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观察的主要是( )
A.活动中的燕子
B.停歇时的燕子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么新鲜的鱼,在小镇上是鲜有的。
B.那个提着鸟笼的叔叔拽住了马笼头,马儿停了下来。
C.妈妈病倒了,这是长年累月的劳累导致的。
3、下列带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胞(bāo) 呈现(chén)
B.警报(jǐn) 笑盈盈(yínɡ)
C.跪下(ɡuì) 模型(xínɡ)
D.存储(qǔ) 寺庙(miào)
4、合唱比赛中,你们班获得了第一名。为了鼓励大家继续努力,作为班长的你会说:“(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5、根据语义填写古诗。
1.春天到了,望着那满树婀娜多姿的柳条,我不禁吟诵道:_____________迎着温暖的春风走近一看,那一片片的叶子,嫩嫩的,整整齐齐的,好像是被裁剪而成的,这可真是_________________。
2.漫步溪边,看到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蜻蜓在与溪水嬉戏,我不禁吟诵道:__________________。
3.我即将远行,妈妈连夜为我缝补衣衫,看着年迈的母亲,我已泪眼婆娑,真可谓是:____________。
4.现在,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和世界各地的朋友聊天、谈心,真让我们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
5.我生日那天,远方朋友红红寄给我一张小卡片,上面温馨的话语却让我感动不已,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学步 滥( )充( ) ( )耳( )铃
自相( )( ) ( )舟求( ) 画( )( )足
( )人( )天 井( )之( ) ( )弓( )影
请你再写出两个寓言故事名称______ ______
7、比一比,再组词。
捎( ) 陪( ) 拖 ( ) 输( ) 摇 ( )
梢( ) 赔( )托 ( ) 愉( ) 遥 ( )
8、看拼音,写词语。
jiāo ào qiān xū nuò ruó cā xǐ ɡēnɡ tián
chù dònɡ tóu jǐnɡ shì fànɡ lù jiǎo chí tánɡ
xīn shǎnɡ fēn pèi jīng zhì dào yìng yún chèn
9、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
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1】给选文中加点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推测——______ 激动——______
【2】在选文最后一段的方框里加上标点。
【3】“我”这样做试验时每一步的目的是什么?想一想,连一连,填一填。
做法 目的
A.捉自家花园的蜜蜂 a.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B.给蜜蜂做上记号 b.便于观察
C.两里外放飞 c.与其他蜜蜂区分
D.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 d.路远更能说明问题
【4】“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中的“左右”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段一:
________________
黑夜的帷幕慢慢拉下后,光线也就越来越暗,直到完全看不见。此时,捉蝉蛹只能围着杨树转一圈儿,天太黑,看不见它们。如果看见爬得太高的蝉蛹,棍子也够不着,这个时候就得靠个人的绝技——爬树了。先往手心上吐口唾沫,双手快速搓两下,再拍拍树干,接着两只胳膊紧紧抱着树干,双腿弯曲,脚掌像青蛙一样用力一蹬,同时双手往上移,这样慢慢地就爬高了。捉到蝉蛹后,双脚的力气减小,双手摩擦着树干,“吱溜溜”就下来了。这是捉蝉蛹必备的技能。往往一个人在爬树的时候,旁边总会围上几个人,像是在观看一场千载难逢的表演。
文段二:
________________
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冒险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腿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惊呼别再往上,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也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扬扬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节选自宋学孟的《柳叶儿》,有改动
文段三:
________________
在芦塘里找到了几根细苇,偷偷地再撕了作业本儿,我们便做起来了。做一个蝴蝶样儿的吧,做一个白鹤样儿的吧;我们精心地做着,想把春天的憧憬和希望,都做进去;然而,做起来了,却是个什么样儿都不是的样子了。但我们依然快活,便叫它是“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都写在了上边。
终于拣下个晴日子,我们便把它放起来:一个人先用手托着,一个人就牵了线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儿便一紧一松,眼见得凌空起去,渐渐树梢高了;牵线人立即跑起来,极快极快地。风筝飞得愈高了,悠悠然,在高空处翩翩着,我们都快活了,大叫着,在田野拼命地追,奔跑。
——节选自贾平凹的《风筝》,有改动
【1】从下面的词语中,分别选择最适合作为三个语段的小标题,填到语段前面的横线上。
放风筝 做风筝 上树爬高 捉蝉蛹 蝉蛹
【2】三个语段写的都是关于作者童年的(有趣 可笑)的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 勇敢)。(在正确的词语下面画上横线)
【3】文段(二)是围绕( )这句话来写的。
A.“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
B.“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冒险逞能”
C.“爬到底下人惊呼别再往上,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
D.“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4】读下面的句子,画出句中直接表现作者感受的词语。
①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②风筝飞得愈高了,悠悠然,在高空处翩翩着,我们都快活了,大叫着,在田野拼命地追,奔跑。
【5】从三个语段中摘录描写动作的词语(每个语段至少摘录五个),再说说自己从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
摘录动词 | 语段(一) | 语段(二) | 语段(三)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从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中,我感受到了作者们____________的童年生活。
11、北风和太阳
北风与太阳两方为谁的能量大相互争论不休。最后他们决定,谁能使得行人脱下衣服,谁就胜利了。
北风一开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见此,刮得更猛。行人冷得发抖,便添加更多衣服。
北风刮疲倦了,便让位给太阳。太阳最初把温和的阳光洒向行人,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阳接着把强烈阳光射向大地,行人们开始汗流浃背,渐渐地忍受不了,脱光了衣服,跳到了旁边的河里去洗澡。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汗流浃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和__________比赛,_________获胜了。因为他____________。
【3】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春来了
不经意间,已过立春。春的气息便在万物的扉页上涂抹上浅浅的绿色,冬的桎梏也在春华的呼唤中间或消退。望远苍穹,春天来了。
春就那么悄无声息而来,漫过浅绿的山岗,越过潮湿的土壤,淌过了清澈的河流,栖息在片片的绿叶之上。初春最能彰显的,便是淡然而开的春花。眠过了窒息的冬日,开始在湿润的土壤里抗争沉重的枷锁。嫩嫩的苞芽浸在矗立的枝桠上,倘有已绽放的花蕊,飘逸着那馨人的香味,装点着春色的景象。春花我是叫不全名字的,行走在初春花径幽静的小道上,目不暇接:粉红的梅花,洁白的杏花,纯白的梨花。。。。。
【1】短文有_____自然段。
A. 2
B. 4
C. 5
【2】理解词意,从文中找出合适词语填空。
(1) 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或毫无声音(______)
(2)清而透明。(______)
【3】春是怎么悄无声息而来的?(从短文中找出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 )的,胡须也( )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 )的。如果这时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说不定就要打起来。小虾的搏斗很激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1】把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适当的括号里。
一翘一翘 一张一张 一突一突
【2】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怎样呢?用“____”在文段中画出来。如果这时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它们又会怎样呢?参考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波浪线画出这段话的关键句,并借助关键句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只小虾“打起来”之前,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展开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几年过去了,一条 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 。但只在一个地方 成马蹄形。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 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在下面。
3.“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人们的赞叹说明了什么
15、课外欣赏。
团结的力量
古时候有一个农夫,他有八个儿子。这些男孩子从小就总是打打闹闹,互不相让,有时为了一点儿小事也吵得不可开交,他们的父亲为此很伤脑筋。
日子一天天过去,农夫越来越老了。八个儿子也渐渐长大,可他们仍然只顾自己,就像一盘散沙。老父亲为这事日夜担忧。于是,农夫去请教村里最有学问的长老,望长老能帮他想个办法,好让这些不懂事的儿子明白,他们这样做是多么愚蠢。
长老让农夫把儿子们都叫到一起,然后取出八根筷子,分别递到他们手里,说:“你们使劲把筷子折断吧。”
“折断筷子还需要使劲吗?哈哈,真是可笑”一个儿子嘲笑道。果然,他们轻轻一用力就把手里的筷子折断了。
这时,长老又取出八根筷子,用绳子把它们紧紧地捆在一起,说“现在,你们谁再来折一折?”
大儿子抢先拿过筷子,两手用力折,脸都涨红了,这筷子还是好好的,连弯都没有弯一下。其他的儿子也都很不服气地试了试,可是没有人能把筷子折断。
农夫感激地看着长老,对儿子们说:“孩子们,你们成天争吵不休,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什么都干不成。如果你们八个人团结起来,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八个儿子终于明白了老人的用意。他们轻声地互相道歉,亲亲热热地扶着老父亲回家了。
【1】文中加点的词语“总是”“有时”“仍然”“一盘散沙”等说明了____________。
【2】长老用了一个什么办法教育了这些儿子?
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儿子们折八根筷子的句子。
【4】大家都明白了长老的用意,那儿子们明白了吗?他们是怎么做的?
______________。
【5】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
A.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要懂得团结互助。
B.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16、句子乐园。
1.按要求写句子。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用“像”写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一个关于燕子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意思写诗句。
四海之内都会有知心朋友;尽管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写古诗句的意思。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参爬行。(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蝴蝶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很喜欢看火烧云。(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极小的一粒种子种到地里,发芽,生根,不久就开花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口语交际。
当你看到有同学在公园的草坪里玩,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19、修改病句。
1、所有的人都没有发出声音,广场上非常文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天清早下了一天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子第一次看到了小鸟的歌唱,非常高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修改下列病句。
(1)春天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都很爱护今天的幸福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树的种子经过发芽、生根的过程,最后成长为参天大树。
____________________
21、真情表达展示台。
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最好的朋友吧!除了写外貌、还要写写他的性格、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