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福建三明高考历史第三次质检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1953年,考古学者在山西汾河两岸发现了多个地点遗址组成的遗址群。次年进行的集中发掘共发现石器及动物化石地点14个,获得2005件石制品、2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下列与该遗址群发展水平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陶寺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良渚古城遗址

  • 2、《湘报》曾刊登了1897—1898年湖湘地区科举试题,如济阳县试题为“伸民权可以尊君权说”“罢谏官设议院议”;宝庆府试题为“光武禁奴林肯禁黑奴论”;永州府试题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说”等等。这反映了(     

    A.科举考试以西学为主

    B.挽救危机的时代诉求

    C.新式教育取得了成效

    D.晚清民族意识的觉醒

  • 3、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之后,他不仅娶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而且还规定“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这一举措(     

    A.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B.推动了马其顿人口的增长

    C.清除了与波斯的民族矛盾

    D.巩固了亚历山大个人地位

  • 4、下图分别是秦朝半两钱、唐朝开元通宝铜钱和北宋交子,这三种货币的共同之处有(     

    ①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便于大宗商品远距离交易

    ③有利于降低交易的成本④由政府组织正式统一发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5、康熙五十五年(1711年),热河行宫正式更名为“避暑山庄”,是清朝园林式皇宫。融合了很多蒙古西藏的民族风格,其重要意义在于让蒙藏等各种上层人物进入山庄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据此推断,避暑山庄的修建有利于

    A.确立满族的统治地位

    B.实现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

    C.增强长城对外防御功能

    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 6、战国时秦国的基层治理,借助民间自治秩序,任用聚落中自然产生的领袖人物为里吏。 但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在统一前夕调整里吏选任原则,选用无爵或低爵平民担任里吏,将基层社会中原有领袖人物排除在外。这种做法(     

    A.体现了“强国富民”思想

    B.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C.使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易激化基层社会矛盾

  • 7、19世纪末,黄遵宪等提出“文学革命”,强调文学“含融万汇,左右群情,载道明德,纪政察民”。要革新积习,“则除恃文学为群治之萌芽,诚未闻别有改良之方法”。这反映出(     

    A.传统文学的功能逐渐减弱

    B.文学成为宣传改良的手段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D.民主科学成为时代的潮流

  • 8、下图所示是20世纪30年代初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出版处处长黄亚光发表的漫画。该作品反映了(       

    A.革命统一战线日益巩固

    B.党内的右倾错误得到彻底清算

    C.土地革命斗争成效显著

    D.“工农武装割据”得到全党认同

  • 9、1959年,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会谈中,美国拒绝苏联提出的成本议题,苏联拒绝美国提出的核武器议题,但双方同意就柏林问题举行四国首脑会议。这表明(     

    A.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

    B.冷战进入苏攻美守阶段

    C.美苏致力于终结柏林危机

    D.美苏在对抗中寻求平衡

  • 10、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席卷中国北方数省。为阻止这场反帝爱国运动蔓延至自己的辖区,东南地区的官僚买办等势力在列强的诱致下,以“保全疆土”为幌子,达成所谓“互保”意向,这就是近代历史上的“东南互保”。这说明,“东南互保”(     

    A.遏制了列强在华扩张的势头

    B.瓦解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

    C.导致地方实力派与朝廷对抗

    D.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 11、下列与下图所示帝国相关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A.其兴起与古代文明的区域性扩张相关

    B.率先实行行省制并推广希腊文化

    C.有世界上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D.出现奴隶集中劳作的奴隶制庄园

  • 12、古代波斯帝国统治埃及时期的很多文献,是用埃及祭司体和世俗体、阿拉米语、希腊语、拉丁语、科普特语,以及阿拉伯语7种形式书写的,其中阿拉米语是当时通用语言,其他6种是当地族群用语。这反映出古代波斯帝国(     

    A.加快了通用语言推广进程

    B.顺应被征服地文化多样性

    C.尚未实现对埃及有效统治

    D.保留多种语言促进了交流

  • 1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力宣传唯物史观,并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这一变化(     

    A.为中国史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B.确立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C.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可度

    D.仍无法解决中国史学的研究难题

  • 1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这主要是为了(     )

    A.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B.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错误

    C.恢复市场经济的活力

    D.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 15、如下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裁次数及效果趋势图。它表明(     

    A.多极化趋势加强削弱了美国制裁效果

    B.曲线变化反映美国霸权的确立与动摇

    C.二战后单边主义制裁取代了多边制裁

    D.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一直呈正比关系

  • 16、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实施新经济政策,从对采矿和农业的依赖转向制造业,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并以出口贸易推动经济增长;新加坡实行工业技术升级,建立高技术、高工艺、高附加值、有出口竞争能力的新兴工业企业。这说明当时两国(     

    A.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

    B.自身经济结构存在严重问题

    C.强调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

    D.重视宏观调控以建设现代化

  • 17、1833年,蒸汽动力机器被运用到面包生产中,利用强有力的机器压制面团,从而使面包坊烤制面包和家庭自制面包的习俗逐渐消失了。这表明(     

    A.工业化改变了食品的生产方式

    B.全球化改变了人们的饮食观念

    C.食品多元化丰富人们物质生活

    D.工业革命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

  • 18、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价格双轨制。物资分配一部分是计划调拨,执行计划价格;一部分是市场调配,执行市场价格。在物资比较紧张的80年代,两者价格往往差别很大。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B.经济体制改革尚待完善

    C.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D.政府管理职能趋于弱化

  • 19、对如表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1913-1937年苏联(俄国)工业生产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炭

    6

    6

    4

    3

    4

    3

    5

    5

    5

    4

    3

    2

    ①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推进   ②合理工业结构的良性循环

    ③经济危机的历史机遇          ④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20、1498年,哥伦布在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日记中写道:“这片土地上什么都有,尤其是面包和肉。除了葡萄酒和衣服外,什么都不缺。我们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两三个印第安人服务,还有狗帮忙打猎。”这段日记可以用于研究(    

    A.世界贸易重心以及欧洲贸易中心的改变

    B.大地是球形的理论

    C.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之间的逻辑关系

    D.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 21、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 22、自唐玄宗时起,差遣制开始流行,朝廷往往临时差遣某官去负责某工作。旧官员多被这些差遣职务取代。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代行了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了吏部人事权。差遣制流行反映了(     

    A.皇帝权力的加强

    B.六部权力的削弱

    C.宰相权力的分割

    D.行政效率的下降

  • 23、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在太庙藏一传诸子孙的“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密约,规定以后每一皇帝于即位之前,必须在庄严的仪式下,独自开阅这一誓约。其做法反映出北宋(     

    A.推崇儒家思想

    B.倚重文人士大夫

    C.严格约束皇帝权力

    D.重视官僚队伍建设

  • 24、“致仕”又叫引退、乞骸骨、乞归等,即我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至西汉时,始成定制。西汉的致仕制度相当完备,它对官吏退休的年龄、身体条件、退休后的待遇等都有详尽的规定。西汉致仕制度的发展(     

    A.防止了官僚队伍的腐化

    B.有助于形成尊老的社会观念

    C.打击了士族的垄断地位

    D.有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___________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_、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___________给日本。开放沙市、_____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___________的途径,阻碍了中国___________的发展。

  • 26、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 27、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

    A. 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 “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 28、中国古代文化在制度、精神、物质等方面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重要史实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写字母)。

    (A)朝鲜开科取士选拔人才;(B)唐代丝绸、纸张、瓷器等运往西方;(C)日本修建尊奉孔子的文庙;(D)利玛窦将“四书”翻译后寄往西方;(E)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F)鉴真和尚东渡后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G)欧洲航海家借助指南针完成新航路开辟。

    影响类别

    重要史实

    制度方面

     

    精神方面

     

    物质方面

     

     

     

  • 29、___________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 30、观察中国古代各朝疆域版图,回答问题

    (1)请按照示例将表格空缺处填写完整。

     

     

    朝代

    ①:

    ②:

    ③:唐朝

    判断依据

    ④:

    ⑤:

    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

    ⑥:

    ⑦:

    ⑧:

     

     

    (2)概括这三幅图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特点。

     

  • 3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回答问题:

    (1)请将这三幅图按所反映之史实的时间先后排序(只写图的编号并用逗号隔开)

     

    (2)以上三幅图各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图1:   图2:   图3:  

    (3)任选一上述重大事件,概述其原因、经过、结果与影响

    原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 32、“分散与整体”

    按例整理下列学习提纲:

    分散

    性的

    世界

    1、古代东方

    (1)古代两河流域王国更替

    (2) ①

     

     

    先后跨入文明社会门槛

     

    2、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2) ②

    走向整体性的世界

    1、新航路开辟

    2、 ④

    (1)商品输出

    (2)资本输出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列强瓜分世界狂潮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经济全球化启动

    2、 ⑥

    打断经济全球化进程

    3、跨国公司建立

    经济全球化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 33、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中央政府也非常重视地方机构的设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从历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举措来看,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表中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A.征伐匈奴B.设河西四郡C.宋与辽夏金等政权并立与对峙D.文成公主进藏E.榷场F.伊犁将军G.昭君出塞H.宣政院I.开通丝绸之路J.驻藏大臣

    民族融合的方式

    措施

    战争

     

     

    和亲

     

     

    机构

     

     

    互市

     

     

    共治

     

     

     

     

  • 34、时代、人物与儒学

    时代、人物与时代与思想文化总是密切相连,中国古代历史中儒学的发展即受到重要人物的影响也受到时代的冲击,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儒学地位

    时代背景

    孔子

    学说难行,有“如丧家之犬”之感慨

    实力竞争与争霸战争

    秦始皇

    2

    4

    1

    独尊儒术

    朱熹

    3

    儒学应对佛教、道教挑战与自生局限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中国古代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的政权是西夏。   

  • 36、分析科举制度持续运行千年之久的原因。

  • 37、据《国史概要》论述,秦朝的大一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评论上述观点。

  •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隋代一统,惩责其非,废九品中正法而创进士科。历代踵行,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摘编自顾颉刚《中国考试制度史》序文

    材料二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三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

    “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杈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度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3)材料三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原因。

     

  •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