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指( )
A. 他们在谈论小树苗和大树的问题。
B.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以他们的名字为题。
C. “小苗”指苗苗在求学的路上犹如需要汲取营养的小苗,而老季学识渊博,恰似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他们交流的是小苗如何生长,汲取营养,长成参天大树。
2、“我心里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句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我喜欢读的书有《西游记》《三体》《窗边的小豆豆》……等。
B.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C.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D.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4、根据句意判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
(2)有的流星体运动的瞬时速度能达到二十五万千米每小时,是火箭运动速度的六倍多。( )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
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惬意→(______)→(______)
剧烈→(______)→(______)
慢条斯理→(______)→(______)
6、我能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这种玻璃叫“夹丝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
2、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
3、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
4、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
5、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
6、会堂的人真多啊!多得连一根针也挤不进去了。( )
7、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新型玻璃不是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吗?( )
7、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盖士人读书……(______)
(2)第三要有恒。(______)
(3)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______)
8、补充歇后语。
(1)蚌里藏珍珠——(______________)
(2)包公审案子——(______________)
(3)拔浪鼓——(______________)
(4)白布进染缸——(______________)
(5)拔了毛的鸽子——(______________)
9、 童年读书(节选)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就只能偷偷地看书。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中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头盐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蚊虫咬出许多疙。从草垛后头涨脑地钴出来,已是红日画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看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ロ吞到肚子里去。有一次他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共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⑤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里信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做饭,一盏小油灯在门框上,被勝腾的烟雾缭绕看。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
⑥读完《钢铁是怎样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1】选文是围绕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2】选文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童年时因为迷恋读书而遭遇的一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
为读《封神演义》___________;为读《青春之歌》______________
为读《破晓记》__________;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__________
【3】读第②段,说说父亲为什么反对“我”看闲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③段中说“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结合上下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和______的生动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童年时渴望看书、迷恋读书的情形。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荷塘月色(节选)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wěng)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mò)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朱自清,选入有删改)
【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比如联系上下文中的“__________”能知道“蓊蓊郁郁”这个词是形容__________;联系《江南曲》中“莲叶何田田”的句子,能推断“田田”描绘的是__________的画面;根据偏旁做动作就能理解“踱步”的意思是__________(A.大步疾走 B.慢步缓行)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感受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A.静态描写 B.动态描写
(1)第①句采用了__________(填序号),写出了荷叶__________的特点。
(2)第②句采用了__________(填序号),把叶子、花的颤动比作__________。把__________景物转化为__________景物来,更传神、生动与具体。
(3)第③句描写的是荷塘的月色,这本来是__________(填序号),但句中把月光比作__________。最为绝妙的是“__________”字化静为动。
【3】结合短文内容,下列关于动态和静态描写,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静态描写是指描绘人物、景物静止状态下的情景,比如“层层的叶子中间”写出了莲叶之密。
B.动态描写是对人物、景物活动变化的描绘,如文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写活了雾的轻飘、朦胧。
C.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更有利于表达所写景物的特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D.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后面的句子都是动态描写,写出了树影子的样态。
【4】读例句,体会作者如何把画面写具体,试着用上一两种方法写一写。
例: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塘四面都是杨柳。
扩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曲线在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认为的“独处的妙处”,你从中体会到此时作者的心情是 。
【6】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借助资料读懂文章。为了更好地阅读《荷塘月色》,如果用网络搜集资料,你准备在搜索栏里输入哪些关键词?列举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提示:回家后请搜集相关资料,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会一定会更加深刻。
11、熟读精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从“不由自主”“踌躇”可以看出主席当时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仅通过对主席的神态描写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B.从“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可以想象主席当时悲痛的心情。
C.主席最后选择不把儿子的遗体运回国内是因为朝鲜不让。
D.主席没有当着秘书的面直接签字,是因为他不愿意接受事实。
【3】文中画“ ”的句子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日本侵略者打着“中日亲善”的(幌 晃)子,找到了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请他到电台去为他们播一次音。虽然并没有明说播音的内容,但梅兰芳心里明白,他们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美化侵略者的chǒu’ è( )行(经 径)。于是,他便以去香港演出为由jù jué( )了。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正确的词语。
【3】日本侵略者请梅兰芳播音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梅兰芳答应为日本侵略者播音了吗?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读书
我大概是五六岁开始识字读书的吧,到现在已有30余年了。这30多年来大都有书与我相伴,不曾分离,但其间读书的地点、心境与感受多有不同。
幼时读书,多是在自家门口。那时大人到田里劳作,常留下我在家中看门,大多的日子我常坐在自家门前看姐姐买来的小人书打发漫长的时日。此刻还能记着那些小人书的名字及内容,如《哪吒》《齐天大圣》《英雄王二小》等。
上中学时,识的字多了,看的书也越来越多。有时上课偷偷地看,提心吊胆的怕被老师发现。有时几经周折借到一本好书,又要上课,又要帮大人做活,急得不得了。那时想,要是有一天不用上课,不用做事,让我好好看一天书该多好呀。
后来我也开始买书,于是便盼望能有个书架,有个自己的书房该是多大的幸福呀。高三时,我做了一个简易书架,把自己买的书都放上去,心里美滋滋的。有时坐在桌前,看着书架里的书,觉得那就是自己的财富。之后,我在家读书时,多坐在桌前。
我大学的辅导员叫纪永贵,他不仅外表风流倜(tì)傥(tǎng),学识也渊博。那时他大概30刚出头吧,高高的个子,戴一副眼镜,言谈之中透露着一种儒雅之气,我们觉得他是中文系乃至全校的美男子。纪老师酷爱读书,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到他的书房里,两个精美的书架,摆着满满的书。墙上贴着一副字“秉烛斋”,我想那就是他书房的名字了。他教我们唐代文学,有时也给我们讲《红楼梦》,受他的影响,那时我读了不少唐人作品,除了唐诗还有唐传奇。课余时间,又读了几遍《红楼梦》。
刚工作时,单位给了一间住房,我一分为二,一半做客厅一半做卧室兼书房。房间虽不大,安排倒也简洁干净,工作之余就在书桌前读读书,看看报纸,打发了好多寂寞的时光。“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真的,到此刻我还怀念那一段日子,忙碌、充实、宁静而完美。
我真正拥有一间书房是在结婚后。婚前,妻问我要买哪些家具,我说我只要一个书柜,一个书桌足矣。书柜是我们在店里看好后请人仿照做的,书桌是我们花了500多元从店里买的。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把书房布置得舒服漂亮,没事的时候就在房内转悠,看自己的书架、书桌,想想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幸福得不得了,想该好好读书了吧。但以后的日子,不知怎样似乎越来越忙了,书桌、书架蒙了一层灰尘,好久才擦拭一下。
现在,我也经常读书,但多是在床头。夜晚睡意未袭之时,凌晨天色未明之际,倚在床头,翻几页书,也是一种享受。
其实,只要有读书的心境,我想读书也不一定要有书桌、书房吧。
【1】在作者的读书经历中,读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
【2】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读书的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请从短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中。
( )的山野 ( )的竹茎 ( )的交响曲
2.按要求找句子。
排比句:
比喻句:
拟人句:
3.作者写道:“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请简要说说,这首交响曲是由
哪些声音构成的。
4.作者在短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15、阅读短文。
雪
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来之间。雪花很轻,单个重量只有0.2~0.5克。( )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体( )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本之花多五出,独雪花六出”的说法。雪花多么美丽而轻盈呀!我越来越喜欢雪花了,如果能够再次目睹大地白雪皑皑,绿树披银装,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趣事。
“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雪的作用很广,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大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雪对人,有利也有害,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就会造成冻害:所以农谚说:“腊雪是宝,春雪不好。”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请选出合适的一组关联词语( )(填序号)
( )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体( )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独雪花六出”的说法。
A.因为……所以……
B.如果……就……
C.不但……而且……
D.无论……都……
【2】下面的两个句子“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雪花很轻,单个重量只有0.2~0.5克。”都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雪的作用很广,对人类有哪些好处。请读短文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大约”要删去:因为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一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阅读这篇说明文,我们对雪有了了解。其实,“雪”也深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请你写出两句关于雪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梅兰竹菊
[材料一]
“自古兰花出绍兴,绍兴兰花在漓(lí)渚(zhǔ)。”
3月2日~3月4日,以“兰乡情,兰苑美,兰业兴”为主题的2019华东地区兰花博览会在漓渚镇举行。
[材料二]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子、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它们的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它们各有特色: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淡泊,是为谦谦君子;
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附势,是为世外隐士。
【1】连一连。
梅 世外隐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兰 谦谦君子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竹 世上贤达 咬定青山不放松
菊 高洁志士 云壑固聿曼,幽芬清且修
【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2019华东地区兰花博览会举办的地点是__________,活动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兰竹菊”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它让你想到了谁?请你结合它的品质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第一次
马路旁的人行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而他还没有满一周岁。
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但两条腿的小主人——小男孩儿想从马路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猛烈 强烈),而且信心十足。
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沿上,但孩子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着:一只脚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脚还在原处没动。
然而小男孩儿又收回了跨出去的那一步,他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儿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意 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还小呢,刚刚能走路,就能跨台阶?”路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啧了啧嘴说__(1)__“做大人的要帮他一把。”
而小男孩儿的妈妈并没有伸出手去,只是微笑着(鼓励 鼓舞)他说__(2)__“自己上,小乖乖自己上。”小脚又一次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了空中,这回可真憋足了劲。
“加油!加油!”旁边的小姑娘喊道__(3)__
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人行道上去了,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小胖脸同时(咧开 绽开)了笑容——了不起的胜利!
“好一个登山者!”老爷爷幽默地说,他摸摸孩子的头,“一开头总是困难的,但现在总算对付过去了。乖孩子,祝你向新的高度进军!”
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啊!
1.用“/”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给文中的(1)(2)(3)处加上标点。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3.读画线的句子,想想老爷爷为什么称小孩子是登山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四种人对小男孩儿的态度。
老奶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姑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非连续文本阅读
“听书”(有声阅读)
【数据调查】(摘自第十五次全国国民2017年阅读调查报告)
【观点一】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生活的到来,“听书”(有声阅读)逐渐成为一种新型阅读方式。“听书”的好处很多,它不仅解放了双眼,还能满足大众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需要,而且朗读者有声有色的读诵还能有效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听书”是用耳朵读书,只要让书中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为思想和精神动力,就值得提倡。
【观点二】专家提醒,“听书”时,听者会被声音裹挟前进,软件读到哪里,只能听到哪里,不像看书,可以停顿、想象,意犹未尽时可翻回去细读。“听书”不适合深度阅读、反复精读,不利于培养思考能力,有声读物难以替代传统纸质读物。建议将“听书”和纸质读书相结合。
【1】概括【观点一】中画线部分的内容。
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据调查表明,人群中,选择纸质阅读的明显高于有声阅读的。
B.“听书”是一种极好的阅读方式,可以替代纸质阅读。
【3】小宇自从痴迷于“听书”,就极少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纸质图书。请你试着利用上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劝劝他。
______
19、阅读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 )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 )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
【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这段话侧重写了松鼠乖巧的行为特征。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______);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______);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______)。
A.它的轻快 B.它的聪明 C.它的警觉
【4】请将从选段中收集到的有关松鼠的信息概括一下,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松鼠”这个词条写一句介绍。
松鼠十分警觉,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在过冬前贮藏食物。
20、句子花园
1.改成双重否定句:我的时装展推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父亲对他们说:“希望你们做花生一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改病句:激励了顾客的兴趣,前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写: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会按要求改句子。
(1)母亲及时接住了汤姆。(改为被动句)
(2)于是,他连忙高声宣布:“我决定推荐喜鹊领金奖章!”(改成第三人称转述的句子)
(3)他是最后铸成的,锡不够用了。这个锡兵和他的哥哥们相比,少了一条腿。(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22、圆明园建筑宏伟。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写作天地。
题目:二十年后的____________
提示: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使内容富有创造性,新奇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