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于这些靠描绘未来蓝图吸引投资资金的企业家来说,贾跃亭的乐视一出事,刘强东就发微博力挺,兔死狐悲,这是可以理解的。
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最新报告说,家庭和医院等处所的废弃药物和特定化学品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在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方面起了为虎作伥的作用。
③史蒂夫·班农极端保守的思想并未被他卷进铺盖一起从白宫带走,而且班农狂热鼓吹的遏制中国的观点只是美国部分精英中这种思潮的冰山一角。
④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科研人员只有以谦逊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并坚持登高自卑,不畏艰苦,才能勇攀高峰,到达光辉的顶点。
⑤如今,遍布全球的“中国制造”,不仅是科技工作者全力付出的成果,更是来自乡野的中国工人胼手胝足,尽其所能做出的惊人奉献。
⑥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⑥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驻足(停留) 胜景(胜利)
B.窥见(从缝隙里看) 豁亮(开阔)
C.鸟瞰(从高处往下看) 惟妙惟肖(相似)
D.蜂窠(窝) 巧妙绝伦(绝对)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 榆柳荫后檐
C. 鼓瑟吹笙
D.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际足联2017年度颁奖典礼在英国伦敦举行,多项大奖名花有主。最引人瞩目的世界足球先生竞争激烈,葡萄牙球星C罗击败梅西和内马尔,连续两年蝉联该奖项。
B. 高贵优雅不是外在的物质表现,而是你面对他人乃至这个世界,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善良与宽容、坚强与淡定、宠辱不惊与轻声细语。
C. 近年来,幼儿园虐童事件时刻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孩子们在幼儿园期间的人身安全、教师的道德素质等问题一直以来是广大家长备受关注的。
D. 文章指出,围绕建设特色现代农业,我们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
5、以下违反排中律的一项是( )
A.小陆踢完足球回到宿舍,小陈问他:“赢了吗?”小陆说:“没有。”小陈问:“那么,输了?”小陆说:“也没有。”
B.小周在回答招聘单位面试的问题时说:“我的专业不是社会学,也不是教育学。”
C.甲、乙二人下完棋后,一位观棋者笑着说:“看来你俩是谁也赢不了谁。”
D.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鉴于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在中国古代,官员读书是持续性的普遍性的历史现象,也是官场的显性规则。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色彩非常浓郁,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入仕为官。因此,读书成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选择。这些文人士子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理想,经过儒师的悉心调教和官场的耳濡目染,入仕时大都谙熟治乱兴衰之道,知晓为人处世之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文人士子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不仅蓄积了丰赡学养,而且提升了高迈人格,换言之,读书造就了称职的官员,而官员继续读书则成就了更大事业。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漫长苦读且深入传统文化肌理的人,才能通过严苛的科举考试,才能在官场里登堂入室。因而,但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为官之后依然读经诵史,赋诗作文,以此颐养性情、陶冶操守、净化心际、提升境界。另外,凡是国盛民阜、天下太平的朝代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的朝代,此时考核检验官吏的准绳,不仅要看其政绩大小,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低。
中国古代官员把读书和从政合二为一,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有一定关系。秦汉统治者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到了隋唐逐步建立并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主要途径,它把考查文人学子对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基本依据,所以不读书者不能入仕为官。士子们一旦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在读书为文方面更加勤勉笃毅,成为为官和为文两方面的典范,他们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学家。当然,喜欢读书与做个好官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如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不过,虽说喜欢读书不全是好官,但赃官劣官则大多是不喜欢读书的草包,因为此类官员的兴致根本不在读书上,而是钟情于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
读书与做官也构成中国文人士子复杂性格和模糊意绪的两面心态。在他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字典籍的同时,也演绎着一幕幕数不清看不完的人生悲喜剧。例如北宋寇准被罢免丞相之职后,以刑部尚书知陕州,蜀帅张咏返京述职时路经陕州,寇准以东道主身份表达情谊,临别时寇准低声咨询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只说了一句话:“《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寇准不解其意,立即命手下找来《后汉书》阅读,读至“不学无术”四字,笑着说:“此张公谓我矣。”由此推知,即使官居高位,但长期不读书不学习也会贻误国事、害人害己。当然,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审视。读书著文在历史上也是最具风险的事,从司马迁因说真话而罹受宫刑,到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使众多官吏丢掉性命,直至“文化大革命”导致万马齐喑,使今人感到在官场上读书立言绝非易事。其实,读书立言的本质并没有什么玄妙,无非就是坚持真理,发现真理,给今世和后人留下一点精神财富,而这却不是修身养性或单凭勇气就能够做到的。
(摘编自栾凤廷、刘金祥《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与从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这是因为科举考试的严苛,学子必须经过漫长而深入的苦读才能通过。
B. 读书时老师的细心调教,加上封建社会官场的耳濡目染,读书人一旦进入仕途,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
C. 长期的读书,使文人士子拥有丰赡的学养和高迈的人格,同时养成读书习惯,所以古人为官之后依然推崇读书。
D. 盛世都推崇文化和学术,文化修养高低和政绩大小是考查官员的重要指标,这使读书和从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的人生价值,而读书则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这种风尚形成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
B. 隋唐时期将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基本标准,延续了秦汉时期建立的偃武修文、重用儒生的用人选人传统。
C. 以文会意是中国古代官员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北宋寇准被罢相后请教蜀帅张咏,后读《霍光传》醒悟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D. 中国古代官员读书与从政的关系是:为官前“学而优则仕”,读书成就称职的官员;为官后“立德立功立言”,读书助其成就更大事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读书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官场的风气,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B. 古代有许多为官为文都很成功的典范,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修缮西湖堤坝,造福一方;写下《钱塘湖春行》流传于世。
C. 饱读诗书的文人和珅却成为清代的大贪官,这说明喜欢读书不一定就会做个好官,有时读书反而可能会成就一部分贪官。
D. 读书著文虽然在历史上是最具风险的事,但若能坚持修身养性,保持勇气,坚持真理,发现真理,在官场上也是可以做到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大鹏击水乘着旋风飞上高空,然后凭借大风才能离开的三句话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___________ , 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傍晚来临时山林中的美景,表现诗人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块部分。
(1)《逍遥游》中强调坚持自我,不理会世人非难的句子是“_________”;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的“我将无我”也可以用此文中的“_________”来表达。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人的动作加以摹写,形象地描写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心情,来突出蜀道之难。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人的感受写出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表现了求学的艰辛。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写主人摆脱繁杂公务并暗寓欣喜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三句,表现了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面对皇帝征召,李密进退两难: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_____”;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_____”。
(2)姜夔在《扬州慢(准左名都)》中,用“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扬州城昔日之繁华,今日之荒败,两相对比,触目惊心。
(3)古代诗人常用“子规”这一意象抒发凄苦哀伤之情,比如唐人诗句“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云”和“鸟”都人格化了,作者将感情寄托在物上,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此景,作者却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作者的悲愁叹老,其实是他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之情的自然流露。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屯田词①
戴叔伦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②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①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②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开头写春来参与耕种的农夫各个欢欣,是因为他们期盼秋天的好收成。
B.诗歌写到庄稼还未成熟就遭遇蝗灾,农人们无奈中只好把青苗收割了当做口粮。
C.诗的七八句中,“空屋”和“囊无寸帛”、“瓶无粟”都表现出农人生活的极其贫困。
D.最后两句是农夫的哭诉,历尽艰辛无人知晓,只能空怀悲伤,泪落如雨。
【2】屯田农民的生活艰辛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业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马鞭子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愚昧
C. 收天下之兵 兵:兵器
D.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固:坚固的地势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蒙故业,因遗策
C.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D.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对这段文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B. 这段文字重点是讽刺秦始皇自以为可以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
C. 这段文字刻意渲染“攻”时的秦是何等强大,意在与后来秦灭亡之迅速形成对比,突出文章的中心。
D. 作者依次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个方面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在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意在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整个奇异世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然而,近年来,很多学校忽视美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美术课。有的老师说,高考竞争激烈,喜欢美术专业的考生可以自己去学习;有的家长说,美术是高大上的东西,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生存技能;有的学生说,学美术需要很强的耐心,自己做不到。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强调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一代能够通过美育涵养一颗“美丽心灵”。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振兴中学”)同学写一篇倡议书,倡议大家“涵养心灵,美育人生”,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