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珩”的意思最可能与下列哪个词有关?( )
A.玉石
B.繁衍
C.行走
D.器皿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誉其矛曰(夸耀)
B.其人弗能应也(仿佛)
C.孔君平诣其父(拜访)
D.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文中指孔君平)
3、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多章回体。一回或若干回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连起来就串成了一个长篇故事。
B.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C.“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精,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脸永远红扑扑的,他没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这是老舍对祥子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D.《手指》的语言特别风趣,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五个手指的特色。作者把手指当作人来写,讲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4、看拼音,写词语。
shì yí(_____) dīng zhǔ(_____) yǔn nuò(_____) chóu xiè(_____)
xián qì(_____) zhào jí(_____) fù jīng qǐng zuì(_____)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宣告 ( )的欢呼
( )的目光 ( )的眷恋
( )地端详 ( )地敬礼
6、主题阅读。阅读下面三个精彩的打虎场面,完成表格。
【A】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B】那老虎朝他一扑,他不慌不忙,趁着那老虎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老虎颔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步,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
【C】你看他拽开步,迎着猛虎,道声:“业畜!哪里去!”那只虎蹲着身,伏在尘埃,动也不敢动,却被他照头一棒,就打得脑浆迸万点桃红,牙齿喷几珠玉块。
语段 | 作者及出处(名著) | 打虎英雄 | 人物性格特点 | 另一故事情节 |
【A】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B】 | _____ | _____ | 元夜闹东京 | |
【C】 | 吴承恩《西游记》 | _____ | _____ | _____ |
7、把下面的句子填写完整,再写出意思。
(1)空山新雨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夜半钟声到客船。
_________________
(3)身向榆关那畔行,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8、把下列歇后语和诗句补充完整。
(1)梁山泊军师——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照旧(舅)
(3)___________,初闻涕泪满衣裳。 (4)月出惊山鸟,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忽作玻璃碎地声。 (6)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____。
(7)唐诗宋词,博大精深,令人回味无穷。读了陆游的“________”我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王昌龄笔下的将士“________”的豪情壮志令我们难以忘怀。王之涣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令人觉得玉门关是那样孤独。从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我们读出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
9、课内阅读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本文选自___写的《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和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处是____________。
【3】选文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语是“_____”,体现了园子里事物的共同特征:____________。
【4】作者写园子里的花朵、鸟儿、昆虫等事物,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5】读选文,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想象“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活动,仿照文中句子写完整。
我愿意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__。就__________,若我愿意__________,也没有人管。
10、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13%)
严格要求自己
革命导师列宁在少年时代就严格要求自己。
列宁总是注意保持作业本的干净、整齐。有一次,他不小心将一个大墨点滴在作业本上。虽然这一页的作业已快写满了,可他不肯让清洁、整齐的作业本上留下这个墨点儿。他将那张纸扯下来,补上一张新的,并(从 重)新抄写了才罢休。
列宁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夸(桨 奖)。老师给他打的分数,往往不是“5”,而是“5+”。
每次作文,老师在一两个星期以前,就把题目告诉大家。列宁马上开始准备:先找有关的材料,考虑文章的内容;考虑好了,写个(题 提)纲;然后打草稿。
他把稿纸折成两半,在左半边起草稿,右半边先空着。草稿起好(以 已)后,他就在右半边作补充、修改,或者写一些必要的说明。不几天,右边的一半也快写满了。
等到交作文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认真细致地修改过几遍,自然又充实又有条理。老师看了非常满意,所以给他打的分数常常是“5+”。
(1) 用“—”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2%
(2)联系短文,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4%
近义词 ( ) 近义词 ( )
干净 认真
反义词( ) 反义词 ( )
(3)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用“———”画出。2%
(4)用“//”给短文分成三段,并写出第2段、第3段的段意。5%
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_____________
11、材料三则
【材料一】
①下面是某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公益活动的相关报道。
②据调查,荣获“最美孝心少年”称号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任,有些孩子的付出甚至远远超过了成人。当我们被少年们的孝心感动时,再回过头来看身边的孩子,他们是否感激父母的关爱?是否懂得帮父母分忧?对父母的态度是否友善……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孝心缺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孩子孝心的缺失,导致他们对人对事都冷酷无情。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孝子,就赶快从孩子幼年抓起,对他进行孝心教育吧!
【材料二】
某市对多所学校的小学生进行有关“孝心”的校园调查显示,九成学生认为“只要好好学习,考高分就是孝敬父母”。负责调查的教师称,孩子对考个好成绩就是孝心的理解,反映出目前小学生对孝心理解和执行有偏差,中国传统孝道迷失在考分红榜之下。孝心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长幼失序、德智失序、育孝失力。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孩子吃完饭,将碗筷往桌上一扔便匆匆离席,从不帮忙收拾饭桌;孩子身体稍有不适,父母便急前忙后,父母生病,孩子却抱怨爸妈不能像往常一样照顾自己。现在有些孩子,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只享受被爱,不知要担负责任。
【材料三】小学生与父母关系调查表
项 目 | 为父母过生日 | 主动做家务 | 不跟父母顶嘴 | 与父母谈心 | 等父母吃饭 | 给父母端茶送水等 |
经 常 | 30% | 10% | 9% | 20% | 25% | 10% |
偶 尔 | 60% | 60% | 75% | 25% | 20% | 10% |
从 不 | 10% | 30% | 16% | 55% | 55% | 80% |
【1】【材料一】“最美孝心少年”的孩子拥有许多共同点,下列不属于其中的一项是( )
A.家庭遭遇不幸
B.承担照顾家人的责任
C.为家庭付出良多
D.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2】阅读【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10%的小学生从不为父母过生日。
B.有60%的小学生经常主动做家务。
C.有75%的小学生偶尔与父母谈心。
D.能给父母端茶送水的学生达80%。
【3】下列有关三则材料传递的共同主题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让小学生学会和父母相处,乐于沟通。
B.批判当下考分红榜让传统孝道有所迷失。
C.要让“孝”文化在小学生的成长中生根发芽。
D.要明白小学生对“孝心”理解有偏差的原因。
【4】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经历分析,“只要好好学习,考高分就是孝敬父母”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下列词语。
士人:___________
有恒:_______________
下流:______________
无尽: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的句子。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我们,读书一要有志气(志向);二要___;三要___,这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4】你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请写出一两点来。
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回答问题
①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师传统心甘情愿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②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句“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年建成一座的建筑群体。
③大院为全封闭的志愿人员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项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项结构也大不相同,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项的平房,既表现了偷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楼六座。各院房项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④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呈“囍”字形,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⑤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如今,乔家大院业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
【1】乔家大院的建筑特征是:
全封闭式的 ,俯视呈 ,整个大院显得 。
【2】如果说第③段中的一系列数字真实而准确地说明了乔家大院建筑群庞大而有序,那么文中画线句则运用 的说明方法,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 。
【3】第①段末句“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⑤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5】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热播后,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光彩夺目。请你为乔家大院这座三晋句宅拟一则广告宣传语,要求语文简明生动,有一定创意。(不要用原文语句)()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埃及的金字塔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它们然屹立,做对碧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古王国由法老统治。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因为它们的轮麻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全字塔。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走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千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橇上,用人或牲富来拉。载着很重石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又专门修了一条石路。
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这样一层层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然后人们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现在,这些全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品。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巍然屹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世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3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告诉我们____________。
【3】金字塔的外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叫它们“金字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中国少年需有强壮的体魄——shòu ruò( )的 jǐ bèi( )无法抵御外敌的qīn lüè( );中国少年需有勤劳的双手——lǎn duò( )会 huǐmiè( )人的才智;中国少年需有 zhì pǔ( )的性情——ài mù( )虚荣只会让你在一次次攀比中yù fā( )迷失自我;中国少年还需有强烈的文化自信——那灿烂辉煌的历史,tónɡ xīn xié lì( )的人民,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pánɡ bó)力量!
【1】感受汉字形体之美,我能根据拼音将汉字正确、工整、美观地写在文中( )里。
【2】感受汉字音韵之妙,“强”字有三个读音,我能用“√”把正确的读音选出来。
中国少年需有强(qiánɡ jiànɡ)壮的体魄,更需有勤奋学习的精神,学习不应该成为被父母强(qiánɡ qiǎnɡ)迫去做的事情,更不应该倔强(qiánɡ jiànɡ)的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
【3】感受汉字意义之趣,结合语境,我想“磅礴”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扩大
B.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C.混同;充满
D.箕坐
16、阅读理解。
①一个孩子与父亲一起来到一个小农场。孩子在玩耍时发现几棵无花果树中有一棵已经死了。它已经剥落,枝干也不再呈暗青色,完全枯黄了。孩子伸手碰了一下,只听“吧嗒”一声,枝干折断了。
②孩子对爸爸说:“爸爸,那棵树早就死了,把它砍了吧!我们再种一棵。”可是爸爸阻止了他,他说:“孩子,也许它的确不行了。但是,冬天过去之后它可能还会萌芽抽枝的——它正在养精蓄锐呢!记住,孩子,冬天不要砍树。”
③果然不出父亲所料,第二年春天,那棵无花果树居然真的重新萌生新芽,和其他树一样在春天里展露出生机。其实这棵树真正死去的只是几根枝杈,到了春天,整棵树枝繁叶茂,绿阴宜人,和其他的伙伴并没什么差别。//
④那个昔日的孩子后来成了一名小学教师,在他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不止一次地遇到类似的情形。那个总是连字母也背不全的口吃者皮埃尔,现在竟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律师;而当年那位最淘气、成绩最差的男孩马斯克,后来成了大学的优等生,而今更是一家拥有巨额资产的公司的副总裁了。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小儿子布朗,幼时不幸患了小儿麻痹,几成废人。可是他记住爸爸的话,不放弃对儿子的希望,也一直鼓励儿子不要灰心丧气——而今小儿子布朗也成功地读完了大学课程,担任了公共图书馆的一名管理员。要知道,布朗只有左手的三个手指能动弹,提起手来扶一扶鼻梁上的眼镜都十分困难!//
⑤“冬天不要砍树”这句话一直鼓舞着当年的那个小男孩,靠着这句话,他顺利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生活中的危机。他深信:只要不轻易放弃,凡事都有出现转机的可能。//
【1】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2】写出与句子中带点词语意思相反的词语。
他记住爸爸的话,不放弃对儿子的希望,也一直鼓励儿子不要灰心丧气。
放弃_________ 鼓励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但是,冬天过去之后它可能还会萌芽抽枝的——它正在养精蓄锐呢!”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转折。_______
②第④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是先概括后具体。_______
【4】用直线画出文章第一段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想一想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写在横线上。
【5】读了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队队大雁从南方飞来。它们一块儿飞过高山和大河,又一块儿落在湖边休息,一刻也不分离。夜晚睡觉时,总有一只大雁去放哨,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
在一队大雁群里有一只小雁,不愿意跟大队一起行动。老雁再三嘱咐它:要守纪律,随便离开队伍是危险的。但是小雁满不在乎。
一天黄昏,小雁偷偷地飞走了。它在无边无际的天空独自飞着,一边飞,一边还得意地唱着歌。忽然 “砰”的一声,把它吓了一跳。它低头一看,一个猎人正对着它放枪,幸福好没有打中。小雁急忙用力扇动翅膀,飞进云层。它想:多危险哪!差点儿把命给送掉了。还是回去吧!但是又想:那样太没出息了,还是先找个地方住下吧!
天渐渐黑了,小雁飞到一座高山的上空,口(喝)了,肚子也饿了。它想:过了这座山,该到湖边了吧!它打起精神,(免)强地飞过了高山。可是,山这边并没有湖,只有一片漆黑的(蜜)林荒坡,它知道自己迷失了方向。这时候,小雁(皮)惫极了,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它落到地上,很想舒舒服服地睡一觉。忽然又想起:谁来放哨呢?说不定会有狐狸、狼跑出来。它越想越害怕,恨不得立刻回到队伍里去。但是,在这漆黑的夜里,上哪儿去找它们呢?它伤心地哭起来了。正在这时候,一只凶恶的狼嗥叫着从树林里跳出来,小雁吓得浑身发颤,扇起翅膀赶快飞到半空中。
小雁独自在天上飞,心里又急又怕。这时它才知道,独自飞行是危险的,只有在集体里,才是最安全的。
最后,不守纪律的小雁终于飞回了雁群里。
【1】改正第4 自然段括号里的错别字,依次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2】在第1 自然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写下来。
防止__________ 攻击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属于( )
A.记叙文
B.小说
C.寓言
D.童话
【4】这篇童话说明了什么?(在短文中找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却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在精英堆里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1】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点明了书的重要作用。( )
(2)读书要有针对性,小学生只要读好课本就行。( )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磨快他的工具。读书的人要想表达他的观点,一定要先读好书。( )
(4)“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第1自然段中说“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
A.李时珍跋山涉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梁启超幼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3】第5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请根据文中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个自然段画“ ”的句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诗句或名言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蕴含的道理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9、阅读理解。
老 街
在柳江镇的北门,有一条街,人们叫它“老街”。在这里,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我(清楚 清晰)地记得,这里原来是个喧闹、拥挤的居民区。一条长长的、狭窄的七高八低的小巷,居住着六七十户人家,整天有嘈杂的声音,没有(幽静 安静)的时刻。可是,在这里的人很团结,一方有难,四方帮助,人与人之间亲亲热热。这里的人们相处和睦,尤其是晚上,串串门,拉拉家常,情同一家。我小时候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爱这个地方,爱这里淳朴善良的人们,因为这里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不过现在,你到老街去,再也找不到长长的小巷,找不到拥挤的小屋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幽静 安静)代替了喧闹。在十幢大楼的中心,有一座大花坛,花坛里开着美丽的鲜花,长着嫩绿的小草。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早晨,人们骑着自行车,迎着第一缕晨光,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去开始新一天的劳作。环境变了,就连老街小商店的营业员的态度也变了。他们总是笑容满面地(招待 接待)顾客,顾客有什么要求,他们都尽量满足,而且送货上门呢!
啊,老街!你变了,变得那么可爱!高楼大厦显示你的富有,花草树木增添你的美丽,勤劳的人们使你感到自豪!
【1】将短文中括号里运用不恰当的词划去。
【2】在短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 )——( ) ( )——( )
【3】这篇短文主要写了老街 。
【4】“我”爱过去的老街,是因为 ;更爱现在的老街是因为 。
【5】揭示本文中心的一句话是: 。
20、把下面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闪电撕碎了乌云。
把字句:
被字句:
(2)乌云遮住了太阳。
把字句:
被字句:
21、按要求写句子。(6分)
(1)用恰当的关联词语链接下面两个句子。
我们很穷。 穷并不是我们的过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句子。
例:小马虎做事情怎么这么粗心呢?
小马虎做事不能这样粗心。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像残兵败将,我怎么能不生气呢?
例: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3)大人们往往还会给孩子讲一些有关月亮的故事。(缩句)
(4)把句子补充完整。
① 真是其乐无穷。
②树妈妈 。
22、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说:“书籍是_______________”(用上比喻的手法)
23、笔下生花。(25分)
在这几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叶挺将军、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同学们在课下也一定认识不少这样的英雄人物吧?比如勇敢的王二小、机智的儿童团长海娃、小英雄雨来,还有河北著名的小兵张嘎……
请你选择一个你最敬佩的英雄,给他写一封信。写一写我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也感受一下我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