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8年8—10月间,文化部先后召开会议提出群众文化活动要做到: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会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绘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这表明,此时( )
A.文学创作的取材逐渐转向基层
B.左倾思想影响到文艺领域
C.精神文明建设已取得可喜成就
D.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扩大
2、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平山县碾盘沟出版,刊载新闻一照片150余幅,中英文对照说明,全面反映了晋察冀边区抗战5年来的战斗和生活。下图为《晋察冀画报》中的部分报道。这些报道( )
A.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B.适应了中国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C.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
D.表明中共重视根据地文化的建设
3、明代政府在云贵地区的农业区域及形胜险要之处广设卫所,军士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籍人口约占当地总人口的1/5。若遇战事,将领受命到指定卫所领兵,事毕军队散归原地。这一举措(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B.推动了边疆经济的发展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D.促进了民族矛盾的缓和
4、在《四月提纲》中,列宁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夺取政权,布尔什维克要把目前的革命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等激进口号,当时一些党组织和党员把其看作是“对于被普遍承认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背叛”。列宁主张受到争议的原因是( )
A.当时俄国迫切需要推翻专制政府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能够满足人民的要求
C.俄国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D.部分党员对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尚未厘清
5、埃及新王国时期,农村中出现大量的借贷契约,租佃、雇佣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物物交换已经很普遍。一份文献记载了一个王家牧人涅布麦希“因为什么都没有了”而出租奴隶和出卖土地的事情。据此可以推测,当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
A.得益于王室贵族的需求
B.加剧了农村的阶级分化
C.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
D.推动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6、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曾多次实现思想认识上的“华丽转身”。1894年创立兴中会时,他力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他以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为国旗。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
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7、下图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良渚先民在古城建设之初,在这一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兴建了不同类型的水利设施,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水利体系,具有防洪、农田灌溉和运输等综合功能。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
A.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B.精耕细作农业特征已出现
C.出现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D.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8、1942年l月17日,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城市北郊的“红十月”拖拉机厂离前线只有1500米远,工人们冒着炮火生产和修理坦克。在战斗激烈的9月份,他们生产了200辆坦克和150辆牵引车,许多工人甚至直接驾驶坦克到前线参加战斗。材料所述现象主要得益于( )
A.苏联军民保家卫国的信念
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
C.苏联模式推行公有制经济
D.苏联专业化教育培养了人才
9、唐山机务段火车头纪念碑上镌刻一行文字:“中华铁路,师夷之技,源唐胥始,于龙号(机车编号)起,几多艰难,历经风雨。”其实唐胥铁路申建过程中,顽固派借口机车驶动“震动陵寝”,引发了“阻路”风波,铁路修建一度搁置。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唐胥铁路是中国第一条铁路
B.推翻专制是当务之急
C.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源
D.早期现代化步履维艰
10、从魏源提倡“师夷制夷”,到清政府兴办“洋务”,不过20年左右;从洋务思想到早期改良思想,也不过20年左右;从早期改良思想到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不过十年多的时间;从维新变法失败到民主革命的高涨,不到十年;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不到十年。这说明( )
A.社会急剧变化加速思想更新
B.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日渐成熟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D.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11、清朝初年,为防范与清朝抗衡的郑成功,曾下令禁海,停止一切海上贸易,实行“海禁”。清朝收复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恢复海上贸易,分设闽、粤、江、浙四个海关,与外国通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只留广州一关,强制推行“公行制度”。这表明清朝前期( )
A.实行与明朝相同外贸政策
B.对外贸易实行限制政策
C.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
D.一口通商取代朝贡贸易
12、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全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 )
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
C.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D.利于增强民众文化认同
13、下图是1954年7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的讲话摘录。这反映出新中国( )
一、争取恢复印度支那和平。 二、开始建立东南亚和平区域,建立合作并发展它。 三、与英国改善关系,争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四、争取与法国改善关系,建立邦交。 五、争取与美国政府改善某些关系。 |
A.积极倡导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
B.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成为工作重心
C.为国家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D.为日内瓦会议召开作出积极的努力
14、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郑观应阅读此书后写道:“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他却感叹说:“由是观之,公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这种变化说明( )
A.国际法不适合解决国际间矛盾争端
B.有识之士对国际形势认识逐渐深入
C.晚清政府应用国际法过程艰难曲折
D.运用国际法处理外交问题成为共识
15、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如按照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轮。这一举措( )
A.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
B.客观上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发展
C.一定程度抑制地方豪民一家独大
D.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
16、1891年前后,孙中山撰写《农功》一文,阐述改造中国农业的问题,主张采用并推广西方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组织。他谴责统治者“视民之去来生死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然,何怪天下流亡满目,盗贼载途也。”这说明,当时孙中山( )
A.具有现代化的理念
B.主张走民主革命道路
C.践行民生主义思想
D.认清了社会主要矛盾
17、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改变了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18、下图中所示器物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胎壁薄如鸡蛋壳的黑陶。此类器物是下列哪一种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A.良渚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大汶口文化
19、如图是分别在越南中部、泰国南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土的汉朝铜镜,有学者指出它们是汉朝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物质交流促进文明审美趋同
B.汉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发展
C.铸镜技术经由丝绸之路输出
D.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20、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化万民,使之“有耻且格”。孟子认为人如果仅仅“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就跟禽兽没有什么区别,国家必须要“教以人伦”。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注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强调思想教化的重要性
C.迎合贵族阶层政治诉求
D.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21、据考古发掘,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除发现原始陶片遗存外,还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栽培稻,经鉴定,这些稻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阶段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这说明玉蟾岩遗址文化时期( )
A.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B.粮食储存技术成熟
C.稻作农业耕作范围不断扩大
D.农耕文明已经出现
22、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在甲午战后以来有了明显的改变。1806~1911年间,仅上海一地,就成立了100多家出版机构。从1900年至1911年间,我国共译书籍15999种。这些翻译书籍,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其他语种,且以日文居多。这反映了( )
A.时局变化影响传媒发展
B.出版机构趋新善变
C.救亡之路出现新的趋向
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23、下图为陈独秀早期经历简表。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政权的宝贵探索
C.时代变化影响个人信仰选择
D.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24、13世纪的英国《大宪章》共63个条款,虽然它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限制国王的权力,以及贵族如何监督国王及该法律的实施,但几乎每一个条款都涉及封建统治或封建习惯的细节问题。据此可知,该法律文件( )
A.确立了法律至上原则
B.奠定了等级君主制的基础
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旨在保障贵族的政治特权
25、观察中国古代各朝疆域版图,回答问题
(1)请按照示例将表格空缺处填写完整。
朝代 | ①: | ②: | ③:唐朝 |
判断依据 | ④: | ⑤: | ∕ |
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 | ⑥: | ⑦: | ⑧: |
(2)概括这三幅图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特点。
26、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1)在上图的空白框内,填入汉代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国的名称。
(2)在下列图示的空白框内,填写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成果。
(3)在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出土了波斯的银币。凭借这些银币是否足以证明汉朝与波斯之间有直接的往来?为什么?
(4)下图所示为唐朝初期绘制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征途的情景。①有人说,“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他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这段话用的是
A.动机与后果的分析方法 B.目的与手段的分析方法
C.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方法 D.相同与不同的分析方法
②该壁画能否作为“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这一说法的直接证据?为什么?
27、填空题
(1)四大农书分别有《汜胜之书》《_________》《农书》《_________》。《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_________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1687年牛顿出版了《_________》一书,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_________》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28、用合适的制度创设内容填空
中央官制:秦( ),汉武帝( ),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 ),清雍正( )
地方制度:秦(郡县制),汉初( )
选官制度:魏晋( ),隋至清(科举制度)
29、___________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0、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将下列“重要时期”与同时代的“重要史实”相对应(填写字母)。
31、中国古代文化在制度、精神、物质等方面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重要史实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写字母)。
(A)朝鲜开科取士选拔人才;(B)唐代丝绸、纸张、瓷器等运往西方;(C)日本修建尊奉孔子的文庙;(D)利玛窦将“四书”翻译后寄往西方;(E)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F)鉴真和尚东渡后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G)欧洲航海家借助指南针完成新航路开辟。
影响类别 | 重要史实 |
制度方面 |
|
精神方面 |
|
物质方面 |
|
32、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中央政府也非常重视地方机构的设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从历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举措来看,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表中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A.征伐匈奴B.设河西四郡C.宋与辽夏金等政权并立与对峙D.文成公主进藏E.榷场F.伊犁将军G.昭君出塞H.宣政院I.开通丝绸之路J.驻藏大臣
民族融合的方式 | 措施 | |
战争 |
|
|
和亲 |
|
|
机构 |
|
|
互市 |
|
|
共治 |
|
|
33、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34、目的:限制王权和保障___________。
35、“赤脚医生”
材料:1968年9月14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后,“赤脚医生”这个名词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到1975年底,我国农村的“赤脚医生”数量已经达到150多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人。随着农村集体合作医疗制度的解体,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的历史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李德成《赤脚医生研究述评》
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村“赤脚医生”从6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到8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36、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性质、主要内容及影响。
37、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你认为这一结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数据来源:Maddison世界经济历史统计数据库(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2010)。西欧包括30个国家,其中有希腊、古罗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纵坐标单位是1990 Int. GK$(International Geary—Khamis dollars),横坐标单位是年(year)
从上图中提取两项有关历史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9、分析科举制度持续运行千年之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