可迁怒他人,不可推卸责任。谢谢你,爸爸!
【1】给短文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开头的横线上。
【2】用“/”画去文中括号里搭配不合适的词语。
【3】父亲扬起手却没有打“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读文末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对文中的“父亲”有什么看法?写几句你最想对他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鼓作气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鈞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带领军队前往长勺应战。
到了长勺,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齐军先声夺人,首先擂响战鼓向鲁军发动进攻。鲁庄公正准备出兵迎战,谁知被主动请战、陪同而来的曹刿(guì)劝住了,说:“大王,时机未到,等会儿再说。”齐军见鲁军毫无动静,不出来应战,便再一次擂响战鼓,摇旗呐喊起来。
鲁庄公又想应战,但曹刿仍然要他按兵不动。齐军见鲁军还不出阵,便又一次擂起战鼓,向鲁军挑战。但曹刿还是叫鲁庄公命令军队坚守不战。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曱,四处溃逃。
战斗胜利后,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鼓后,才能出击?”曹刿回答说:“打仗,最重要的是靠勇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敲第三遍鼓时,勇气已经快没有了。这时我军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得胜利啦!”
1.比一比,再组词。
第( ) 摩( ) 歇( ) 减( )
弟( ) 磨( ) 喝( ) 喊( )
2. 用给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摩(mó mō)拳擦掌 挑(tiāo tiǎo)战
溃(guì kuì)逃 旺盛(shèng chéng)
3. 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 先造成声势以压倒对方。( )
(2) 作战时摇着旗子,大声喊杀助威。( )
(3) 抓住时机,立刻决断。( )
(4) 形容战斗前精神振奋的样子。( )
4.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5.联系短文内容理解“一鼓作气”的意思,并说说生活中,你曾一鼓作气去完成过哪一件事?
18、阅读文章,然后回答。
风筝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zhēng)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 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 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③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zhì)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④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修好它们。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⑤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
形态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给②、③、④三个部分各自加一个小标题。(6个字以内)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与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然后抄写下来,再写出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学性文本阅读。
草原即景
①塔木钦草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多么像海啊!只有在海上,天和地才能像接到一起的两匹布那么完完整整,没有隙缝;只有海才这么寂静,广袤得望不到边际,永远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
②风呼啸起来,像千军万马奔腾而至。于是,穗头已经发黄的草上掀起一阵波浪,草梗闪出银白色的光亮。偶尔,天边也会出现一根细小的像桅杆似的东西,走近了才发现那原来是骑在马上的牧民手中的杆子,它是用来套马的。看到马背上牧民的雄姿,我心里油然生起敬慕之感。
③塔木钦草原过去被称做“旱海”-几亿年以前,它也许就是地道的海。过去,这里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牧人、旅客都视之为畏途。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除了公路旁边偶尔出现的一座土丘,再也找不到在何其他可以做路标的东西了。那些土丘也许是为搭篝火而堆起的石头。从远处望去,黑黝黝的石堆时常会引起人们的错觉,以为公路旁边伺伏着什么野兽,而那些牛群、马群从远处望去,斑斑点点,又仿佛是一堆堆巨石。
④也许因为这地方海拔接近1000米的缘故,天低得好像可以用手去摸,因而,人们对云彩的变幻也特别留心。在辽阔无边的蓝天上,云彩有时候团团飞卷着,像一簇狂舞着的雄狮,可是顷刻之间又会化成黑乌乌的一片煤层。这时候,汽车声嘶力竭地跟云彩赛起跑来。忽然,煤层上“吧嗒吧嗒”地掉下雨点可是把脑袋从帆布里钻出来,朝四下里一望,乌云罩不到的地方却仍然是黄澄澄的一片阳光。骤雨还没住,太阳又嬉戏着,从云隙里投下一道亮光,就像悬在半空的一匹薄纱。
⑤这时候,一个奇丽的景象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道完整的虹,衬着天空和草原,从地面拱了起来,好像一道彩色的巨门。我说“完整”,是因为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虹的两端跟地面衔接的地方。
⑥不一会儿,风把云彩吹散了,雨自然也就停了下来,云彩又驯顺地变成了白色,有的化成一棱棱,好像透视片上的肋骨,有的散成一座座岛屿,上面影影绰绰,似乎还辨得出一些苍松古柏,也有的被吹成细长条,好像半透明的银鱼,在蓝天里逍遥自在地飘浮。
⑦蓝天下面,公路就像一条叠成无数折的黄色带子。每逢汽车“呜呜”地向上爬行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是朝着一条通天的大道开去。不过爬到顶端,就又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原。
【1】按照文章的描写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自然段(________)→2自然段(马背上的草原人)→_________自然段(被称作“旱海”的原因)-④~⑥自然段(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广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畏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③④自然段,用“_______”画出静态描写的句子,用“ ”画出动态描写的句子,揣摩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大家的眼睛都集中到了主席台上。(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对我说:“你好好养病吧,我已经向你的老师请假了。”(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她的笑容很纯洁。(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的眼睛显得可爱。(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杰克无奈地去柴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大观园。
(1)帮句子瘦身。
讲评的老先生是新疆最著名的医院的内科主任。
(2)改成转述句。
教务老师沉默不语。最后,他说:“我可以把你的意见转告给老生生。”
(3)改成比喻句。
老先生满头白发,面容黝黑,目光直视着大家。
(4)改成反问句。
听到这个消息我喜出望外。
23、习作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如小嘎子的动作描写、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等,让人物形象栩如生。请你运用这些描写方法,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字数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