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尊敬的林野先生:我校文学社拟聘请您担任顾问,如蒙慨允,不胜感激。
B. 感谢你盛情邀请我出席宴会。既然你这么客气,那到时候我一定会赏脸。
C. 面对身负重伤的他,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抓住罪犯,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D. 考前要带好必备用品,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会影响发挥。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 。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
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
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A. ⑥④②③①⑤ B. ②①④⑤③⑥ C. ⑥③⑤①④② D. ②①⑤③④⑥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
B.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
C.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
D.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么?……”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秋夜听雨,别有一番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少妇思夫,游子怀乡,心情常常不能自抑。
②一会儿一点两点,清晰可数;一会儿又紧锣密鼓,酣畅淋漓。
③唯有躲在故乡自家的房屋内,才能从这雨声中听得出一种潇洒、一种泰然、一种祥和。
④秋虫不鸣,寒蝉不唱,单听那雨点打在对面房顶的屋瓦上,院子内水池边的搪瓷脸盆上,或急或疏,或轻或重。
⑤雨声夹杂着风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最能撩动人的心弦。
A. ⑤①②④③ B. ④②⑤①③
C. ④⑤②①③ D. ⑤④②①③
5、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括号内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比拟)
B.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一半。(夸张)
C.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对比)
D.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比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旁白,是影视剧中交代剧情、发表观点、展现角色内心的一种语言手段。曾经,旁白是一部“爆款”剧的标志和记忆点。如果将影像叙事比作一本书,好的旁白能够画龙点睛。它可以是写在扉页的心得、写在书边的评语,还可以是问号,是惊叹号,是意味无穷的省略号。反观一些被过度使用的旁白,它们往往成了叙事查漏补缺的万能药、寻求创作捷径的万金油。有些剧充满“刨活式”旁白,叙事不足,旁白来凑,故事发展缺乏层层递进的逻辑和合理铺垫。关键情节全靠“说”,剥夺观众的参与感,必然生硬突兀;有些剧惯用“解释性”旁白。画面、表演、旁白传递的是同样的内容,堆叠冗余拖沓的信息量;有些剧陷入“图解式”旁白,机械照搬原著语言。用过多的旁白替代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剧情铺陈和旁白讲述“两张皮”,把拘泥当真实,将不求甚解、照本宣科视为尊重原著。
观众为什么不满意这些旁白?归根结底,是观众没有感受到创作者对他们审美水平的充分信任和尊重。有时没有旁白,为什么叙事逻辑前后不通?有时有了旁白,为什么又深感毫无必要?其一喧宾夺主,其二画蛇添足,正是旁白过度使用的两大特征。这背后指向的,是影像语言表达的投机与乏力。
观众真正需要的,是来自影像世界的说服力。闲笔不“闲”,旁白也不是游离于主题叙事外的喃喃自语。电视剧《扫黑风暴》的旁白配音演员曾说,“旁白与作品的关系如同一呼一吸,剧情紧张时受众也跟着紧吸着气,到旁白出现就舒了一口气,旁白的作用之一,是调节作品节奏”。
好的旁白恰当、精练,不知不觉融入戏中,融入故事里。电视剧《大江大河》中,结尾洋溢着雄浑气魄的旁白令人印象深刻:“靠着一股革命者的勇气劈波斩浪,闯出狭小水域汇入海洋,何其幸运!我们赶上了中国百年来国运蒸腾日上的时代,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这不仅道出了宋运辉人生经验的总结,也说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心声。
从这个角度看,影视剧旁白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超越其注解、阐释的功能性,实现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类比于中国艺术讲求“化境”的最高境界,故事讲述、角色塑造与旁白讲述要经过反复的意匠加工、锤炼糅合,最终才能浑然一体地传递主题和情感。
创作者要更好地用影视语言讲清故事、讲好故事,把功夫实实在在地用在影像叙事中。中国画讲求“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的留白魅力,中国古典诗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的审美意境。其实,影视剧旁白亦如此。旁白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多不如少,少不如精。创作者不必将所有意图都直接、浅显地表达出来,创作也需留白,如此才能给观众以想象空间,使作品更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毕竟,满满当当的画纸,便再无可回味的余地了。
(摘编自王瑨《影视剧旁白,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
材料二:
网剧时代的旁白有一些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首先是旁白中“独白”的使用更加频繁。这是一种讲述视角的切换,由客观、全知和审慎的第三人称,变为剧中角色的内心剖白,更适合传递情感,相对比较细腻。很多青春剧和都市剧也会在旁白中使用角色独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和观众的区隔。
相比较为常规的自述式旁白,女性群像剧《爱很美味》算是一种新尝试:在开篇时让三位女主角以旁白的形式进行互相介绍。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形式,一是能够让观众快速熟悉三个人的性格和之前的故事;二是用“互相吐槽”的方式,强化三个人之间的关系。
其次,沿用《潜伏》的旁白创作方式,将第三人称的旁白进行“人格化”处理,也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扫黑风暴》的旁白配音演员周扬就在采访里提到,在配旁白的时候,他会先给自己设定一个身份。在《扫黑风暴》里,旁白可能代表着督导组,代表一种正义的声音。当他具备独立人格时,也会更融入剧集本身。
旁白还有一重比较特殊的“隐藏价值”,就是给剧集“兜底”,或者说“打补丁”。不同于需要现场拍摄的画面和受制于演员档期等问题的配音,旁白的灵活性相对更高,因此可以填补一些剧集后期制作时发现的问题。《潜伏》的导演姜伟就提到,旁白从客观上讲,是后期求变的一条渠道。
有相关从业者说,很多时候剧中加入的旁白,是受制于内容审核的修改。“从样片到成片的过程中,要经过很多层审核和修改。如果有某些很关键的戏份被删除,前后就不连戏了,角色的心路历程也不成立,如果没有更好的补救办法,就只能用旁白来补充。”
但这也不是某些国产剧滥用旁白的借口。“几乎所有的剧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拍摄过程不可能没有一点漏洞,”沈洋认为,“好的导演和剪辑应该有应对这种突发状况的技巧,让观众在看到这儿时不会觉得特别突兀。”
将目光移向海外剧市场,会发现旁白仍然有很多可供开发的新形态。在英美剧领域,就有不少“打破第四面墙”的旁白,如《伦敦生活》《纸牌屋》等;另外,旁白的视角也可以不拘泥于剧中角色,《绝望主妇》里,旁白是第一集就已经去世的玛丽·爱丽丝,以死者的视角讲述四位好朋友的故事。
随着时代的进步,剧集的叙事语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最近围绕旁白的争议充分证明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活”,而是需要费心琢磨的重要环节。希望旁白能越来越多地成为一部剧的“亮点”,而不是“雷点”。
(摘编自毒眸(剧里用旁白,真的不合适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旁白作为影视剧的一种语言手段,曾经是“爆款”剧的标志和记忆点。
B.失败的影视剧都是把旁白当作万能药、万金油,过度使用,没有充分地信任和尊重观众。
C.进入网剧时代,影视剧的旁白有一些变化,变化目的是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D.开发旁白的新形态不能拘泥于传统形态,也不能仅限于国产剧,还应向海外剧学习。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论证语言虽然平实易懂,但也不失俏皮,与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关,如比喻、设问、引用等。
B.材料一运用了类比论证,将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与影视剧旁白进行类比,论证留白的作用。
C.材料二引用沈洋的话是为了论证国产剧不能滥用旁白的观点,“几乎”“一点”等词体现了语言的严谨。
D.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述旁白的一些变化及强调不能滥用旁白,要开发旁白的新形态。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好的旁白能够画龙点睛”的观点的一项是( )
A.电视剧《欢乐颂》的旁白,一会儿替角色表达思绪,一会儿替导演交代场景,一会儿干脆变成“电影录音剪辑”,描述起演员的表演。
B.电视剧《围城》中采用与剧中人物语言风格高度契合的旁白,对剧情的发展做意味深长的评论和总结,提示观众品出多重滋味。
C.电视剧《大明宫词》每集开头、结尾的旁白叙述,在现实逻辑之外,又在人物内心情感逻辑之中,形成个性化的叙事风格。
D.电视剧《潜伏》的旁白弥补了谍战剧中演员“表面不动声色,心底波澜起伏”的局限,与整个剧情、人物形象融为一体。
【4】材料一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影视剧旁白有哪些功能?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的“____________”与“今之众人”的“____________”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2)沈从文《边城》中“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的描写与《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很注重渲染气氛,如“__________ ,__________”分别通过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和邻船听乐的寂静,反衬出乐曲的强大感染力。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让马儿到长有香草的水边或高地散步休息,来表达诗人的美好追求。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赋的手法写出了雪下得早,“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下得广。
(3)在《赤壁赋》中,苏轼在问客为什么洞箫吹得凄婉哀怨之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自己的神态和动作进行了刻画。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3)在《劝学》中,荀子用“木受绳”和“金就砺”来比喻论证,引出学习效果:“____________”。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以“______,______”表明人应该向榜样学习,同时进行自我反思。
(2)屈原在《离骚》中通过“______,______”表明自己具有美好的内在品质和优秀才能,体现了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3)面对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历史变迁,古人经常在诗词中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慨,如唐宋诗词中“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作者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强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对学习的重要性,如果拿刀去刻东西,中途停止了,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作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用芳香与光泽的融会,比喻自己纯洁的品质水远不会亏减。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姜子牙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明君重用,从而实现内心抱负的愿望。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宫怨
杜荀鹤(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将叙事和写景结合,细腻地描绘了失宠宫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将“春”与“宫怨”结合在一起,颇具打动力。
B.诗歌前四句写宫女由于貌美而被召入宫,却从此长伴孤独。宫女因不得宠幸只能用心梳妆打扮,以求重获君王的恩宠。
C.第三联诗笔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明丽春光图。
D.诗歌结尾两句,由现实转人回忆。结尾写入宫前与家乡女伴一同采莲的幸福情景,加深了宫女对宫中生活的怨恨。
【2】诗中的颈联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联。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复奏疏乞创飞虎军。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橱,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幹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素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寻;不久
B.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期:一整月
C.帝嘉之,进一秩。 秩:俸禄
D.辛弃疾雅善长短句 雅:一向,向来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A.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B.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C.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D.申伤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有远见卓识。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他的建议被采纳施行。
B.辛弃疾有主见,善斡旋。皇上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采买军马,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C.辛弃疾决事果断。修建飞虎营时,需要瓦二十万。辛弃疾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
D.辛弃疾重情义,有胆识。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却为他写祭文来吊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素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5】辛弃疾既有政治军事才略,又关怀民生疾苦。他是如何解决江西饥荒的?请简要概括。
14、有时,生活中会因为羞于表达、未能及时交流等情形,出现了一些反复猜度的事情或经历。“猜”会给我们带来期待,带来惊喜,也可能带来失望;“猜”让生活多姿多彩。
请以《猜》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叙述生动,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