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2、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动力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新航路的开辟
D.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3、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A.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4、1883年3月,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一讲话蕴含的历史学科素养是
A.时空观念
B.唯物史观
C.历史解释
D.家国情怀
5、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1882—1914年埃及的经济被称为“农业经济专业化”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说英国对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反映( )
A.全球化生产分工的发展
B.埃及农业经济的专业化
C.经济殖民的进一步强化
D.国际贸易持续不断发展
6、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家在其代表作中系统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其代表作是
A.《国富论》
B.《英国产业革命史论》
C.《社会契约论》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通商善后条约》提到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从此为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提供了所谓的“合法”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海关长期被洋人把持。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半殖民地化的特点
B.增加了清朝政府的赋税收入
C.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开启了中国关税管理近代化
8、1913年,美国汽车产业最大的独占企业之一福特公司原来每生产一辆汽车所需劳动时间为12小时8分钟。当引进T型车装配线后,时间缩短至2小时35分。后来继续扩大T型车装配线后,平均每辆车所需时间降低为一个半小时。这说明
A.垄断有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
B.行业垄断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C.自由竞争的企业法则遭抛弃
D.商业垄断行为破坏了社会公平
9、汉代钱范被誉为“万钱之母”,下图为东汉五铢钱的铜质钱范,其出现的重大意义在于
A.成为后世铸造工艺的典范
B.极大提高了钱币铸造效率
C.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D.确立后世铜钱的基本范式
10、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这一思想
A.巩固了西周的封建统治
B.符合先秦儒学的追求
C.具有重天命、轻人事的特点
D.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11、《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下)》中记载:这一蓝图提出了一个与市场资本主义不同的大胆选择。斯大林不断强调这一非常行为的紧迫性,他告诫他的人民:“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下列项中符合“这一非常行为”的是( )
①实施“农业集体化” ②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和分配
③实行指令性计划体制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表体现了中华武术蕴含的独特魅力,由此可知中华武术( )
技击观一 |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制、性命双修 |
健身观 | 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 |
意境观 | 形意统合、形神兼备、天人台、物我两忘 |
抱拳礼 | 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 |
A.浸润着传统文化理念
B.凸显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
D.决定国人精神品格的形成
13、如表为南宋政府发行纸币(会子)情况(节选),据如表可知( )
发行年份 | 乾道四年 (1168年) | 乾道七年 (1171年) | 淳熙十一年 (1184年) | 嘉定二年 (1209年) | 嘉熙四年 (1240年) |
发行额 | 1000万 | 1800万 | 2323万 | 11263万 | 50000万 |
流通期限 | 3年 | 6年 | 9年 | 22年 | 无 |
A.金属货币被纸币所取代
B.纸币流通造成通货膨胀
C.政府行为影响会子信用
D.纸币发行利于经济稳定
14、张海鹏在《洋务活动及其现代的解释》一文中列举了关于“洋务”一词的较早出处
1866年 | 曾国藩 | 目下中外之患,自以洋务为最巨 。 |
1867年 | 奕䜣 | 溯自洋务之兴,迄今二三十年矣。 |
1874年 | 李鸿章 | 自有洋务以来,叠次办结之案,无非委曲将就。 |
1880年 | 左宗棠 | 自洋务兴,中国为岛族所轻侮。 |
这表明,部分开明官僚( )
A.积极探求富国强兵之道
B.认识到官办工业的弊端
C.力图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D.重新审视中国的外交处境
15、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
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
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
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
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
16、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下列属于绥靖政策的典型代表的是( )
A.英法通过《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B.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C.巴黎和会同意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D.1939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17、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各机构之间的制衡
C.能遏制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
18、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A.结束“两个凡是”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提出“一国两制”
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并认为不读《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还说读《诗》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在孔子看来,熟读《诗经》可以( )
A.加强道德自律
B.丰富文化素养
C.推动礼乐复兴
D.增进人际和谐
20、1931年,甘地在《青年印度》上发文称:“读者们都明白,《青年印度》和《新生活》都不因商业目的而存在。它们的唯一目标是,教育民众通过非暴力追求真理的方式去赢取‘完全自治’。”甘地的说法意在( )
A.为政治变革营造舆论氛围
B.创造民族独立运动的新形式
C.压缩民族工商业发展空间
D.提高中下层民众的文化素养
21、公元前445年,罗马的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权利。公元前326年,彼特留法案废除了债务奴隶制。罗马的这些法案
A.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统治
B.有助于缓和共和国的矛盾
C.保护了广大奴隶的利益
D.促使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人认为东方民族是劣等民族。英国哲学家罗素在1920年游历中国之后却说,中国文化建立在比西方更人道、更文明的观念基础上。不安定和好斗造成罪恶,使生活充满了不惬意,西方变得更为堕落。这表明
A.“一战”引发西方较为客观地反思东西方文明
B.当时贫穷悲惨的中国人的生活却比西方人幸福
C.西方学者否定“更人道、更文明”的中国文化
D.西方学者因崇尚中国传统文化而抛弃西方文化
23、《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A.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24、据下表可知( )
《梨俱吠陀》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的四大种姓记载
种姓 | 《梨俱吠陀》 |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 种姓 | 《梨俱吠陀》 |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
婆罗门 | 祭司 | 净行(祭司) | 首陀罗 | 奴隶 | 农人 |
刹帝利 | 武士 | 国王、大臣 | 贱民 | —— | 恶人 |
吠舍 | 农民 | 商贾 |
|
|
|
A.四民社会是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
B.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得到发展
C.《梨俱吠陀》中的记载更真实可信
D.种姓划分根植于印度社会经济状况
25、时间:____
26、史籍与史实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繁荣,大量的史籍中保留了丰富的史实可供后世研究。其中《二十四史》及《资治通鉴》尤为重要。
A.《史记》B.《资治通鉴》C.《宋史》D.《明史》
(1)请将以上史籍按照体例分类(填写字母)
编年体: 纪传体:
(2)请将以上史籍与其记载的史实进行配对(填写字母)
史实 | 史籍 | 史实 | 史籍 |
秦灭六国 |
| 废中书省 |
|
绍兴和议 |
| 陈桥兵变 |
|
赤壁之战 |
| 武王伐商 |
|
27、维新变法运动(____—____年)
28、历史背景【知识点133】
(1)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____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暴露无疑。
(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____,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基础: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积极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传播____思想。
(4)有利条件:清政府的“____”和“____”,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9、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7月23日,____、____嘉兴南湖游船【知识点164】
(1)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____,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____。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0、高潮:北伐战争【知识点170】
(1)兴起:1925年,国民政府在____成立,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____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2)经过: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____。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31、国共合作
(1)条件【知识点166】
①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____战线;②国民党孙中山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____”
③____的指导
(2)标志:____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____战线的正式建立。
(3)合作方式:党内合作【知识点168】
32、(一)地方与中央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与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设立的制度和机构:
A.郡县制B.刺史制C.行省制D.内阁
E.三省六部制F.枢密院G.军机处
问题:
(1)从历史看,其设立之初主要为了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是______________(填入字母);为了强化君主权力的是______________(填入字母)。
结合上述选项,完成下列填空。
(2)其基本架构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的是______________。
(3)由中央派遣官员以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的是______________。
(4)由少数民族政权继承和创新出的制度是______________。
(5)由军事需要增设的战时机构演变而来是______________。
33、主要活动【知识点114】
(1)创办____: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
____、____、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2)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办____、开平煤矿、
____
(3)创办近代____:先后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____,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34、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知识点136】
①时间:____年10月10日 ②革命后形势: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但封建____、____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2)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点137】
①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____成立,定都____,以____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____年为民国元年
②政权性质:____政府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知识点138】
①内容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____,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B.规定了国民的____权利一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C.确立了____的政治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D.实行____制——限制____权利,防止专制独裁②性质:中国第一部____性质宪法。③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____制度的灭亡和____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____进程的一座丰碑
(4)清帝退位:____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覆灭。【知识点139】
(5)失败:1912年3月,____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第八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四)国民大革命(____—____年)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 占世界GDP(世界=100) | 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 ||
中国 | 西欧 | 中国 | 西欧 | |
1500年 | 25 | 17.9 | 600 | 798 |
1600年 | 29.2 | 19.9 | 600 | 908 |
1700年 | 22.3 | 22.5 | 600 | 1033 |
1820年 | 32.9 | 23.6 | 600 | 1245 |
——数据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6至19世纪初(约明正德到清嘉庆年间),中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早期的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加快走向衰败,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摘编自王信《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等
材料二在十五六世纪的明朝中期,白银终于取代了明朝政府原来法定的“大明宝钞”,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白银之成为主要通货,是商业繁荣,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远距离贩销的结果。
由于商业的繁盛,16世纪下半叶,货币不足以支付商货的交易,政府不得不加大铜和银的生产。但明中叶国内白银产量也只有二三十万两,不足以应付市场流通的需要。而恰在此时,美洲的白银来到中国。……据估计,在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130年时间里,从南洋运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加上中日贸易而运入的日本白银,中国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的规模。(注:到19世纪初,尽管中国大量进口鸦片,导致白银外流,但由于美国商人用银购买茶叶等物,白银仍净流入中国)这必然促进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9世纪初中西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中国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的影响。
36、东北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它何时成为工业基地?当时取得了哪些工业成就。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科学中心 | 国家 | 转移 | 成就 |
第一个 | 意大利 (1504~1610年) | / | 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伽利略奠定(地面)近代力学的基础 |
第二个 | 英国 (1660~1750年) | 第一次转移 | 实现了以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发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大综合,发生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
第三个 | 法国 (1760~1840年) | 第二次转移 | 创办了一系列新的军事院校、医学院校、技工学校和一些新的大学;改造巴黎科学院,使院士们成了真正的职业科学家。此外,还形成了集中型科学组织 |
第四个 | 德国 (1875~1920年) | 第三次转移 | 实现了第二次科学理论的大综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特性开始显现,科技、工业和社会发展的互动更加明显 |
第五个 | 美国 (1920年至今) | 第四次转移 | 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以电子技术广泛运用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策源地 |
——摘编自曾国屏《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为世界第二个科学中心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科学中心第三次转移的特点与影响。
38、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举国上下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39、【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文题。
科索沃战争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持续时间从1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在北约主要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而且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北约这次空袭南联盟的高技木武器几乎达到娜,从游戈在压得里压海的航空母舰,到幽灵般掠过长空的隐形战机,一批又一批高技术武器粉墨登台。北约的空隙一开始就集中了460架先进作战飞机对付南联盟的170架老旧作战飞机,后来更是增加到1200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绝对优势。北约的大规模空中作战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正是因为它完全掌握着天权、基本上控制着制空权和战场制信息权,并且形成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的作战系统。北约多次增调EA-B电子干扰权和能发射“哈姆”反福射导弹的战斗机,就是为了夺取制信息权。
——摘编自西陆网《科索沃战争大事记》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科索沃战争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賴麵形势产生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