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带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嗜好(shì) 雏形(cú) 上大夫(dài )
B.榨油(zhà) 铿锵(kēng) 强逼(qiǎng)
C.眸子(mú) 眼睑(jiǎn ) 汛期(xùn)
2、下面没有语病的是哪一句( )
A.费奥多罗夫童年的发现非常有趣极了。
B.我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和悦耳的驼铃声走来。
C.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D.我想大概肯定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3、下面的成语中用故事说明道理的一组是( )
A.不计其数 语重心长 千姿百态 五颜六色
B.赤日炎炎 得意忘形 川流不息 琳琅满目
C.兴高采烈 举世闻名 足智多谋 能歌善舞
D.南辕北辙 刻舟求剑 坐井观天 亡羊补牢
4、新词巩固。
wēi yǐ páng bó ní wán tiě suǒ mín shān
( ) ( ) ( ) ( ) ( )
miáo zhǔn zhuì luò báo zǐ tiào wàng kòng zhì
( ) ( ) ( ) ( ) ( )
ké sòu wěi zhuāng sōu chá niǔ dòng shēn yín
( ) ( ) ( ) ( ) ( )
5、看拼音,写词语。
fēn fù(______) jù pà (______) guò lǜ(______) yóu yù(______)
hún pò (______) zào yīn (______) bàn lǚ(______) yú lè(______)
6、把下列名言补充完整。
1.________使人进步,________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2.________招损,________受益。
3.________是向上的车轮。
7、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忍俊( )( ) 得意( )( )
兴( )采( ) 怒( )冲( )
笑逐( )( ) 眉飞( )( )
谈( )风( ) 诚( )诚( )
8、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
(____)(____)有味 一(____)半(____)
自(____)多(____) 应(____)不(____)
心(____)神(____) 千(____)万(____)
失(____)落(____) 寸(____)不(____)
我正______地读一本侦探小说,忽然弟弟在我耳边大叫一声,吓得我______,弟弟却哈哈大笑。
9、阅读语段,按要求答题。
早(片段)
迈进后园,(蜡 腊)梅开得正盛(shèng chéng),几(jī jǐ )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1】用“/”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字或读音。
【2】用“ ”和“ ”线分别画出描写梅花颜色、形状的句子。
【3】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__________________
10、主题阅读。
秋的原野
窗外飘进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凝视着它,忽然领悟到:这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
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觉浑身有说不出的舒畅。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被秋风擦拭得非常干净而明亮。村外的那个小池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美好的天色。那开满白花的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或许是嫌这儿过于寂静吧,它们伸长脖颈有节奏地叫着,为大自然平添了不少生气。
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喝了过量的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它们无限的热情,红得像一团火焰似(sì shì)的呢!
村前村后,等待收割的水稻,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一阵微风吹过,泛起金色的波浪;稻田深处,不时传来一阵阵村民的欢笑声。
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锦缎时,村里各家屋顶上也升起了缕缕炊烟,骑在牛背上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
半空中飞过一队“人”字形的大雁。村里的孩子们立刻闭上一只眼睛,高举双手,做成托枪瞄准的姿势,对着它们 “砰!砰!”地喝(hē hè)叫,雁儿们“咿咿呀呀”,好像在说“明年见,孩子们!”继续向暮色苍茫的天边飞去。 (有改动)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用“____”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拟人句。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摘抄下来,并说说它是用什么来比喻什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用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
【3】在作者描写的景物“天空、小池塘、白鹅、枫叶、大雁”中,哪些属于静态描写?哪些属于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态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自然段写的是________景色,其中第一句是对稻田的_______描写,第二句是对稻田的________描写,这样___________,将景物描写得形象生动。
【5】把景物描写具体。
山谷里枫叶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毛泽东和杨开慧是1920年在北京结婚的。
自结婚以来,毛泽东和杨开慧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其间也有过短时的分离,但很快又聚到一起。但这次却不同了,毛泽东深知兵凶战危的道理,再说依目前的敌我力量对比看,以后的斗争必然是异常曲折、复杂、激烈。此一走,还能否和杨开慧再见上面,实在是一件很难预料的事,毛泽东一想至此,心里非常难过,只有强忍悲痛安慰杨开慧:“霞,你肩上的担子也很重,要保重身体。”
二人面临生离死别,有说不尽的情话。眼看鸡叫三遍了,毛泽东拿起雨伞说:“霞,我得走了。”杨开慧开门先看看外面,见无异常动静,才招呼毛泽东出了屋。杨开慧把毛泽东送到杨家下屋的后山,毛泽东止住她:“霞,你回去吧。”杨开慧止住步,眼看着毛泽东进了松林,看不见了,才回到屋里来。二人万没想到,此一别却成永诀。
1931年春,毛泽东在指挥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后,立即采取对策,领导红军跳出外线,开始了打破国民党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的战斗。当部队行进到闽西的一个小镇时,毛泽东从一张小报上看到了一则令他悲痛欲绝的消息:
“共党匪首毛泽东之妻杨开慧昨日在长沙被处决。”
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一直感到非常痛苦和内疚。但是,当时正处在第二次反“围剿”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个历史巨人,他暂时把自己心中的痛苦搁在一边,全身心地投到指挥第二次反“围剿”的斗争中。
不久,第二次反“围剿”取得伟大胜利,红军也回到驻地休整。只有到这时,毛泽东才再次想起了自己的爱妻。他要警卫员找来笔墨,给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信,对杨开慧的死表示无限的怀念和追思,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在一张纸上为杨开慧写了碑文:
“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刻。民国十九年冬立。”
【1】找出第三自然段中能体现毛泽东和杨开慧“形影不离”的句子。
【2】为什么毛泽东把自己心中的痛苦搁到一边?
【3】标题“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是从何而来的?
【4】这个故事表现了毛泽东的什么情怀?
【5】文章以碑文结尾,这样有什么好处?
12、阅读
白颊长臂猿
白颊长臂猿几乎常年都在树上生活。行动的时候,能用单臂把自己的身子悬挂在树枝上,双腿蜷曲,来回摇摆,像荡秋千一样荡越前进,一次腾空移动的距离就有3米远,每次可以连续荡越8-9米。雌白颊长臂猿还让刚出生不久的幼仔把手脚抱在自己的胸前,带着它一起在森林的上空飞速行进。它们的动作灵活、自然、轻松、优美,如同飞鸟一般,有时在半空中还能做出“鹞子翻身”、“苏秦背剑”、“蜻蜒点水”等高难动作,使人感到惊心动魄,称之为高空“杂技演员”。 白颊长臂猿喜欢吃各种植物的果实、树叶、嫩枝、花朵,以及昆虫、鸟卵等,但植物性食物占其食量90%以上。
白颊长臂猿是哺乳动物中的“歌唱家”,特别喜欢鸣叫,形式有雄兽的“独唱”、雄兽和雌兽的“二重唱”和雄兽及其家庭成员的“大合唱”等等。特别是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一般是成年雄兽首先发出引唱,然后成年雌兽伴以带有颤音的共鸣,以及群体中的亚成体单调的应和,“呜喂,呜喂,呜喂,哈哈哈”,音调由低到高,清晰而高亢,震动10谷,几千米之外都能听到。
白颊长臂猿的分布范围极为狭窄,仅限于云南南部的勐腊、江城、绿春和建水等几个县境内,在国外还见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白颊长臂猿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云南勐腊县尚有一定数量,甚至在县城中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它们的叫声,总数约有500-600只。从70年代起就已经逐渐绝迹,目前仅剩70只左右,即使在森林中,也很难听到白颊长臂猿的叫声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讲述了关于白颊猿哪几方面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写出了白颊长臂猿________的特点。
【3】根据文中的知识和平时的积累,对偷猎者说一段话,呼吁他们保护白颊长臂猿,不要做伤害白颊长臂猿的事,要求语言得体,易于被人接受,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鸟的天堂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四周非常静寂。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飞起来了。一只百灵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拍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那歌声真好听。
【1】这几段话选自_____的________,这是作者第____次去那里,时间是________。
【2】用曲线画出文中的排比句,用直线画出文中的拟人句。并说说修辞手法使用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几段话主要写了( )。
A.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B.着重写了鸟儿们放声歌唱的快乐情景。
C.着重写了鸟儿飞翔的样子。
【4】这段话是属于(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正确的打√),好处是 , 。(填空)
14、快速阅读,回答问题。
长城在我心中
我的遐思,追寻过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青青牧草,大兴安岭茫茫的林海雪原;追寻过鄂尔多斯的千里戈壁,塔克拉玛干的万里沙海;还追寻过那远古的黄河故道,逶迤的长江堤岸……然而,最使我心潮澎湃的是那绵延在群山之巅、横贯黄河南北的长城,我魂牵梦绕的长城!
在孩提时代,图画中长城那巨龙般的雄姿,就曾给我的梦幻抹上几笔神奇瑰丽的色彩。城墙下有野花的芳馨、小鸟的欢歌;城墙衬着蓝天,绕着白云。那真是一个多彩的世界。“这就是祖国的象征吗?”那时候,我极想知道祖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爸爸总是对我说:“去长城吧,站在长城上你就会知道了!”在懵懂的童年,长城唤起了我对我们民族、我们祖先、我们伟大祖国河山的一种庄严神圣的情感。
后来登上长城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为了纪念首登长城激奋感慨的一刻,我拍了一张照片,珍藏至今。照片上,一个少年正在攀登一段极为陡峭的长城,仰起的脸红扑扑的,汗涔涔的,露出几分豪情,也透着几分稚气。我珍爱它,不仅因为它赢得了同伴羡慕的眼光,更因为它记载着我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是的,多么难忘啊,我体会到了父亲那句话的含意,而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也第一次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我猜想,这地球上最长、最坚固、最浑厚的灰墙里,一定包蕴着什么——它似乎有些神秘,有些幽深,看上去虚幻无形,但我确实地感到它的存在了,它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吗?
我站立在宽阔的长城上,极目远望: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城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宛如横卧在华夏大地的灰色巨龙,那高大的烽火台,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千百年屹立于此的长城啊,你是生命的记录,历史的见证!塞外强悍的风呼啸着,仿佛倾诉着长城的经历。在长城上,我拼命寻觅着古战场的遗迹,希冀勾画出一幅幅长城内外悲壮的历史画面。在这长城的历史画卷中,不乏反抗暴君的勇士,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啊,长城!伟大的长城!你永远在我心中!
阅读链接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根据此前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公里,总长超过2.1万公里。
长城自建成以来发生过许多场战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战争,抗击匈奴的名将层出不穷,卫青、霍去病、李广……还有明朝抗击瓦剌和鞑靼的战争,明朝后期和满清作战的战争;离我们最近的就是自1933年开始的抗击日本的长城保卫战。
【1】读句子,写出主要意思。
(1)在孩提时代,图画中长城那巨龙般的雄姿,就曾给我的梦幻抹上几笔神奇瑰丽的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猜想,这地球上最长、最坚固、最浑厚的灰墙里,一定包蕴着什么——它似乎有些神秘,有些幽深,看上去虚幻无形,但我确实地感到它的存在了,它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长城上,我拼命寻觅着古战场的遗迹,希冀勾画出一幅幅长城内外悲壮的历史画面。在这长城的历史画卷中,不乏反抗暴君的勇士,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列出文章的提纲。
题目:长城在我心中
开头:_________________(第1自然段)
中间:(1)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自然段 )
(2)____________________(第3、4自然段 )
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自然段)
【3】根据“阅读链接”的补充阅读,请你将下面的句子改写具体,并尝试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情感。
在长城上,我拼命寻觅着古战场的遗迹,希冀勾画出一幅幅长城内外悲壮的历史画面。在这长城的历史画卷中,不乏反抗暴君的勇士,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在长城上,我拼命寻觅着古战场的遗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长城的历史画卷中,不乏反抗暴君的勇士,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拓展阅读。
我喜欢(节选)
我喜欢活着,生命是如此地充满了愉悦。
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我喜欢那份宁静淡远,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而当中午,满操场散(sàn săn)坐着晒太阳的人,那种原始而纯朴的意象总深深地感动着我的心。
我喜欢在春风中踏过窄窄的山径,草莓像精致的红灯笼,一路殷勤地张结(jiē jié)着。我喜欢抬头看树梢尖尖的小牙儿,极嫩的黄绿色中透着一派天真的粉红——它好像准备着要奉献什么,要展示什么。那柔弱而又生意盎然的风度,常在无言中教导我一生最美丽的真理。
我喜欢看一块平平整整,油油亮亮的秧田。那细小的禾苗密密地排在一起,好像一张多绒的毯子,是集许多翠禽的羽毛织成的,它总是激发我想在上面躺一躺的欲望。
我喜欢夏日的永昼,我喜欢在多风的黄昏独坐在傍山的阳台上。小山谷里的稻浪推涌,美好的稻香翻腾着。慢慢地,绚丽的云霞被浣净了,柔和的晚星遂一一就位。我喜欢观赏这样的布景,我喜欢坐在那舒服的包厢里。
我喜欢看满山芦苇,在秋风里凄然地白着。在山坡上,在水边上,美得那样凄凉。那次,他在梦里得了一句诗:“雾树芦花连江白。”意境是美极了,平仄却很拗口。想凑成一首绝句,却又不忍心改它。联想成古风,又苦于再也吟不出相当的句子。至今那还只是一句诗,一种美而孤立的意境。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标出。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喧哗——_____ 纯朴——_____ 舒服——_____ 凄然——____
【3】文章依次写了四季的哪些景物?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横线画出文中一处静态描写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一处动态描写的语句。
【5】请你用一段话写写学校小花园的景色,要用上动静结合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螃蟹足的功能
螃蟹是一种常见的水生动物,外形丑陋奇特。而它的足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没有了足,就无法生存。
螃蟹的足是爬行工具。它的足共有五对,其中四对是一样的。因为它有独特的爬姿——“横行”,所以别看它足多,爬起来好像互相牵扯,影响速度,可事实上它却一点儿也不含糊,它的足很灵活地来回摆动,而第一对足总是高高朝上翘着,显得气宇轩昂。
螃蟹的足更是捕食工具。参与捕食的主要力量是第一对大足,人们把这对足称为“鳌”。它在爬行时,鳌张开着用来捕食,像厉害的古代兵器,它的两只鳌收缩自如,能把食物送到嘴里,就像外国人吃饭时所用的刀和叉,伸展自如。
螃蟹的足还是它的“护身符”。当你用手去捉螃蟹时,它会愤怒地举起大钳——鳌,仿佛在告诫人们不要再靠近。当人们稍不慎,被它钳住时,想摆脱没那么容易,非得受一番罪不可。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把它连同你不幸的手一起放在水中,它会即刻松钳。如果侵犯者强大,招架不住时,它便会忍痛断钳,逃之夭夭。
螃蟹的足也是最佳的“挖土工具”。螃蟹的洞通常在海边、河边的平滩中,或者在滩边的斜坡上。它不借助任何别的工具,只靠那五对足,竟能挖出一个很深很长的洞。一般它是用四对小足扒土,用鳌把泥土推开,也就是说,它把四对小足当作“挖土机”,把整当作“推土机”。
螃蟹的足又是巧妙的“攀附器”。螃蟹在各种物体上或石堆、草丛、泥浆中爬行,全靠那几对足起着特殊的作用。它能在很陡的坡上自由爬行,那尖尖的足如锐利的刺刀和有力的根须刺入或黏附在物体表面。
所以,螃蟹的足堪称多功能,多用途。试想,螃蟹失去了足,就像失去了生命,再也难以“横行”,难以有所作为。
【1】根据短文内容判正(√)误(×)。
(1)螃蟹因为足多,影响了行走速度。(____)
(2)螃蟹在遭遇强敌时便会忍痛断错。(____)
(3)螃蟹的足就如同生命一样重要。(____)
(4)螃蟹的鳌是扒土工具。(____)
(5)螃蟹的五对足功能一样。(____)
【2】文中第五段划线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举例子 C.打比方 D.作比较
【3】螃蟹的足有哪些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刷子李(节选)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显然 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他怕师傅(难受 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并打上“√”。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这是人物的心理描写。_____
(2)“曹小三给他点烟时,(显然 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这是人物的外貌描写。_____
【3】选文展现了刷子李的什么绝活?
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我最棒。
①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秋天来了”。老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心里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②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③于是,我的作文得了个“甲优”,老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并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
④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千篇一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别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不安分的一念”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小小的光荣”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__段是作者对自己作文内容的介绍,这一段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3】用“‖”将文段分为两部分,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4】读了这几段文字,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做题
爱书的爸爸
爸爸最爱书,书简直成了他的命根子。
我和爸爸每次出门,见人挤的地方他总是皱皱眉头,赶快离开。然而在书店门口,人再多,他也要挤进去。有时买到一本好书,他会情不自禁地说:“挤也值得。”
爸爸每次买书回来,总是先把手洗干净,把桌子擦得一尘不染,小心翼翼地用纸把书皮包好,然后认真地翻阅。即使是七八年前买的,也是崭新的。
爸爸的书总是放得整整齐齐。有一次,我从书橱里拿书,把书翻乱了。爸爸下班后一走进屋就板着脸问:“谁来翻过书了?”我支支吾吾地承认了。从此,爸爸给我定下一条规矩:要看他的书,要先征得他的同意才可拿。
爸爸平时是不发脾气的,可是谁要损坏了他的书,那可不得了。有一次,我不留心把饼放在他的书上,不一会儿,书上满是油迹。爸爸瞪着眼训斥道:“你这死小鬼!不是读书的,是吃书的!”说着,还挥着拳头。当时我真害怕。
我看到爸爸就想起了书,看到书就想起了爸爸,爸爸与书是不能分离的一个整体啊!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支支吾吾:___________。
训斥:____________。
【2】阅读本文时,为了提高阅读速度,我是__________地读,带着问题读和边读边想,抓住_____,很快捕捉到了有用的信息。短文从四个方面写爸爸爱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用“ ”画出前后照应的两句话。
【4】文中对爸爸有很多的细节描写。请你用“﹏﹏”画出其中一处,并说说此处抓住了对爸爸的什么进行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说:“书籍是_______________”(用上比喻的手法)
21、按要求写句子。
(1)这栋大楼很高。(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一次次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给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焦急等待——他皱着眉,在站台上不停地走来走去,一会踮脚望望远处,一会儿看看腕上的手表,嘴里还念叨着什么。(体会词语表现的人物的内心,再照样子写一写)
欣喜若狂___________________
(4)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耕耘,不会有收获。(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来的社会不可能不是“多元”的社会。(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笔下生花。
写一篇以“自尊”为主题的作文,体裁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