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江花月夜》所抒发的感情不包括( )
A.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B.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C.真切的生命体验。 D.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3、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括号内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比拟)
B.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一半。(夸张)
C.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对比)
D.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比喻)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2 分)( )
A.大块假我以文章 B.为欢几何
C.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D.吾小人辍殖饔以劳吏者
5、古书中时有用表示一雄一雌的两个字来合称一种动物,下列哪些词属于这种情况?( )
A.凤凰 B.麒麟 C.鸳鸯 D.鹭鸶 E.鸬鹚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汉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存留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这是汉字的表意性质决定的。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一般存留在一个或一组汉字的构形理据之中。但是,造字属于不同时代,随着构形和语义的发展演变,各种不同字样的形体中的表意成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汉字的构形不是照相,而是一种特征的勾勒,必须有较多的雷同,才能够归纳出一点信息,而且是笼统的信息,想到字形中去找故事,去证明具体的史实,是很难做到的。何况,构形反映出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对具体意象进行描述时,才能做到;而汉字的构形系统逐渐向形声化发展,一切都渐渐概括、类化,信息量还要逐步减少。对汉字携带历史文化信息求之太过的情况,比比有之。例如,有人以为甲骨文中有很多字是表示阶级斗争的;也有人认为汉字很多字形描述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有人说,《说文解字》的《山部》《水部》字中暗含了河图洛书的真意……这些都是无法验证的说法,也违背汉字的实际。夸大汉字对历史文化的解释作用,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摘编自王宁《汉字构形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
材料二:
汉字的文化阐释,指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方法。汉字记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汉字文化,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多层次的揭示和科学的阐释。
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在分析汉字时试图揭示其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汉字阐释的深厚传统。如《说文》开篇解释“一”,谓“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示”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些解释体现了许慎对汉字构形的文化要素的辨析,开启了汉字文化阐释的先河。不过,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他所据以分析的汉字形体主要是小篆,尽管小篆是古文字的终极形态,但经历了漫长发展演变后,与古文字的早期形态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字甚至已变得面貌全非,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构形分析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差错;另一方面,中华历史文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流变的系统,汉字产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后来阐释者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已有很大的不同,而作为阐释者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对汉字的文化阐释,总是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下面以“示”的阐释为例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示”字最早的形体见于甲骨文,并不是由“二(上)”和“三垂”构成的,与“天垂象”毫无关系。“示”本是表示宗庙神主的象形字,“示”就是“主”。《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先公“主壬”“主癸”,甲骨文作“示壬”“示癸”。甲骨文祭祀先公先王,有“三示”“四示”“五示”“六示”“十又三示”“二十又三示”以及“大示”“小示”等。殷商甲骨文中出现的这些“示”,都是时王祭祀的先公先王,也就是宗庙里供奉的代表诸位先祖的神主。《说文》:“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宗庙之“宗”,是由庙宇和神主构成的会意字。《说文》所收录的“主”“室”“祐”等字,都是“示”的后起分化字,从这些后起字也可以推求“示”的原初含义。《说文》:“主,灯中火主也。”“室,宗庙至祐,从宀主声。”“祐,宗庙主也。《周礼》有宗郊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从石,石亦声。”除了“主”之外,许慎对这些字的分析大体可据。根据“示”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和上举相关字,可以肯定“示”这个字原初的构形和含义,就是指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
古代宗庙祭祀活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记录宗庙祭祀活动的各种汉字都从“示”,而且凡是涉及“天神、人鬼、地示之礼”,表示神灵祭祀等“神事”活动的字,也都以“示”作为意符来构造新字。这些从“示”构成的字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大量信息,为我们了解古人的宗教信仰和祭祀礼仪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许慎对“示”字的分析和解说,显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同时,他也指出“示”还表示“神事”之意,这为《说文》所有从“示”旁的字提供了分析依据。《说文》关于“示”和从“示”字的分析,是建立在古代祭祀礼仪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上的。许慎的解释虽然并不是“示”字所蕴含的原初文化信息,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其分析的路径是大体正确的。
(摘编自黄德宽《古文字与汉字文化的传承》)
材料三:
(选自李学勤主编《字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存留着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为人们从文化角度解读汉字构形提供了可能。
B.汉字的文化阐释是对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阐释,旨在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
C.只有依据甲骨文才能确定汉字的原初文化信息,避免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
D.许慎从字的构形要素入手,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示”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经几千年的演变,汉字字形携带的原初文化信息越来越少,所以不能仅以现代字形作为汉字文化阐释的依据。
B.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虽然有明显的局限性,但那是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传统文字学不会因此而失去价值。
C.从“示”的字形演变脉络看,其字形在西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可以确定当时的祭祀礼仪发生了重大变化。
D.科学的汉字文化阐释,可以揭示汉字自身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彰显汉字体系的文化属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用于“孝”字的文化阐释的一项是( )
A.孝,甲骨文作,犹如一个孩子扶持老人的形状。
B.《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C.宋人戴侗《六书故》指出,“孝”与“”实为一字。
D.《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4】关于“汉字的文化阐释”,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5】材料二对“示”字进行文化阐释的方法与材料一的相关论述是否相符?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一文中写游人的扁舟在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自由飘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中写出诗人初见大海印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3)《饮酒(其五)》中直接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心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提及唐帝都长安城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5)《次北固山下》诗中描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让人视野开阔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黯然于好梦必醒,盛筵必散。登场而预有下场之感,热闹中早含萧索矣。钱钟书此语是对李商隐《锦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解读。
(2)阴沉的冬日,置身于冰封雪盖的大漠戈壁,你又会不由得惊叹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雪原”的描写何等贴切!
(3)“扁舟”作为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更是追求自由、失意隐居的媒介,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荀子在《劝学》中认为君子能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君子“____________”。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寓意。
(3)《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以夸张手法描写人行蜀道,手可触摸星辰的情景,表现了蜀道高入云天的特点;“____________”以动作轻捷的猿猴难越过来,表现山势的高险。
10、涉江采芙蓉
(1)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运用设问的手法,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寂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写两个相思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自夸能治“千乘之国”,依据是“_______”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
(2)李白在《越中览古)中,表达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出嘉峪关①感赋四首(其一)
林则徐②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释】①嘉峪关:在今甘肃嘉峪关市西七十里。②林则徐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1841年6月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函谷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征人驻马蹄”指明全诗的立足点,这首诗从同一视点上,写出对象雄伟壮阔的丰富性。
B.“严关百尺界天西”一句“界”字指出嘉峪关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C.“飞阁遥连秦树直”,诗人回首来路,视角由远及近,嘉峪关楼阁与古秦地。树木相连,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回的凄凉苦楚之情。
D.“缭垣斜压陇云低”“云烟”“绕垣”被压低“严关”又高出城墙,云烟绕垣烘托了严关高“百尺”。
(2)此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昌言,字禹谟,泉州南安人。少笃学,文词靡丽。本道节度陈洪进辟功曹参军,掌笺奏。洪进遣子文显入贡,令昌言偕行,太祖亲劳之。太平兴国二年,洪进归朝,改镇徐州,又辟推官。五年,举进士入格,太宗初惜科第,止授归德军掌书记。八年,复举得第,迁保信、武信二镇判官。宰相赵普镇南阳,重昌言有吏干。淳化初,赵普留守西京,表为通判,委以府政。普疾,属昌言后事。普卒,昌言感普知己,经理其家事。太宗以为忠于所举,拜起居郎,赐金紫、钱五十万。连对三日,皆至日旰。昌言捷给诙诡,能揣人主意,无不称旨。太宗谓宰相曰:“昌言质状非伟,若以貌取,失之子羽矣。”迁工部郎中,逾月,守本官,充枢密直学士,与钱若水同知审官院。二十八日,迁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昌言骤用,不为时望所伏,或短其闽语难晓。太宗曰:“惟朕能晓之。”又短其委母妻乡里,十余年不迎侍,别娶旁妻。太宗既宠之诏令迎归京师本州给钱办装县次续食又下诏戒谕文武官父母皆令迎侍敢有违者御史台纠举以闻。昌言自以登擢非次,惧人倾夺。会诛凶人赵赞,昌言与赞素善,心不自安。因太宗言及近侍有与赞交者,昌言蹶然出住,顿首称死罪。太宗慰勉之,然自此恶其为人。以给事中罢,出知襄州。上言:“水旱民输税愆期。旧制六月开仓,臣令先一月许所在县驿输纳以便民。获盗当部送阙下,臣恐吏柔懦不能制,再亡命,配隶军籍。此二事,臣从便宜,不如诏书,虑谗慝因而浸润,愿陛下察之。”太宗下诏责其不循旧章,敛怨于民,自今敢背弃诏条,谴责不复恕。至道二年,徒知荆南府。真宗即位,就拜工部侍郎。咸平二年。卒,年五十八,赠工部尚书。
(选自《宋史·刘昌言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既宠之/诏令迎归/京师本州给钱/办装县次续食/又下诏戒谕文武官/父母皆令迎侍/敢有违者/御史台纠举以闻
B.太宗既宠之/诏令迎归/京师本州给钱办装/县次续食/又下诏戒谕文武官父母/皆令迎侍/敢有违者/御史台纠举以闻
C.太宗既宠之/诏令迎归京师/本州给钱办装/县次续食/又下诏戒谕文武官/父母皆令迎侍/敢有违者/御史台纠举以闻
D.太宗既宠之/诏令迎归京师/本州给钱/办装县次续食/又下诏戒谕文武官父母/皆令迎侍/敢有违者/御史台纠举以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贡: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也指贡士入京参加会试。文中用的是前种意思。
B.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文中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
C.顿首:即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工部: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土地、屯田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昌言笃学工文,两举进士。他青少年便好学不倦,文词华美,本道路节度使陈洪进命他主管文书奏章;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入格,三年后又应举及第。
B.刘昌言忠于所托,知恩图报。宰相赵普对他有知遇之恩,后赵普患病,托付他办理后事;赵普去世后,他感激赵普是知己,为其料理家事,受到太宗赞许。
C.刘昌言善于言辞,奏对称旨。他连续三天接受召对,口才敏捷语言诙谐,并能揣摩皇帝心理,所说无不称旨;皇帝称赞他相貌非凡,如同孔子的贤徒子羽。
D.刘昌言自作主张,受到责备。知襄州时,他有两件事根据情况自行决断而没有遵从讯书;尽管他上疏加以解释,但皇帝仍下诏责备他不循旧章,招致民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短其委母妻乡里,十余年不迎侍,别娶旁妻。
(2)会诛凶人赵赞,昌言与赞素善,心不自安。
14、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口气”。请你结合《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写一段话来阐述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