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群众的带头人,要做知民情察民意的“引导员”、带团队谋发展的“管理员”、拓市场找路子的“调查员”,以及解忧济困的“服务员”。
B.走出博物馆,脑海中回放着梵高笔下灵动的线条、艳丽的色块,梵高自画像里的执拗目光出现在眼前,仿佛听到画家优郁中带着温婉的倾诉。
C.教育部强调,高校自主招生是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各种与自主招生挂钩的弄虚作假行为。
D.教育能为个体提供上升的通道,而教育恰恰是贫困地区的短板,导致其陷人越穷越不要教育,越不要教育越穷。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王澍的建筑设计好在哪里?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中国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相融方式,王澍在当代中国建筑界里提出了完全基于个人思考的回答。他所运用的思考方式和所设计的建筑作品,展现了令建筑界无法回避的个人风格与逻辑, ① 你不进入他的逻辑,你无法理解他,无法理解的事物是无法有效批判的; ② 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你也许能理解他, ③ 因其体系的完整和自成一体,你依然无法有效批判他。 ④ ,王澍的建筑设计是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好和坏来评价的。 ⑤ 你喜欢他还是讨厌他,实际上,目前他所占据的位置, ⑥ 无人能敌。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如果 | 可是 | 如果 | 但是 | 因此 | 也 |
B | 但是 | 而且 | 假如 | 因此 | 不管 | 就 |
C | 如果 | 而 | 但 | 因此 | 无论 | 的确 |
D | 但是 | 而 | 假如 | 但是 | 所以 | 仍 |
A.A
B.B
C.C
D.D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这个吉祥物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 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
(2)印象中的北疆,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 。
(3)两个 不同的诊断,两位医学专家到底谁说的是正确的?
A.辽阔 渺茫 决然
B.辽阔 苍茫 绝然
C.寥廓 苍茫 决然
D.寥廓 渺茫 绝然
4、选出下列作品中不是柳宗元的一项是( )
A.《捕蛇者说》《梓人传》 B.《愚溪诗序》《钴姆潭西小丘记》
C.《永州韦使君新堂记》《盐铁论》 D.《进学解》《柳子厚墓志铭》
5、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窜。
②他总是微笑起来,并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③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④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身姿。
A.①比喻 ②反复 ③拟人 ④排比
B.①夸张 ②反复 ③比喻 ④比喻
C.①比喻 ②夸张 ③拟人 ④排比
D.①夸张 ②夸张 ③比喻 ④比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山为证
叶仲健
“依弟,这信送岭上去!”端叔将一封信交给放牛娃。“给哪个?”放牛娃看出端叔十分急慌。
“一个叫青山的人。”端叔叮嘱,“记住,只能交给他!”
蚌风岭,童安镇最高的山,上面有个村子,稀稀拉拉几户人家,眼下是游击队根据地,上去得半天,对放牛娃来说,只消个把钟头。以前放牛,他常跑上面去,有条近道,得穿越一处崖洞,鲜为人知。
蚌风岭村口,一个小伙子拉住放牛娃,问他找谁。放牛娃说:“青山。”“找青山啥事?”“见到青山才能说。”小伙子搜遍放牛娃全身,才领他往村里走。信,躺放牛娃鞋窝里,没被发现。
将放牛娃带到一个汉子面前,小伙子退到屋外站岗。“找我啥事?”汉子不老,三十来岁模样。
“青山横南北?”
“绿水绕西东!”
暗号对上,放牛娃脱掉鞋,掏出信,递过去。
汉子扫了一眼,未立即打开,拍拍放牛娃臂膀:“好样的!”
放牛娃是我的父亲。他自小是孤儿,寄养堂叔家,十三岁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半路逃脱,躲进苦竹村,给林伯家放牛。父亲说端叔过去是隐藏在我们村的地下党员,他帮他送过好几回鸡毛信,“有回撞见一伙退山的,不懂啥来头,我只管逃,他们在我背后追,跑出几里地,我上树躲了一宿,不知道多惊险!”
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20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县政府办,工作一年多后,意识到一个问题:父亲对革命事业也算有过贡献,按理应该享受优待才对,可父亲啥都没有享受过,修了大半辈子地球,一生清贫。我向民政局朋友咨询此事。朋友说对老地下党员和老游击队员,国家确实有优待政策,前提是你得去认定身份,具备至少两名在世的且同时期、同地点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证明。
我回家向父亲提及此事,让他联络端叔和青山,“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父亲将头摇成拨浪鼓:“黄土埋半截的人了,争这些做甚?”我说:“至少得让国家给你恢复名分吧?”父亲还是拒绝。我有些生气:“你要嫌害臊,我替你去办。”
从父亲话中得知,端叔全名林端成,新中国成立后在童安镇政府工作,家就在镇上。只是,一番辗转,我打听到,曾任副镇长的端叔,十年前退休,两年前过世,不曾遗留与父亲有关的一鳞片爪。出师不利,也就失去寻找青山的必要,“青山”是否真名,何许人也,身在何处,也许死去的端叔才清楚。这事就此搁置,父亲罹患胃癌过世后,不了了之,每每回想起此事,我难免遗憾。
后来,我调至市司法局,听说我来自童安镇,一位同事说他知道那地方,“有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吧?我父亲当年在那蹲点过。他是老共产觉员,参加过孟良岗战役。”文献记载,游击队在蚌风岭设立根据地,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倘若他父亲在那里参加过革命,保不准会知道我父亲。我让他回家问问他家老爷子是哪一年的事,记不记得当时有个放牛娃给他们送过鸡毛信。同事当即打电话,挂掉电话后说他父亲当时不负责通讯任务,不记得有这么个人,得向王副局长打听。“王副局长?”“市公安局王青山副局长,早退了,跟我父亲是老战友。”听到“青山”这名字,我无比激动,迫不及待让同事引见。同事说没问题,周末让他父亲带我去。
眼前这位老人,九十二岁高龄,淡吐清晰,据说还能每天看报。他问我有没有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说没有。父亲只照过一次相,晚年照的,那照片成为他的遗照。他说:“既然你爹已经过世,你找我的目的是啥?”我怔住,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不瞒你说,当时是有这么个放牛娃,至于是不是你爹,恕我不能下结论。”这是位相当睿智的老人。我尽可能表现得不卑不亢:“有您这话,不枉此行。”
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那一刻,苍老的声音追过来:“我给过他一枚弹壳!”
我的心被抓了一下,回过头问:“刻着‘王’字的弹壳?”
老人目光一亮:“对对对,我还让他有困难拿弹壳来找我哩,还给过他地址。”
那枚弹壳,父亲看得很重,跟钥匙串一块儿,傍在身边几十年,只是他过世后,我忘记丢哪去了。回想起来,身份认定这件事,父亲一直是拒绝的。
“新中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坐着的老人颤巍巍地站起,左手按住我手背,右手拍拍我臂膀,“你爹,好样的!”
回到老厝,翻箱倒柜,那枚弹壳,怎么也找不着。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放牛娃人小却灵活,别人得走“半天”的山路,放牛娃“只消个把钟头”便能到达目的地。
B.听说已退休的公安局副局长名叫王青山时,“我”的内心又燃起了能找到证人的新的希望。
C.“我怔住,是呀”后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道出了“我”找王青山老人的真实目的。
D.辞别之时,玉青山老人告诉“我”弹壳的事,说明他已经认定父亲就是当年送信的放牛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人物对话时,多采用短句,刻画出端叔、小伙子、汉子等游击队员机警、果敢的人物形象。
B.小说围绕“我”为证明父亲游击队员身份寻找证人的故事展开情节,两次于无希望处又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有吸引力。
C.小说善用伏笔,如要将信交给叫青山的人、交信时的暗号、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等,都为后文找到“青山”设下伏笔。
D.小说结尾处,青山老人拍着“我”的臂膀说的那句话,呼应小说开头部分对放牛娃的称赞,同时更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3】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作用。
【4】小说结尾关于“弹壳”的相关情节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六国论》在批评诸侯国对待土地的态度时,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子孙如弃草芥的土地,父辈祖先却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获得。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表现琵琶曲调激越雄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的《师说》文末用“好古文”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同时还以“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直接原因。
(4)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都运用了“杜鹃”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凄苦。
(5)《赤壁赋》中,苏轼和客人饮酒作乐,纵情高歌,其中描写摇桨于月光浮动的水面的美景胜境的两句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盛夏时节,一夜大雨,清晨醒来,天气放晴,窗外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你突然想起了周邦彦作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诗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批评世俗之人投机取巧、毫无原则的语句是“ , ”。
(2)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以“ ”一句总结自己求学的经历,发人深省。
(3)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寄寓了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感慨。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______”一句将描写的视线由帐外转到帐内。场景再次移到帐外时,作者用“______”一句表明将视线延伸至广远的沙漠。
(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用“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来侧面描述说书人高超的造诣;《琵琶行》则用“______,______”来烘托琵琶女的高超美妙的演奏技艺。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
10、按要求填空。
(1)_____,一番洗清秋。 (柳永《_____》)”
(2)柳永《雨霖铃》中,“_____,_____”直接刻画了恋人分别时伤心欲绝、难舍难分的情景。
(3)位卑则足羞,_____(韩愈《师说》)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回家途中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傍晚时分山静鸟倦令作者流连不已图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A. 题目中,“南吕”是曲牌名,“四块玉·别情”是题目。
B. 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
C. “一点相思几时绝” 表现了女主人公送别自己的情人后,情人在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的现实状况,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D. 这首小令,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受。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1】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这段文字已经由轻松过渡到了沉重,由愉快到了抑郁,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了莫名的惆怅。
B.写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
C.一曲洞箫,高亢激越,竟然引得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落泪了。
D.箫声当然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而且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所以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引出下面的一段文字来。
【2】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3】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古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对下列各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瞬间都不停止。
B.泣孤舟之嫠妇——(那箫声像是)为孤舟中的寡妇而哭泣。
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飞升的仙人一同遨游长空,哪怕在明月下死去(也心满意足)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轻盈飘逸啊,像长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远离尘世,飞升仙境。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所作,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C.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
D.本文通过叙事,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年少,有人说“趁着青春年华要多出去走走看看”,也有人说“青春要用于充实自己,不断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一样的方式体会不一样的青春,该怎么做,取决于你自己。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下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