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
A. 宁愿/宁静 差距/差不多 遗臭万年/无色无臭
B. 强求/牵强 供给/供电局 日积月累/连篇累牍
C. 宿敌/宿将 露珠/露马脚 含情脉脉/一脉相承
D. 角斗/角色 和泥/和稀泥 寡廉鲜耻/鲜为人知
2、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屈原,字原,名平。战国时期楚国人。《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为西汉刘向所辑。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颂”,分周颂、商颂、鲁颂,是宫廷乐歌。
C.《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此诗出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D.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汉族,原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绍兴),东晋书法家、文学家,有“书圣”之称,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其二者为“二王”。其《兰亭集序》墨迹亦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 “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 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 《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在技术革新时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大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陈总指点,才渡过了难关。
②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和李胜素的京剧唱段将演出推向了高潮,其声穿云裂石,其曲荡气回肠,真有金戈铁马、气壮山河之慨。
③这次博览会展示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科技、文化的精华,像这样规模空前的活动,我们能有机会躬逢其盛,实在难得。
④现代社会,有些人心浮气躁,急于出名,总是做出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为自己的出名摇旗呐喊,唯恐不能吸引众人的眼球。
⑤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⑥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⑤⑥
D. ①④⑥
5、古人论琴,有“四善九德”之说,“四善九德”皆备方为上品,这“四善九德”说的都是音色和音质。其中,“四善”指( )
A.苍 B.松 C.润 D.脆 E.滑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猿与鹤
李修文
旅馆所在的巷子走到尽头,再往西,过了一个废弃的水果市场,就来到了一座无人问津的动物园。据说,这动物园是民办的,即将改为房地产开发项目,但是手续还未齐全,所以,就还有一天没一天地开着,那些被困住的猿,也只好有一天没一天地继续在这里打发时日。
一旦起得早,又或心乱如麻的时候,他便去看那些无所事事的动物,当然,他并不买票进园子,每回都只是远远地站着,隔着铁栅栏去眺望它们,大多都只是影影绰绰,但是,他知道,自己根本不需要将它们看得多么清楚,似乎是,只要看见动物们是在厮混与无所事事的,他就放心了,因为瞬时之间,他也原谅了自己的厮混与无所事事。
不曾想,剧组里的日子也混不下去了,那一天,当他离开剧组,在嘉陵江边的河滩里往前走的时候,他的眼眶里确实涌出过泪水,但那绝非因为欺辱,而是欺辱到了头,于是,真真切切的喜悦之泪便到来了:自此之后,钻火圈,踩自行车,作揖,做鬼脸,以上种种,你我一别两宽就好,我不是不知道,钻完火圈,踩完自行车,我有可能换来一顿吃喝;我也不是不知道,作完揖,做完鬼脸,我又有可能得到几颗糖果。可是,不要了,那些不曾得到的,我不要了。
忽然他清晰地看见了那只猿,它就站在满天夕光的照耀之下,等待着他去走近,眼神里绝无任何鄙视之意。现在,他们变作了同路的兄弟。所以,当他靠近那只猿,只是会心地和它对视了一眼,再并排一起朝前走。这时候,一阵山风从嘉陵江对岸袭来,河滩上的杂树摇曳了片刻,立刻静止下来,还有那些江水里的石头,根本纹丝未动,一如世间的信心。
鹤归空有恨,云散本无心;鹤飞蝉蜕总成尘,欲报明珠未得伸;犬因无主善,鹤为见人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鹤笙鸾驾隔苍烟,天上那知更有天——其实,他有一个隐秘的习惯:不管在哪里,一旦心慌意乱,他便要找出笔纸,下意识地写写画画,每逢此时,他写下的,多半是那些他能想到的、关于鹤的句子。
也许,他的身体里的确住着一只鹤。许多次,他想象过那只鹤从自己的身体里破空而出,飞向了天际,再从天际里往下看,但见绿苇丛生,又见渚清沙白,它便忍不住唳叫,利箭一般,直直地插入云霄,而后搅动云团,腾跃出来,一意低头,径直冲向苇丛,在其中厮磨,在其中翻滚,身下所碾压的,再无别的什么,只是巨大的、一直铺排到了天边的绿;过了一会,它被苇丛边的河水吸引,内心涌起令自己更加清洁的渴望,于是展翅入河,闪电般击穿波浪,波浪消散,一遁再遁,任它投入和疾驰,就像是,那河流早就在等待着它,因为它的清洁,那河流将变得更加清洁。时间到了,好似是命定的召唤来临,它浮出水面,重新跃入天空,张开翅膀,是的,作为一只鹤,唯一的命定,是飞翔:唯有飞翔,它オ能飞越了山河,又扩大了山河。
然而,事实上,他只见过一只真正的鹤——那年春天,他幽闭在一座荒岛上,终日去写一部似乎永远也写不完的剧本,当然,与其说是在写作,不如说,下意识里,他是在躲避:他怕追稿的人在他平日生活的城市里找到他。荒岛上养着数百只鸡,他就是在这群鸡里,见到了那只真正的鹤。据鸡群的主人所言,这只鹤打幼小时从山谷里跌落至此处之后,就跟公鸡母鸡们一起长大,公鸡母鸡们能飞多高,它也就只能飞多高,它的胆子,实际上比鸡还要小,是啊,它早就忘了自己是一只鹤了。
可是他知道,这不过都是障眼法,现在的那只鹤并不是真正的它,那只是谎言里的它。一个黄昏,他一个人在河滩里打转,被河对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荡所迷醉。因为是春天,世间万物都有新鲜和狂妄之美,所以,世间万物都叫人苏醒和悔恨。他还正在胡思乱想,突然,苇丛里飞出了那只鹤,它先是踏踩于芦苇之巅,在随风起伏的芦苇荡里忽隐忽现,其后突然振翅,唳叫着飞向了半空;在半空里,它一时如剑客舞剑,端的是疾风骤雨,一时又如画布上被水洇开的墨汁,缓慢地流淌,直到静止,因为这静止,眼前山河竟然被扩大到了无限辽阔的地步;最后,它可能是发现了有人在偷窥它,趁他还迷离着,竟然在疾飞里收拢翅膀,一意俯冲,扎入水中,再也消失不见。
他想念那只芦苇荡里的鹤,那只半空里疾飞或静止不动的鹤,他感到,一只鹤,从他的身体里飞了出去。在春天里,世间万物,都生发出了新鲜与狂妄之美,那只鹤,先是在天空里舞剑,而后又像一滴墨汁般去流淌,直至静止;过了一会,他突然发足狂奔,穿过雾气,穿过举目皆是的山毛榉,跑下了一千二百级石阶,来到河水边,没有片刻犹豫,二话不说,他便跳进了河水。鸡群的主人啊,你有所不知:唯有奔跑起来,再不停奔跑,他才是那只鹤;唯有跳进河水,再继续埋首,他才是那只鹤——那只身在天空里的、剑客和墨汁一般的鹤。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天没一天地继续在这里打发时日”“钻火圈,踩自行车,作揖,做鬼脸”,与其说是在写猿,不如说是主人公在现实社会中妥协、浑浑噩噩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B.文中表现了完全不同状态的鹤,其中沦落如鸡的鹤和理想中的鹤,表现出他对束缚人的外力的无法抵抗和对自由本真生活的向往。
C.在对想象中的鹤进行描写时,通过对鹤不同翱翔姿态的动作描写,凸显出鹤驰骋在水域天际,充满着力量的自由之态和蓬勃朝气。
D.猿与鹤,是古代文学中常常出现的两个意象,猿的悲鸣代表着离愁,鹤的高雅代表着高洁傲然,文中的猿与鹤同样传达出这样的情感。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猿和鹤的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想象等艺术手法,不仅表现出现实中猿与鹤的不堪现状,更表现出想象中的鹤的生命姿态。
B.文中有多处对比,如猿与鹤的对比、鸡与鹤的对比、“他”与猿的对比等,在各种对比中表现了“他”在现实社会中妥协,浑浑噩噩地活着。
C.描写想象中的鹤,或翱翔天际,或穿云破雾,或在无边的绿苇丛中翻滚,或在无比清洁的河水里破浪,运用铺陈的手法以突出鹤的本性。
D.作者曾说:“猿和鹤体现了人生的两种状态,或者是两面性,像极了我所处的人生。”鹤不仅代表着生活中的无尽束缚和无力的现实,更代表着“诗和远方”。
【3】现实中的“他”照应着怎样的鹤?
【4】元好问词云:“觉重来,猿与鹤,总忘机,风浪里,竟安归。”元词中的“闲猿野鹤”与本文中猿与鹤两种意象在表达人生态度上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岳阳楼记》开头以“__________________”暗寓仕途沉浮的悲慨,结尾又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在对朋友的慰藉中含蓄表达自己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实,并由此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2)屈原《离骚》中写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晏殊《浣溪沙》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苏轼在《赤壁赋》中仰见明月初升便道“_______,_______”;李煜面对春日的风月在《虞美人》中感慨“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里用“_______,_______”的疑问来喻指人才难求。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在世人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等黑暗现实令他走投无路情况下,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他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2)苏轼主张“物我皆恒”,他在《赤壁赋》中说明万物和人生都有变与不变两个方面。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光线的晦明变化展现出山间早晨、傍晚时不同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慨在大自然面前,自身如同蜉蝣、粟米一般渺小。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当年寄奴风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早晚明亮变化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观夜潮
[清)吴锡麟
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
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
[注]钱江潮为自然奇观,曾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文记之。此诗为夜间观潮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观潮的时间、地点。楼髙方能极目,江宽才有大潮到来的壮阔恢弘。 首联平平而起为后文做好铺垫。
B.颔联,“如山涌到雪千盘”,正面写大潮初来时的形象,潮水如山,如盘中之雪,化动为静,有声有色。
C.颈联,“鱼龙”状潮之形,“卷地”现潮之力,“星斗摇天”写出大潮的声威。
D.此诗“待”写出对大潮的期盼,“忽”表现了潮来时的惊喜,额联表现了观潮人心怀壮阔,景中有情。
(2)此诗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隔岸忽沉灯数点”句。
13、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 军:军队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唯君图之 图:考虑 D.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高兴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这样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哪里
D.吾其还也 其:还是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4】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选文中的“东道主”是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代生活中,“东道主”的意思是__。选文中的“行李”是指__,现在“行李”的意思是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5】请结合选文内容和下面的“课文背景形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
从形势图看,晋国处在秦、郑之间,攻打郑国对晋国最有利,而对秦国利益不大。因此,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__”,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__”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最后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结论,成功说服了秦伯。
14、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一把火炬,点亮冬奥盛会;一束微火,点燃运动激情。
一点烛火,点亮前行路途;一盆炭火,温暖困者身心。
请以“温暖之火”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