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辽源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袁隆平爷爷是稻田里的者,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下列词语填入①②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眺望       保护

    B.守望       保护

    C.守望       保障

    D.眺望       保障

  • 2、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打比方)

    B.鳕鱼一次可产上千万的卵,但成活率不到百分之一。(列数字)

    C.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具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下定义)

    D.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分类别)

  • 3、下列与“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这个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A.老牛在细嚼慢咽地品味美食。

    B.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C.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D.威尼斯的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课内阅读《松鼠》里的句子,完成练习。

    (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

    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句中的“经常” 一词用得准确,写出了松鼠

    (2)它们撘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地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用○圈出这句话中的动词。这句话生动的描写了松鼠 的过程。

    用“ ”画出表示顺序的字词,然后用它们写一段话。

    句中用了“建筑物”来形容松鼠的窝,妙处在于:

  • 5、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 )( )       ( )不暇       ( )( )

    ( )( )       迫不( )     ( )( )

    今天有足球赛,我刚进屋就____________地打开了电视机。

  • 6、写近义词。

    观赏——(   )精疲力竭——(   )

    选择——(   )   小心谨慎——(   )

     

  • 7、在下列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字。

    某实验小学用五个读音相同的字作为校训,激励师生努力创造良好校风,环境整洁要突出一个字;秩序安定突出一个 字;文明礼貌突出一个 ;力争上游突出一个   ;强身健体突出一个

     

  • 8、根据下列解释写出文中的词句。

    1.华美瑰丽,富丽堂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来,发出耀眼的光芒。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品读课内选段。

    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其它三部作品分别是《____》《____》《____》。

    【2】故事以“______”为主线,按______顺序进行叙述。

    【3】选文开头说“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为什么不敢派兵出来?这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本选段,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外阅读。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诗歌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具体形象来表达乡愁。

    2)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下列对这首诗的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思念母亲、思念家乡之情。

    B.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乡愁,表达思念祖国、渴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

    C.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伴随他一生的难以排遣的乡朝。

    D.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思念和遗憾。

     

  •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他那时11岁,住在新罕普什尔州的湖区,从不漏过一次去附近小岛钓鱼的机会。

      在一个鲈鱼季开始的前一天傍晚,他又和父亲去钓鱼。他们用蚯蚓作饵钓到了不少翻车鱼和鲇鱼。不久,男孩换了另一种饵,练习撒线。当他的鱼竿被拉得弯成一张弓时,他感觉到有大家伙上钩了。他的父亲用(赞许  赞叹)的目光看着男孩熟练(从容 镇定)地和这条鱼沿着码头展开了“拉锯战”。

    终于,大鱼被折腾得无力挣扎了,他很小心地提起鱼竿——他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可它是条鲈鱼。

    男孩和父亲看着这条美丽的银色大鱼。父亲划了根火柴借以看表:十点,离规定能捕捉鲈鱼的时间还有三个钟头。他把视线转向了男孩。 孩子 你得把他放回湖里  他说

        男孩叫道

      还会钓到其他鱼的 

      可不会有这么大 而且  男孩大声(争辩 辩解),并朝四周看了一

    下,月光下看不见别的钓鱼人或者渔船。

    尽管没人看见他们,更不会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鱼的,但男孩从父亲(坚决 坚定)的语气中知道这是命令。他缓缓地把大鲈鱼从鱼钩上取下,把它送回了黑黑的水中。大鱼有力地摆动双鳍游走了。男孩不太相信他还会看到这么 大的鱼。

    这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男孩如今是纽约城里一位成功的建筑师。他仍到昔日的码头上钓鱼,带着他自己的儿子。

    他猜对了,他再没钓到那样大的鱼。可他仍常看到那条“鱼”——这时,他做的就会像他父亲教育他的那样:为人最难得、最可贵的就是没人注意时我们仍选择“正确”的做法。

    (1) 选择括号中用得恰当的词语,打“√”。

    (2)在文中的□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按短文内容填空

    (   )的银色大鱼   小心地(   )鱼竿   (   )地取下

    黑黑的(   ) (   )地摆动双鳍   (   )的建筑师

    (4)用加点词语造句。

    当他的鱼竿被拉得弯成一张弓时,他感觉到有大家伙上钩了。

    他缓缓地把大鲈鱼从鱼钩上取下,把它送回了黑黑的水中。

    (5)“可他仍常看到那条‘鱼’”,那条“鱼”指的是什么呢?

     

  • 12、请阅读短文,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

      魏佳把点心丢了。上午休息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去吃早点了,只有魏佳站在一旁,一声不吭。

      郭良问他:“你怎么不吃呢?”

      “我把点心丢了……”“真糟糕!”郭良一边吃一大块面包,一边说:“到吃午饭还有很长时间呢!”

      米沙问:“你把点心丢在哪儿了?”“我不知道。”魏佳小声地说,把脸转过去。米沙说:“你大概放在口袋里,不小心丢的,往后得放在书包里。”

      魏佳越来越伤心。“呜……呜……”

      沃罗佳看到了,什么也没有问,他走到魏佳跟前,把一块抹着奶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拉着这个伙伴说:“你拿着吃吧!”

    1请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1)一声不吭:____________________

    (2)糟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给短文拟个合适的标题,写在篇首的横线上。

    3你认为哪个小伙伴最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外拓展阅读。

    大海会呼吸吗?是的,它呼吸时威风凛凛,令人生畏。你到海边去看看,那海浪一起一伏地(涌   流)向岸边,飞溅起朵朵浪花。要不了多少时间,原先你站立的那片沙滩就被水(吞   浸)没了,沙滩和岩石都不见了。几小时以后,海水悄悄地退回去,你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又显露出来。

    海水这种按时涨落的现象,就是大海有节奏的呼吸,而且天天如此,年年不变。它的名称叫“潮汐”。

    海水永不停息地一涨一落,其中还(蕴藏   隐藏)着巨大的能量。在钱塘江入海口附近曾放过装满重石块的铁丝笼,可是在一次海潮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能不能利用海潮这匹烈马呢?人们用实际行动作了肯定的回答。早在1912年,世界上第一座潮汐电站就建成了。

    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地球上的潮汐能都利用起来,每年可发电12400亿度,相当于110座葛洲坝水电站的发电量。

    【1】用“/”画去括号中不恰当的字词。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威风凛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影无踪: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给短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A.潮汐

    B.大海的呼吸

    C.神奇的大海

    【4】大海的“呼吸”叫_________,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梁山伯,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西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了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子。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一见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念俱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的更具体。

    二人去西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如果让你创造性的复述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小妙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祝英台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阅读短文《晋祠》,完成后面的习题。

    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行50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像一道屏障,又像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这里的树,还以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来到这里,就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

    【1】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的描写,体现出晋祠________的特点。

    【2】仿照文章原句格式,补充相应的内容。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盛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严冬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祠的树最主要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晋祠水清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

    【5】《晋祠》和《不容忽视的光污染》,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的写法?请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 16、课内阅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②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难道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③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 )       ( )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对毛主席___________的描写,表现出当时的毛主席内心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他希望_______

    【3】第①段中“这种念头”指的是______(用原文回答),从中可以体会到毛主席作为一个普通父亲的凡人情怀。

    【4】第②段中“黯然的目光”让我们体会到毛主席内心_____

    【5】“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_______

    【6】“忠骨”指忠臣烈士的遗骸。在选文中指______

  • 17、阅读理解

    推敲(片断)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好,还是用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字更好些。月夜访友,(   )友人家门没有闩,(   )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________,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很有兴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犹豫不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①,并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平静   安静   宁静   寂静

    这样选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令贾岛犹豫不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认为用字更好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推敲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用横线②在文中画出来。

  • 18、课内阅读

    起初四周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这部分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2】从第一段中,我不仅知道了鸟的_______________多、_______________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话是_______________态描写。

    【3】“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这句话具体解释了文中_______________这个词的意思。

  • 19、课外阅读。

    阳光下,大海闪闪烁烁,似一片水晶,如一块琉璃瓦。

    不,不。大海多像蓝色的梦,一碧万顷,激荡着多少希冀,蕴涵着多少秘密……

    海的梦,曾出现在我梦幻般的童年里。长辈、书本、地图、银幕……使我懂得了:海富有、广阔、美丽。

    后来,我真的见到了海。在那“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地方。我已无法具体描绘当时的情景,只记得,大海彻底地把我征服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在我的眼前展开,“涛山浪谷,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整个世界仿佛都在翻腾,仿佛都是蓝色的!这时候,我才懂得了:什么叫雄浑,什么叫浩大,什么叫力量,什么叫生机!水珠溅湿了我的面颊,我从海滩上捡回了一只彩贝。啊,这是海的见面礼!

    我把它藏在我的心里。有一天,我讲一篇关于海的课文,忘情间,拿出了那只海贝。孩子们传递着,目转神移,如同海面上轻风习习……海很大很大、很美很美……我要用我的梦,去播种一片蓝色的希冀。“老师,海是怎样形成的?它会不会消失呢?”

    多可爱的孩子啊,爱梦,更爱寻根究底。

    我取来了地图。从黄河、长江、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伏尔加河,讲到了校旁边的滠水河、山间的小溪、岩缝的泉滴……

    “她们是海的母亲。这是海永远年轻、永不消失的奥秘。”

    是的,海的存在就在于汇集。聚涓滴、纳百川,不断地充实自己,永不满足,永不停息!于是,才有这广阔的胸怀,澎湃的气势,激扬的活力!

    自然,朋友,孩子们不一定懂得这么深。然而,这难道仅仅是孩子们应该懂得的?我年轻的朋友啊,你的内心不也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吗?那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充实自己吧,用知识、用理想、用信念、用志气,趁风华正茂,要自强不息!这样,你智慧的航标就会闪亮,你的奋进的风帆就会扬起,你就会像大海一样,有献出奇珍异宝的慷慨,有托起万吨巨轮的伟力!

    1我要用我的梦,去播种一片蓝色的希冀。这句话中“我的梦”指________,“蓝色的希冀”指________,“播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2大海给人类的启迪是什么?请在文中用横线划出。

    3文中写了哪两种海?他们的共同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为什么喜欢大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把三句话合为一句话。

    大象走到观众面前。

    大象拿起口琴。

    大象吹了起来。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是怎样读书的?读了哪些书?有什么收获?选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写一写。要求:题目自拟,中心明确,层次分明,语言通顺,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