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决定将本人已经见报和尚未发表之文稿共125篇汇编付梓,以飨读者。

    B. 今日翻阅《读书》杂志,读到钱理群先生一小文《想起朱光潜先生》,心情大快。

    C. 本公司虚左以待,若您答应屈就,我们深感荣幸并充满期待。

    D. 爷爷,初次见面,这是我送您的见面礼,不成敬意,请您笑纳。

  • 2、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的“无尘杂”是说居住环境干净,“虚室”是说家境贫寒。

    C.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田园生活和官场生活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诗人的情感态度。

    D.诗人采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描绘了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全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⑧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⑦ C.③⑥⑦⑧ D.④⑤⑥⑧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在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城市封闭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被要求逐步对外开放。

    B.本届校园心理节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就怎样有效缓解考前压力和增强学习专注度等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

    C.暑期来临,教育部门多次发文,要求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积极做好学生暑假安全防范工作,以预防学生发生溺水事件。

    D.对中学生来说,成语不仅是各省市历年中高考的必考知识点,古诗词和作文学习中也经常渗透成语知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着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头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一头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上,另一头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噼里啪嚓,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的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家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除了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家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

    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

    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

    C.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

    D.“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

    2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林黛玉的形象创作与李贺《李凭箜篌引》有关联。潇湘馆、湘妃竹与李诗中的“____________”所用典故相同,林黛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及其芙蓉花签与李诗中的“____________”存在文化关联。

    (2)《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3)“楼”在古诗文中是常用的意象,文人们借楼表达或喜或悲或闲适或忧愁或思念或激愤等复杂情感。借“楼”表达作者怀远伤感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绵延的山峰、倒挂的松树描绘出蜀道高险、奇绝的景象,给人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感。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对秦统治者搜刮百姓的行为和奢靡的生活进行了质问。

    (3)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的宏伟理想。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描写了胡天八月飞雪的情景。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不会因世人称誉或非议而奋勉或沮丧,能够 “__________,__________”,但也不过如此而已。

    (3)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的观点相同。

  • 1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项庄舞剑,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鸿门宴》)

    (2)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_ 。(《采薇·诗经》)

    (3)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5)_____________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遥怜小儿女,_________________ 。 (杜甫《月夜》)

    (7)_________________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读chá,木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二句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三、四句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荒草满径,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五、六句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木筏。

    D.第七、八句展示了山宅风貌,写出了鸟散去后环境的冷清,暗含人去屋空的伤感。

    E.诗人极讲究炼字,如“玩”“正”二字看似普通,却字字入神地道出了诗人游乐世间,潇洒自如的还山心境。

    2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第一句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请选取诗中的任意四句(第一句除外)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答: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回望过去十年中国发展的峥嵘历程,会看到无数青年的身影:

    2022年,“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的背后,是一支能攻关、敢担当、有创造力的中国载人航天“神箭”青年突击队。这些新生代航天人从跟跑到领跑,用“三十而丽”的作为为中国航天梦注入青春能量。

    2013年,19岁的武大靖首次获得短道速滑世界杯1000米冠军;2022年北京冬奥会,他腰伤复发,却硬是与队友夺得混合接力金牌。赛后,武大靖说:“只要国家需要,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一直站在冰场上。”

    杨宁于2010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江门村担任村官,带领328户贫困户种植高山特色优质水稻等,帮助村民创建了“苗阿嫂”等知名品牌,动员6名大学生村官创立“苗村倌”农产品电商中心,实现了整村脱贫。

    作为新时代青年中的一分子,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以“追梦·笃行·有为”来解锁生命成长的青春密码,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