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届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名著知识填空。

    “它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本,我们关于自然科学的一切谈话,都不过是对它的一个注释罢了。”这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对《__》一书的评价,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国小说家____,本书的主人公是____

  • 2、按要求回答问题。

    于谦断案

           有一姓张的富翁,到七十多岁才生一子,取名一非,平时只叫张一。富翁病重时,儿子才两岁,想把家产留给儿子,又怕女婿女儿谋财害命,于是写了这样的遗书:张一非我子也家产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执。

           女婿看了,大喜过望,将家产据为己有。张一长大后,告到巡抚衙门。于谦反复阅读遗嘱,决定把主要财产断给张一。

    请说说女婿和于谦各是怎样读这份遗书的。

    女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____________ 闻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手______)(______   座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这_______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点燃那本书,照亮了后续部队前进的方向。

    (2)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_____________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

    (3)哈克的父亲是个酒鬼,从不管他,他就成了个无依无靠、_____________的“野孩子”。

  • 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竹石》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清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竹石》和《石灰吟》一样,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

    (2)《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按________顺序,赞扬了父亲李大钊_____________的精神。

    (3)《为人民服务》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_,文章以“______________”为中心,讲述了树立正确的生死观、_____________以及搞好团结、克服困难等方面的内容。

  • 5、查字典填空。

    (1)“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部,再查_____;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再查音节_____ 。“字有如下解释:①古代蒸煮用的器物;②三方并立;③大;④正当,正在。

    (2)在下列词语中,字应选择的解释写在词语后面的( )里。

    钟鸣鼎食(   )鼎鼎大名(   )三足鼎立(   )鼎盛(   )。你还能写出两个含有字的成语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________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尝”的意思是_____,“闻”的意思是_____,“尝闻”写出了人们对_____的关注。

    2“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_____的站立姿态,形象地表现了他_____的迫切心情。

    3《农家望晴》与《江上渔者》的共同点是:都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但在表达手法上有所不同,《江上渔者》主要运用_____的手法,《农家望晴》主要运用了_____的手法。

    4用自己的话写写第一、二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月光、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_____________的气氛。

    【2】诗的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由“_______”一词看出月色的 _______。这种景象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景,又 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 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 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那里,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花”“家”。

    【4】“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 类似的诗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感动

    去年冬天,沈阳某商厦突发大火,三层楼都被滚滚的浓烟和熊熊的烈火围住了,大火逐渐向上蔓延,即将吞噬着商厦三楼趴在窗口呼救人的性命,有的人不顾危险选择跳楼逃生,有的渐渐被浓烟熏倒了,正在这危急时刻,一位头戴坦克帽的叔叔不顾消防队员的劝阻,身穿厚厚的皮袄硬是闯进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火海中。据 一位被救者回忆,当她感觉自己离鬼门关不远时,忽然看见一个模糊的身影——“坦克帽”来 。“坦克帽”背起她,探索着向外走去。在“坦克帽”的背上,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她知道,自己有救了!当她被消防员接过时,心想:我一定要报答我的救命人。可是,等她转过身准备问问“坦克帽”姓什么,住在哪儿时,却看见“坦克帽”又冲进火海中,只留下那永远印在她心里的背景。就这样,“坦克帽”一次又一次地深入火海,先后从鬼门关抢回11条性命。

    当“2005——中国骄傲”节目主持人将“坦克帽”叔叔请上台时,我才发现他是那么瘦弱、矮小,可是他留给我的形象却是无比崇高、伟大。虽然电视画面上我们只看到了冲天的烈火、滚滚的浓烟,还有一个头戴坦头帽的瘦弱背影,但正是这样一个瘦弱的背影不顾个人安危,从大火中连续救出了11个人;正是这样一个瘦弱的背影用并不宽阔的肩膀,托起了这11个人希望的明天;正是这样一个瘦弱的背影,在救过人后,选择了默默离开,默默地忍受着救人时吸入大量有害气体而引起的肺部后遗症。

    他接过主持人的话筒,没有任何豪言壮语,但那番朴实的话语,却令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当我冲进去救人时,并没有多想,我知道,危险的确存在,可我只要多进去一趟,就能多救一个人的性命,多出一个完整的家庭。”

    是啊,中国需要感动,但更需要有“坦克帽”这样奋不顾身、全身为人民的好叔叔,他们,正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吞噬:________ 豪言壮语: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叠词。

    ________的浓烟   ________地承受

    ________的烈火   ________地蔓延

    ________的皮袄   ________地摸索

    3找出文中的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坦克帽”叔叔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冲入火海?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放飞小鸟

    今天是小熊贝贝的生日,妈妈送给贝贝一架飞机。这架玩具飞机真惹人喜爱。机身和机翼是银白色的,螺旋浆是灰色的。十分小巧玲珑,小熊贝贝对它爱不释手。

    贝贝拿着玩具飞机到草地上玩。正当小熊贝贝玩得开心时,远远看见小兔妹妹拿着一根又细又长的竹竿,上面缠着丝绒,一只小鸟的脚被丝绒束缚住,小鸟呆呆地站在竹竿上,全身金灿灿的,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里充满了悲伤。小熊贝贝看见了,就走上前跟小兔妹妹说:“妹妹,你把小鸟放了吧,小鸟是人类的好朋友,也是捉害虫的好帮手。”小兔妹妹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一口回绝了小熊贝贝。这时,贝贝灵机一动说:“我可以用我的玩具飞机换你的小鸟吗?”

    小兔妹妹听了心里想:“这架玩具飞机真可爱,就跟他换了吧!”“好,我跟你换。”贝贝换到了小鸟,小兔换到玩具飞机拿着就玩,趁小兔不注意,贝贝把小鸟放飞了。小鸟飞到了天空,叽叽喳喳地,好像在说:“谢谢你,小熊贝贝。”贝贝十分高兴,因为他做了一件好事。

    【1】划线句中的“我”指(__________),变成转述句“我”可以改成(__________)。

  • 11、课外阅读。

    妈妈的手(节选)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是粗糙多骨的。她整日地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从父亲的一日三餐照顾到长工的“接力”。一双放大的小脚没有停过。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脱、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洗刷完毕,喂完了猪,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干。抹的可没有像现在这样讲究的化妆水、保养霜,她抹的是她认为最好的滋润膏——鸡油。

    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着菜油灯,眯起近视眼,看她的《花名宝卷》。这是她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微弱而摇晃的菜油灯,黄黄的纸片上细细麻麻的小字,就她来说实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时问她:“妈,你为什么不点洋油灯呢?”她摇摇头说:“太贵了。”我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去爸爸书房里照着明亮的洋油灯看书呢?”她更摇摇头说:“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

    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有时,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几下胳膊与双腿,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小春,别尽在我跟前绕来绕去,快去读书吧。时间过得太快,你看妈一下子就已经老了,老得太快,想读点书已经来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开了,回到自己的书房里,照样看我的《红楼梦》《黛玉笔记》。老师不逼,绝不背《论语》《孟子》。我又何曾想到母亲勉励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亲身边,给她捶捶酸痛的手臂?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忙碌——_____   满足——_____

    讲究——_____   悠闲——_____

    【2】说说画线句子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通过记叙母亲_________,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之情。

    【4】作者从小就受到《论语》《孟子》《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熏陶,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你也一定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请选择你熟悉的任意一部,结合作品内容或你的感悟,补全下联。

    上联:读《论语》,不耻下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我能行。

     

    庐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子里,有户姓周的人家。他们家堂屋里挂着一张照片,是周总理和一个小姑娘的合影。这个小姑娘就是他们家的桂花。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 1961 年拍的。桂花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是 9 月 17 日,桂花刚舂完米,坐在门口歇息。这时候,公路上开来几辆小汽车,在他家门口停住了。汽车里走出来好几位干部,桂花见了生人,连忙站起来想躲进屋

    里去,却被一位干部叫住了。那位干部问:“小姑娘,你认得观音桥吗?给我们带个路,好不好?”桂花回答说:“好。”这时,一位六十来岁的老干部走过来拉着她的手,跟着她向观音桥走去。

    桂花把总理他们领到了观音桥,正想回家,可是总理还是紧紧拉着她的手,说:“来,咱们照张相。”这一下可把桂花乐坏了。13 岁的她还是第一次照相哩,而且是和总理照相啊!

    照完相,周总理拿了块湿毛巾,把桂花那双沾了泥巴的小手擦得干干净净,又递给她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桂花偎依在总理的身边,大口大口地咬着又香又甜的苹果。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1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章起一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3开始,桂花的心怦怦地跳,后来她为什么不紧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花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背影》的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文章主要写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2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这句话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成人的儿子?

    3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种氛围是由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 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 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 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 14、读一读,做一做。 

    滥改成语,其害无穷

    “‘默默无蚊’,就是这样写的嘛,外面的广告上都这么写,就是没有声音,连蚊子叫的声音都没有。”面对读小学的儿子的这种解释,长沙市芙蓉区的杜女士哭笑不得。

    如今迈步都市,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和杂志,随时都可发现不少商家利用汉语成语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熟悉易记的特性,在做产品广告时打上了用谐音字改造成语的主意。

    1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线连一连吗? 

    衣衣不舍   某布衣店

    随心所浴   某蛋糕广告

    万室俱备 某房产公司广告

    步步糕升   某洗浴中心广告

    衣布到位   服装店广告

    2你觉得这样的广告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1:老农打死了狼。

      老农把狼打死了

    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纤绳勒红了红衣少年的肩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红军夺下了泸定桥。 泸定桥被红军夺下了。

      3.巨浪磨圆了岸边的石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恶的草地吞没了老同志的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2)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 能不能战胜自己的决心,是每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修改病句)

     

    2. 第二天,他把这两个日本孤女送往石家庄。(改为被字句)

     

    3. 看到他今天的成功,我真感到自豪。(转换句式,意思不变。)

     

     

  • 20、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那些鸡在他后面追着叫着,都快把他的耳朵吵聋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廊外面的地板上有一只麻雀在跳来跳去。(改变语序,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既然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官说:“我已经在两个星期以前用锅炉铁板把洞口的大门钉上了一层。”(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题目:童年趣事

    要求:写发生在你身上的最有趣的事,内容真实,详略得当,要写出真情实感来。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