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的画面最接近的是( )
A.春风花草香 B.草色遥看近却无 C.风吹草低见牛羊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8分)
不是……就是…… 一……就…… 无论……都…… 虽然……但是……
(1)今天( )不是我当值日生,( )我一早就到学校打扫教室。
(2)我和海伦总是一起上学,( )我去找她,( )她来找我。
(3)奥运健儿( )遇到多在困难,( )能古服。
(4)张爷爷清晨( )起床,( )要到阳台上锻炼身体。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目不转睛 聚集会神 横七竖八 乱七八糟
无论……都…… 不是……而是……
尽管……还…… 虽然……但……
1.桌上( )地放着几本书。
2.我( )地望着桌子上的花。
3.( )走到哪里,我( )不能忘记我的父母。
4.这本书( )我买的,( )妈妈送的。
4、下列四组词语读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咳嗽(suo) 历害 饱胀 琴棋书画
B.莲蓬(peng) 告诫 脊背 守株待兔
C.嘀(dī)咕 谚语 焟烛 眼花缭乱
D.花瓣儿(bàn) 密秘 干燥 齐人忧天
5、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_______)
2.街上人山人海。 (_______)
3.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_______)
4.那小球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_______)
5.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 (_______)
6.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这个自然规律,难道你已经忘掉? (_______)
6、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恼怒——( ) 羞愧——( ) 谦虚——( )
美观——( ) 光洁——( ) 理会——( )
7、读课文,选出理解正确的选项。
《黑眼睛的小黑鱼》告诉我们( )
A. 只要团结起来,就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B. 遇到敌人或困难,要多动脑筋,总会有办法战胜它。
C. 小黑鱼太骄傲自大了,他根本不能战胜鲨鱼。
8、请将下列句子写在横线上,要写得端正、匀称、美观。
小姑娘小心翼翼地端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狐狸和公山羊
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待在那里。
这时,恰巧一只口渴极了的公山羊来到井边,公山羊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公山羊赶快下来,与他痛饮。
口渴难耐的公山羊信以为真,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一起商量出井的办法。狐狸早有准备,他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办法。你用前腿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踩你后背跳出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议,狐狸踩着他的后腿,跳到他的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
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离开。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跳下去了。”
【1】“狐狸觉得机会来了”一句中的“机会”是指___________。
【2】狐狸为什么极力赞美井水好喝?由此可知狐狸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狐狸想出的离开井底的方法。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狐狸因为想要喝井下的水,所以才跳到了井里。_____
(2)在狐狸看来,公山羊的头脑就像他的胡须一样完美。_____
【5】如果后来公山羊得以脱险,回到家后的公山羊,面对自己的一群羊娃娃,他想以自身经历告诚羊娃娃,他会怎么说呢?根据提示写一写。
大难不死的公山羊,向孩子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后,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可爱的家乡
我的家乡大理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这里物产丰富,山水秀丽,不仅在全州有名,而且在全省、全国甚至世界上都有一定名气。
大理的物产十分丰富,苍山上有数不清的树木,是优质的建筑材料;洱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虾,是广大群众喜爱的食品;坝子里有良田千顷,盛产粮食、蔬菜和各类瓜果。家乡的特产大理石更是驰名中外。大理石用途很广,在建筑方面,可以做基石、铺地面、贴墙壁;在工艺方面,可以制成花瓶、屏风和各种精美的观赏品;在文化和生活方面,可以做笔架、砚台、杯盘、桌凳等。大理石制品十分漂亮,白的如玉,洁净无瑕;彩的如霞,色泽斑斓;墨绿的、赭黄的、水纹的,无不晶莹光洁,令人赏心悦目。
大理的风景十分优美。苍山十九峰,白雪罩顶,彩云缠腰,山泉清冽,山花争艳,森林郁郁葱葱,峦崖千姿百态,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去攀登,去观赏。三百里洱海波光浩荡,蔚蓝的水衬着洁白的帆,如诗如画。夜晚,明月东升,光照洱海,海面上白波闪闪烁烁,仿佛游龙的银鳞;近岸处渔火点点,笑语声声,真能让人辨不清是在人间还是在仙境!
家乡的山山水水是如此富饶美丽,我怎能不热爱我的家乡?
【1】文章共有 个自然段,其中第二自然段描述了大理的物产丰富,依次写了树木、 、粮食、蔬菜、瓜果、 ,其中 写得最具体。本段中写“大理石制品十分漂亮”,作者是怎么把它写清楚的?用“ ”画出相关的语句。
【2】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写____________;二是写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狼和鹿(节选)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 )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 )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 )了传染病对鹿群的( )。而人们( )要保护的鹿,( )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 )森林,( )自己的“祸首”。
【1】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2】填空:
“功臣”指( ),它是功臣的原因是( )。“祸首”指( ),它是祸首的原因是( )。
【3】这个故事告诫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塞(sài)翁失马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位老人和他年轻的儿子。这位老人养了许多匹马。有一天,老人的一匹马突然跑丢了,邻居们都替他们惋惜,纷纷来安慰他们。老人却说________丢了一匹马虽然可惜________但怎见得这不是一件好事呢________
过了几个月,那匹马突然跑回来了,而且是带着一匹胡人的骏(jùn)马一起回来的。大伙儿很为老人一家高兴,纷纷前来祝贺,羡慕他们因祸得福。这时,老人又对大家说:“大伙儿先别忙着祝贺,很难说这不是一件坏事。”果然,老人的儿子因为有了骏马,每天都要骑上跑一圈,不料,有一次不慎(shèn)从马上摔了下来,结果摔断了腿。邻居们关心地来探望,有的劝老人的儿子安心养伤,有的对老人表示同情。老人还是那句话:“不见得这不是一件好事。”大伙将信将疑。
不久,边关起了战争,附近的青壮年都应征入伍,上了战场。等到战争结束了,活着回到家乡的只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战死疆(jiāng)场。老人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没有应征入伍,所以保全了性命。
【1】短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有____句话。( )
A. 3 6 B. 3 5 C. 2 5 D. 3 7
【2】依次填入第一自然段的横线上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B. , , ?
C. :“ , ?” D. :“ , ?
【3】“大伙儿很为老人一家高兴,纷纷前来祝贺,羡慕他们因祸得福。”这里的“祸”是指( )
A. 老人的儿子摔断了腿
B. 绝大多数人战死疆场
C. 老人的一匹马突然跑丢了
D. 老人的儿子不慎从马上摔了下来
【4】“大伙儿很为老人一家高兴,纷纷前来祝贺,羡慕他们因祸得福。”这里的“福”是指( )
A. 丢了的马带着一匹骏马回来了 B. 青壮年都应征入伍
C. 老人的儿子没有应征入伍 D. 老人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 凡事都要想到好的和坏的两个方面。
B. 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坏的结果。
C. 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D. 邻里间要互相关心。
13、类文阅读
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中国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
【1】(找中心句)短文第1自然段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第2自然段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2】(提取信息)根据短文内容,将活字印刷术的流程图补充完整。
制成______→按稿______→排列______→涂墨______→印完______→留待______
【3】(理解词语)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中国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诞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
“创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句子)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更有说服力的。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后半句用______和______的方法对前半句进行______说明,说明毕昇是当之无愧的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串快乐的音符
有一串快乐的音符。它们是从哪里来的,连自己也搞不(清晰 清楚)。
也许是一位音乐家用小提琴奏出了它们;也许是一个初学钢琴的女孩子在键盘上弹出了它们;也许是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短笛吹出了它们;也许是走在田埂上的小男孩儿用(轻快 轻松)的口哨吹出了它们……
小音符们不愿意停留下来,它们到处飞旋,多么高兴。
在城市的一幢小楼上,有一扇小窗开着,对着星星闪烁的夜空。小音符们感到很好奇,就钻了进去。
哦,里面有个孤独的白头发的老奶奶。她的老伴去世了,她在思念老爷爷。
突然,她听到了从窗外飞进来的小音符们的歌。啊,多么熟悉的歌,这是老爷爷在年轻时就爱哼唱的歌。在老爷爷和老奶奶初次相识时,老爷爷就为老奶奶哼过这支快乐的歌。后来这歌(伴侣 陪伴)老爷爷和老奶奶生活了很长的岁月……
如今歌声又飞进来了,就像当年老爷爷在轻柔的月光下,轻轻地哼唱着。
老奶奶眼睛里含着晶莹的泪花,终于笑了。
不知为什么,小音符们再也不想跑了。它们手拉手地钻进了老奶奶的心里,它们愿意留在那里。
【1】选择短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搞不________(清晰 清楚) (轻快 轻松)________的口哨
(伴侣 陪伴)________老爷爷
【2】读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完成下面各题。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另外再续写一句:也许是________。
【3】不愿停留的小音符们,最终留在了孤独的老奶奶身边的原因是( )
A. 老奶奶喜欢听它们的歌 B. 老奶奶懂得欣赏它们 C. 它们能给老奶奶带来安慰和快乐
【4】读了小音符的故事,你有哪些话想对这些小音符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留几个柿子在树上(片段)
为什么留几个柿子在树上?原来,这一带是喜鹊的栖息地。三五成群的喜鹊,常常飞到田野中寻找食物,捕食了大量危害农作物的昆虫。有一年冬天,特别寒冷,大雪覆盖在田野上,白茫茫一片。喜鹊找不到食物,又冷又饿,大都死去了。第二年春天,柿树重新吐绿发芽。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一种不知名的毛虫突然泛滥成灾,那年,柿子几乎绝产。从此以后,每年秋天收获时,人们都会留下一些柿子,作为喜鹊过冬的食物。喜鹊仿佛也会感恩,整天忙着捕捉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柿子的丰收。
【1】画“ ”的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这种修辞手法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
【2】毛虫突然泛滥成灾的原因是( )。
A. 毛虫出生率突然特别高。
B. 去年冬天寒冷雪大,很多喜鹊被冻死饿死了。
C. 毛虫的天敌喜鹊都飞走了。
【3】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一碰含羞草,它就合上了叶子。(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挑水工利用水罐的裂缝。主人才能欣赏到美丽的鲜花。(用合适的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按要求续写句子。
下课了,操场上可真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每当我参加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我的心情万分激动,心里有很多话要说……
19、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1.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左右。
2.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正了造纸术。
3.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
20、修改病句。
一年前,我和妈妈在花市上买了一盆仙人掌。几个月后,仙人掌冒出了许多小芽。它只有小小的一株。小芽长大了,小盆装不下了。妈妈打算给仙人掌换大盆一个。妈妈取来剪刀,小心地剪下几节仙人掌,种在另一个花盆里。我问妈妈:“仙人掌没有根,能活吗。?”妈妈一边剪一边解释道:“别担心,仙人掌是一种可以再生的植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话。
神奇的小石头开始旅行了!让先给小石头打扮一下,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然后带着它这边走走,那边走走,去旅行。小石头真开心,到处留下了自己的印迹,石头会到哪里呢?请以《石头旅行记》写一篇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