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B.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表”的内 容侧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赤壁陚》中“壬戍之秋”和 《兰亭集序》中“岁在癸丑”,其中的“壬戌”“癸丑” 使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D.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号。号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是一种固定的别名。
2、下列各项中有关名句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B. 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C.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
D.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这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拆迁政策,村民依然很不满意,看来,政策的制定还是没有站在村民的角度去全面考虑。
B.因为核问题,饱受经济制裁之苦的伊朗和朝鲜可算“同是天涯沦落人”了,因而他们对待国际关系的一些做法,往往如出一辙。
C.他在官场混迹十多年,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用尽了积蓄,到如今,依然是司马青衫,连个七品芝麻官都没有混上,真叫人不得不说一句当今大学生的口头禅“好郁闷啊”。
D.《擒狼》一剧中,对于这场戏的处理可以说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完全靠演员的表情、动作来凸现人物内心。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
A.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孟子被称作“亚圣”、秦始皇被捧为“千古一帝”:历史人物被尊崇的程度其实往往就是被歪曲的程度。
B.天空有两个最明亮的天体(金色的太阳和银色的月亮),虽然月光不过是阳光的反射,但在无边夜幕的衬托下,月色更能挑动人们如诗如画的情怀。
C.记忆中故乡那大片大片的油菜花被孙犁写得亮丽夺目、诗意盎然:每当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
D.《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的墓地(他是1984年在故乡克鲁齐林诺村去世的)在顿河岸边,那是一块没有镌刻任何文字、未经雕琢的巨石,正对着“静静的顿河”。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并力西向 B.日削月割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小则获邑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
水鹿
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
这个人,就是房玄龄。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
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其实房玄龄心里很明白,李世民是个多么骄傲的人,成天被魏征骂来骂去又不能还嘴,难免心理不平衡。那我老房做做自我牺牲吧,皇帝把气撒在我身上,总比他攒多了委屈以致决策失常要好。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心照不宣的表演:皇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痛骂宰相,剥官落爵叫他回家待罪。房玄龄也就乖乖回家,平静地告诉家人“把房子打扫打扫,待会儿皇帝要过来接我回去”。而李世民果真就来接了,两人携手上车回宫,谁都不多说什么,好像发脾气那一幕从来就没发生过。
那些君臣的脾气,终于在性情温和、通达睿智的房玄龄手里,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了。
但“老好人”房玄龄的本事绝不止于此,他有着令人惊叹的办事效率和实干能力。李世民和魏征等人通过争辩讨论定下了大政方针,房玄龄就和他选拔的一批实用性人才一起埋头苦干,去实现贞观的宏图大卷。
贞观时代,朝廷全部官员只有643人,房玄龄做了22年的宰相——除了贞观的最后一年他已过世之外——他总是日复一日处理着繁杂的日常行政事务,让一个高度精简的行政机构,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支撑起贞观之治的日常大局。以致于李世民有时会抱怨他太过细致,警告说,身为宰相应该只管大事,把那些小事丢给下属就好。可房玄龄还是继续“我行我素”地“琐碎”着。
当时尚书省下辖的各部里,工作最繁琐、最被士人看不起的,是管理财政预算和账目的“度支司”,一度无人肯任其职。房玄龄竟以宰相之尊自任“度支郎中”,亲自把守着大唐国库。
这22年的殚精竭虑,比起早年辅佐李世民征战天下、决战玄武门,更值得记录在房玄龄一生功业的榜首。诚如后世史学家所公认的那样:作为宰相,他开国有功,却从不突出自己;王珪、魏征以谏诤闻名,他就竭尽全力给他们提供机会;李靖、李世勣善于带兵,他就在后方做好后勤支持;每一个官员,他都能让他们在贞观时代淋漓尽致地展示才华;他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政绩工程”,然而天下人都知道,这个国家少不了他。李世民也一样知道。
人生终是难免一死。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走到古来稀的71岁。在那个时代里,他已经是活得很长的老人了。高龄带来的疾病难以克服,房玄龄的身体越来越差。而此时,比房玄龄年轻许多的皇帝也已重病缠身,那太过绚烂的一生迅速地消耗掉了李世民的寿命。重病中的李世民,让人把房玄龄抬到殿中,在御座之侧放下,君臣对坐流泪,竟是相视无言。回首他们在渭北秋风之中的初遇,时光已经流逝了32年。
一段浩浩汤汤的贞观时代,回荡着各种各样的旋律。人们立德,立言,立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铭刻在这个时代上。“贞观”因此而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但贞观的第一宰相房玄龄,却在洪亮之声中沉默着,埋头忙于记录、整理、实施——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
(节选自《读者》)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写了魏征,王珪等人的激情张扬、骄傲,个性鲜明,为的是反衬房玄龄的沉稳、低调大度的性情。
B. 房玄龄作为宰相处理政事的人文环境并不太好,作者描写人文环境,突出了房玄龄的执政能力和隐忍性格。
C. 房玄龄是出名的“怕皇帝”者,他被皇帝当作“出气筒”,逆来顺受,他的软弱性格导致他做事也不干脆。
D. 作者在叙事时,通过运用把人物放置在具体的场景中来刻画的手法,使传主的形象血肉丰满。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中叙述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房玄龄玩笑的事件,从房玄龄的回话中可以看出房玄龄的机智。
B. 房玄龄身为重臣,几十年来,没有做过大事,处理的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以至于君王李世民抱怨、警告他。
C. 文章写李世民的急躁、骄傲、任性的性格是为了侧面表现房玄龄的温和、通达、睿智等性情。
D. 从小官吏开房玄龄的玩笑、被君王遣回家、君臣年高体衰时惺惺相惜等方面来突出传主形象,以小见大,可谓匠心独运。
E. 本文用鲜明的事例反映人物形象,也通过作者的评述补充人物形象,行文叙评结合,以评为主,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3】文末“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是古诗常用意象,如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__”一句中借月下杜鹃的鸣叫衬托哀愁之情;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一句也用杜鹃的传说隐喻内心怨恨,意境无比凄美。
(2)在庄子看来,必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面对短暂而飞逝的时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了无限的感慨。
(2)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比喻论证“学习应当专一”这一观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历史影射实际,说南未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度的羞耻随着光阴的消逝,而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
(4)在《诗经•氓》中,男子在与女子结婚之前,求助神灵,验证良缘的句子是“尔卜尔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婚后一切顺利,与下文人物命运形成巨大反差。
(5)李白《蜀道难》中,写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中,以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内心依旧苦闷抑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焉在后!”(《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4)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__,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判断可以追击齐师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里,屈原身处背直追曲的时代,虽然感到忧郁苦闷,走投无路,却随即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他不愿苟合取容的高尚情操。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表现了围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墓
柴望【注】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复道,乌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柴望,字仲山,号秋堂,南宋爱国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将勾践与南统治阶级进行对比,一古一今、一正一反,构思巧妙。
B.首联即景抒情,落日余晖洒满秦望山头,一丝暖意冲淡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C.颈联虚实相生,将眼前最物与想象中的“复道”“宫墙”相结合,富有沧桑感。
D.尾联“登临莫向高台望”一句,别出蹊径,将诗人目睹中原时的痛苦巧妙地传达出来。
【2】本诗与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借助历史人物表情达意,但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于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煮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二)
公孙丑①:“敢问夫子恶②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即于心,则候矣。我故曰告子④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⑤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同“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然遇之 卒:同“猝”,突然
B.谈笑而麾之 麾:指挥
C.皆笃于文行 笃:专一
D.今日病矣 病:忧虑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子学道则爱人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潮人之事公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以其外之也 加之以师旅
D.其子趋而往视之 蟹六跪而二鳌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结合(一)(二)两段内容,全都能够体现孟子“浩然正气”之说的一组是( )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③留将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语段(一)中,首段议论纵横捭阖,明写先贤的生死踪迹,暗写韩愈是参天地、关盛衰、生有来、死有为的非凡哲圣,可与先贤比肩为伍。
B.所谓“天人之辨”,就是分清天意和人为两个方面的情况,苏轼认为韩愈受到贬谪、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天意的结果。
C.有人认为在潮修建韩庙并无意义时,苏轼直接出面,以“如水之在地中”来比喻韩愈之神“无所往而不在也”,说明韩愈影响之广大深远。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后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2)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7】结合语段(一),概括韩愈的“浩然之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2)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求木之长者必因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想法?为了呼吁与倡议同学们敢于付出,深入付出实践,做一个用付出来创造美好生活的人,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结合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等不少4种。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⑥不得出现自己的学校和姓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