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人,能力有__水平有__。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下,输赢都是正常的。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战屡败,自强不息,我就可以杀出自己的一片天。__输了,__是虽败犹荣。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诚哉斯言。
A. 大小 高低 既然 就 B. 大小 高低 即使 也
C. 高低 大小 即使 也 D. 高低 大小 既然 就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挚友(zhì) 丰饶(náo) 地壳(qiào) 沥尽心血(nì)
B. 召唤(zhào) 选聘(pìn) 迭起(dié) 气冲斗牛(dǒu)
C. 调羹(gēn) 草率(shuài) 狂澜(lán) 目不窥园(kuì)
D. 哺育(pǔ) 屏障(píng) 亘古(gèng) 鲜为人知(xiǎn)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各学校招收的艺术生,将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
B.为了避免超级病毒蔓延全球,人类忌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C.社会各界人士沉痛悼念在四川木里森林火灾扑救中英勇牺牲的烈士。
D.能否参加春季远足是磨练同学们意志的关键。
4、语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
阅读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有定评的经典性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一定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峰巅。一个人能否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阅读是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更是一种生命的“马拉松”。
A. “品格”是名词, “获得”是动词,“很”是副词。
B. “经过时间的筛选,一定有着深邃的思想”一句中“邃”的读音是“shuì”。
C. “一个人能否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一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获得多大的能量”与“取得多高的成就”调换位置。
D. “阅读是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更是一种生命的“马拉松”。”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语无轮次 心有灵犀 如释重负 大廷广众
B.骇人听闻 耐人寻味 屏息凝神 沥尽心血
C.珊珊来迟 白雪皑皑 千均重负 祸不单行
D.天崖海角 海市蜃楼 不期而致 眼花缭乱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 , , , 。 。
①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②但花朵从来都稀落
③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
④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⑤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
A. ③②④①⑤ B. ②③①⑤④
C. ③②⑤④① D. ②③①④⑤
7、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 )
A.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纪昀)
翻译: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周敦颐)
翻译:对于菊花的喜爱,(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刘禹锡)
翻译: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D.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欧阳修)
翻译: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只不过是手法技艺比你熟练。”
8、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善:擅长)
B.公亦以此自矜(矜:夸耀)
C.尝射于家圃(尝:尝试)
D.康肃笑而遣之(遣:打发)
【2】下列选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A.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下面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艺无止境”的道理。
B.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的技术高超。
C.第二段写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D.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
9、古诗文默写。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 )
(2)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
(3)_____________,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棹歌》 )
(4)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 )
(5)______________,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
(6)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______。( 白居易《暮江吟》)
(7)不管走多远,家乡永远是我们眷恋的归属。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借“________ ,________”诗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以“________ ,________”诗句借景抒情,寄托自己思亲思家之情。
(8)《木兰诗》中夸张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英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10、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好时光悄悄溜走
迟子建
十年以前,我家还有一个美丽的庭院。庭院中种花,也种树。树只种了一樑,是山丁子树,那树秋季时果子成熟为红色,满树的红果子就像正月十五的灯笼似的红彤彤醉醺醺地在风中摇来晃去。花种的可就多了,墙角、障子边到处种满了扫帚梅、罂粟、爬山虎、步步高、金盏菊等等。那庭院的西南角还悬着一个鸡架,到喂食的时候它们就将头伸出来,鸡槽上横着许多毛茸茸的脑袋,一顿一顿的,看起来充满了无穷的生气。
十年以前我家的房屋是真正的房屋,因为它和土地紧紧相连。不像现在的楼房以别人家天棚作为自己的土地。十年以前的房屋宽敞而明亮,屋子里阳光充足。待到夜晚,若外面有好看的月亮的时候,便可以将窗帘拉开,那么躺在炕上就可以顺着窗子看到外面的月亮,月光会泻到窗台上,炕面上,泻到我充满遐想的脸庞上。
我家有三片菜园,一片自留地。有两片菜园围绕着房子,一前一后。另外一片菜园离家大约有七八百米的路程,不算远。还有一片广大的自留地,它离家很远,远到什么程度呢?骑着自行车一路下坡地驰去也要用十几分钟,若是步行,就得用半个小时了。不过找从来没有在半小时之内走完那一段路程,因为我总是走走停停,遇到水泡子边有人坐在塔头墩上钓鱼,我便要凑上去看看钓上鱼来了没有。要是钓上来了则要看看是什么鱼,柳根、鲫鱼、还是老头鱼。有时还去问人家:“拿回去炸鱼酱吗?”我最喜欢吃鱼酱。我的骚扰总是令钓鱼人不快,因为我常常不小心将人家的蚯蚓罐踢翻,或者在鱼将要咬钩的时候,大声说:“快收竿呀,鱼打水漂了!”结果鱼听到我的报警后从水面上一掠而过,钓鱼人用看叛徒那样的眼光看着我。那么就识趣点离开水泡子接着朝前走吧,结果我又发现草甸子上那紫得透亮的马莲花了。我便跑去釆,采了这棵又看见了下一棵,就朝下一棵跑去,于是就被花牵制得跑来跑去,往往在采得手拿不住的时候回头一看,天哪,我被花引岔路了!于是再朝原路往回返,而等到赶到自留地时,往往一个小时就消磨完了。
十年以前,我家还是一个完整的家庭。那时祖父和父亲都健在。祖父种菜,还养着许多鸟和两只兔子。父亲在小学当校长,他喜欢早起,我每次起来后都发现父亲不在家里。他喜欢清晨时在菜园劳作,我常常见到他早饭回来的时候裤脚处湿淋淋的。父亲喜欢菜地,更喜欢吃自己种的菜,他常在傍晚时吃着园子中的菜,喝着当地酒厂烧出来的白酒,他那时看起来是平和而愉快的。他习惯称我姐姐为“大小姐”,称我为“二小姐”,有时也称我作“猫小姐”。逢到星期天的时候,我和姐姐的懒觉要睡到日上中天的时刻了,那时候他总是里出外进地不知有了多少趟。有时我躺在被窝里会听到他问厨房里的母亲:“大小姐二小姐还没起来?”继之他满怀慈爱地叹道:“可真会享福!”
十年以前我家居住的地方那空气是真正的空气,那天空也是真正的天空。山永远都是美的。春季时满山满坡都盛开着达紫香花,远远望去红红的一片,比朝霞还要绚丽。夏季时森林中的植物就长高了,都柿、牙各达、马林果、羊奶子、水葡萄等野果子就相继成熟了。我喜欢到森林里去采它们,采完以后就坐在森林的草地上享用。那时候阳光透过婆娑的枝叶投射到我身上,我的脸颊赤红赤红的,仿佛阳光偷来了世界最好的胭脂,全部涂在我的脸上了。秋天来到的时候,蘑菇就长出来了,那时候我就会随父亲到山上去捡蘑菇。我喜欢那些毛茸茸、水灵灵的蘑菇密密地生长在腐殖质丰富的林地上,那些蘑菇就是森林的星星。
家乡的冬天实在太漫长了。漫长得让我觉得时间是不流动的。雪花一场又一场地铺天盖地袭来,远山苍茫,近山也苍茫。森林中的积雪深过膝盖,那时候我们就进山拉烧柴,随着父亲在林子中穿梭着。在山里,若是不加紧干活,那么就觉得身上冷得受不住了,这时父亲会给我笼起一堆火来,所以我上山时就常常用破棉絮包上几个土豆,将它放入火中,等到干完活装好车将要下山的时刻,就蹲在雪地上将熟透的土豆从奄奄一息的火中扒拉出来,将皮一剥,香气就徐徐散开了。吃完了土豆,身上有了温暖和力气,那么就一路不回头地朝家奔。那时,手推车顶上常常放着一根大桦树枝,遇到大下坡的时候,就将树枝放下来,用棕绳拴在手推车后面。我坐在树枝上,树叶刮起的雪粉喷得满脸都是,我和树枝就像一片云似的轻盈地飘动着,我便会大声呼喊着:“真自由啊!”
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十年后的晚霞还是滴血的晚霞,只是生活中已是物是人非了。祖父去世了,父亲去世了。我还记得一九八六年那个寒冷的冬季,父亲在县医院的抢救室里不停地呼喊:“回家啊,回家啊……”父亲咽气后我没有哭泣,但是父亲在垂危的时候呼喊“回家啊”的时候,我的眼泪却夺眶而出。
十年后的我离开了故乡,十年后的母亲守着我们在回忆中度着她的寂寞时光。我还记得前年的夏季,我暑假期满,乘车南下时,正赶上阴雨的日子。母亲穿着雨衣推着自行车去车站送我。那时已是黄昏,我不停地央求她:“妈你回去吧,路上到处是行人。”“我送送你还不行吗?就送到车站门口。”“不行,我不愿意让你送,你还是回去吧。”“我回去也是一个人待着,你就让我溜达溜达吧。”我望着雨中的母亲,忽然觉得时光是如此可怕,时光把父亲带到了一个永远无法再回来的地方,时光将母亲孤零零地抛到了岸边。那一刻我就想:生活永远不会圆满的。但是,曾拥有过圆满,有过,不就足够了吗?
当我将要放下笔来的时候我想,待我白发苍苍,回首往事时,我的回忆是否仍然是这样美好呢?但愿那时我会平静地站在西窗前,望着落日轻轻吟唱我年轻时就写下的一首歌:
当我年轻的时候,
我曾有过好时光。
那森林中的野草可曾记得,
我曾抚过你脸上的露珠。
啊。当我抚弄你脸上露珠的时候,
好时光已悄悄溜走。
【1】细读文章,概括作者留在记忆深处的快乐往事。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
那时候阳光透过婆娑的枝叶投射到我身上,我的脸颊赤红赤红的,仿佛阳光偷来了世界最好的胭脂,全部涂在我的脸上了。
【3】结合文章说说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的印象。(至少两点)
【4】如何理解文章题目“好时光悄悄溜走”的含义?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到我床边掩了褥被,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还有一次,忙碌了一天的我躺在床上刚想入睡,耳边传来了一息低低的叩门声,我一度怀疑这是幻觉,但那声细若蚊蝇的声音再次响起,“睡了吗?”于是我起身下床。想想是怕惊扰我,才这样小心翼翼吧。
⑨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了。那一声清响,传递了一份心灵的默契,就像一首婉约的小夜曲,涓涓细流般流淌进人的心田。而这份默契与婉约,竟在不经意中震撼了彼此的心灵。
⑩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1】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像品一口茶的余香。
B.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C.人与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不经意的轻轻的掩门、叩门之间。
D.一声轻轻扣门的清响震撼了彼此的心灵。
【2】理解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蹑手蹑脚”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年仅八九岁,个子还小,自然脚步也就很轻了。
B.“蹑手蹑脚”一词形容“我”怕惊扰午睡的父亲,
C.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爱。
D.也表现父亲对我做人方面的影响。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每段开头表示时间的词中可以看出文章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的。
B.第⑤段与第⑥、⑦段的结构关系是总分关式。
C.第⑧段所举的事例是大学里的经历,此段应该删去,文章结构更简洁。
D.第⑩段的作用是内容上表达出作者成年后真正感受到了父亲做人方面带给自己的影响,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照应,升华文章中心。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顶出一个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600字;写一篇记叙文,体现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和人名;书写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