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牡丹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知不觉间,从万物凋零的严冬来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人们的心情莫名变得大好,但也不要高兴太早,这个季节经常出现五风十雨的天气,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

    ②农历大年初四,湖南凤凰古城迎来春节旅游高峰,城内人山人海,重足而立,沱江泛舟与过河的游人均排起了长龙。人们就是为了感受这座古城含蓄而又多情的美。

    ③惩戒失信者除了必要的相应措施外,还应该做到信息共享,对各个领域的失信行为作出惩戒。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并导致积极履行惩戒职能的部门遭受损失。

    ④3月14日,据英国媒体报道,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今日去世。为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有一个初中学生写下了纷纷扬扬数万言,以表达痛悼之情。

    ⑤有人认为,高鹗续写《红楼梦》纯属狗尾续貂,因为后四十回的文笔、人物等和前八十回有很大差异,灵气没有了,脂砚斋批语指出的那么多后面的线索也没有。

    ⑥中国无人机在国际上屡屡获得大单,把“彩虹”“云影”等系列的高端无人机都对外出口,甚至还出口了配套的生产组装线,这让有些国家如鲠在喉

    A. ①③⑥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进入高三以来,他改变了过去拖拉散漫的习惯,如脱胎换骨一般,在各方面都有小小的进步。

    ②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历经千年不衰,薪尽火传,烛照后世,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的根基。

    ③这个跨国电信诈骗集团分工明确,戮力同心,屡屡得逞,涉案金额达四亿多元人民币。

    ④中纪委近日发布年度巡视报告,指出一些地方党政主要领导面对腐败不作为,以致养痈遗患,后果极为严重。

    ⑤朝鲜半岛局势引发国际关注,曾金洞若观火,却深藏不露,觉得还未到出牌的时候。

    ⑥恐怖分子胆敢置天下之大不韪,向无辜群众下手,新疆各族群众强烈愤慨,一致谴责。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城市公共安全应尽快从“应急管理”升级到“全面管理”。没有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一遇突发事件就会左支右绌,手忙脚乱。

    ②走进东城区史家胡同45号院,宅院的中轴线上,端庄的垂花门映入眼帘,悬于半空的檐柱及雕花呼之欲出,已成为东四一景。

    ③漂亮而有个性的新车型越来越多,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正好可以择善而从

    ④文如其人,李敖是特立独行的怪杰,他以其杂文反封建、骂暴政、揭时弊,呼吁政治民主,谈古论今,惊世骇俗。

    ⑤中国古代大都和族而居,一家几百口,兄弟怡怡,友悌相亲,那种相濡以沫之情,是现代家庭及孩子难以体会到的。

    ⑥江苏淮安市洪泽区境内的洪泽湖畔正处于休渔期,从空中俯瞰停泊着的上百艘渔船,排列整齐,蔚为大观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日落月升之际,通过颠(bō)的道路,我们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shè)县,在光影间品读徽州建筑艺术的精粹,研读人文墨香的内涵,解读处世哲学的基因。

    B.“史上最热五一小长假”并非空(xué)来风。“五一”假期首日火车票开始发售时,很多车次放票不到10分钟就已售磬,用火爆一词形容真是再恰(dāng)不过了。

    C.三月的新芽,迎来四月的嫩绿,三月的清香,换来四月的浓郁。柳枝(ē)娜,山峦叠翠,处处芳菲浸染。海棠阵阵的幽香在(yīn)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

    D.过去20年,在全球卫生和教育等领域,都活跃着盖茨夫妇俩的身影,两人(qì)今累计捐赠约500亿美元。而现在,两人却不再亲密无(jiān),已经分道扬镳。

  • 5、下列各组选项中,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调查研究除了“身入”之外,更要在“心至”上投入精力,偏离初心的调查研究,往往凌空蹈虚,难以被采信。

    ②环境治理是一个社会综合治理的政治性课题,唯有用政治生态的光风霁月,才能换来生态环境的天蓝水绿。

    ③他是国际知名的化材专家李教授的得意门生,也算师出有名,加上履历不凡,早已成为几家大型企业的青睐之人。

    ④美丽的樟江河悠悠流淌,碧波荡漾;小七孔景区喀斯特地貌诱人——苍翠欲滴的景色,真令人心旷神怡啊!

    ⑤辽宁男篮虽是客场作战,却出人意料地连胜两场,当球迷们额手称庆时,男篮队员们则表现得异常淡定与冷静。

    ⑥作家到基层采访,如果只在农家乐优哉游哉一逛,再到田间地头走马观花一看,是不可能写出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的。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术制作傅傳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货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出土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货、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经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統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体现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葳、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丰富多样的契约文本中,这些文本是我们今天了解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如《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等。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官府视之为民间细故。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中也积累了大量对契约争议进行调解的习惯。

    (摘编自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契约相当于今天的合同,其中展现的契约观念,仍影响着现代人对合同的看法。

    B.传统契约历史悠久,其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记录了贵族之间的某些财产交换行。

    C.传统契约制度存在于我国传统社会中,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方面都有所体现。

    D.传统契约多由代书人书写,为方便使用,代书人制定了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从传统契约实践的历史、契约制度、契约观念三个方面展开论证。

    B.文章以古代典籍或其他史料的记载、出土或发现的契约文献为据进行论证。

    C.文章引用《尺牍双鱼》《五车万宝全书》以说明契约精神在明清的显著提升。

    D.除第一段之外,以下四段均采用总分式结构,使得文章论证思路清晰条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青铜礼器铭刻到竹木制作,再到纸质书写和印制,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契约的历史发展轨迹。

    B.两宋时期契约已广泛使用,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的出现,有效杜绝了契约纠纷的发生。

    C.如果没有“白纸黑字”“立字为据”的契约形式,就不可能催生社会“一诺千金”的道德品质。

    D.当事人多选择通过调解来处理契约争议,从而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息讼”意识深厚。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今天,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了赤壁古战场的雄奇壮阔,引发词人对山河美景的赞叹和对历史的缅怀。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外出求学时饮食的粗陋。

    (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新年贺词中说:“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关于空想与学习的问题,《劝学》中这样说道:“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说明当时世俗小人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地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2《桃花源记   表明桃花源中人长期与世隔绝,对外界社会状况一无所知。

    3韩愈的《师说》以     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以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的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为__________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______________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表现了义军所向披靡的气势。

    (3)郦道元的《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郡县逼迫,催臣上道。(李密《陈情表》)

    (2)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3)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____________________,斯固百世之遇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4)不见复关,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诗经·氓》)

    (5)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__________!(《论语》)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连用四个比喻,并联系生活实际,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目的在于强调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2)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运用典故,表达自己思乡又迫切渴望建功立业、有家不得归的复杂矛盾 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蜀道难》中直接写出剑阁高峻、地势险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科举举行的考试。②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嫩凉”巧妙点题,突出题目中“秋试”之“秋”微凉、清爽的季节特点。

    B. “春蚕食叶响回廊”句生动贴切描摹出考生奋笔疾书、考场庄严寂静的情形。

    C. “又携书剑路茫茫”写廓之携书佩剑踏上前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隐含了担忧之情。

    D. 此词在意向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

    2本词下阙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自唐宋逮明,若韩、柳,若欧、曾、苏、王,若归熙甫,其人类数百年始一登箓。呜呼!盖其难矣。抑又尝论,欲为文而第于文求之,则其文必不能卓然独绝,足以取贵于后世。周秦及汉,名 贤 辈 出 平 日 立 身 各 有 经 济 德 业 未 尝 专 学 为 文 而 其 文 无 不 工 者 本领 盛 而 辞 自 充 也。故文之所以不朽天壤万世者,非言之难,而有本之难。

    (选自房东树《答叶溥求论古文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5处

    名 贤 辈 出 平 日 立 身 各 有 经 济 德 业 未 尝 专 学 为 文 而 其 文 无 不 工 者 本 领 盛 而 辞 自 充 也

    2文中“归熙甫”是指 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3关于文章写作,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今年春节,吟唱古诗词的节目《经典咏流传》“燃”遍朋友圈。中国文化符号的经典之作,被虔敬用心地重新演绎。经典和流行有机结合,音乐与诗词酣然重逢,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

    材料二:去年8 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梦莲诗话》一书,揭示古诗与人生的八个奥义,即立志、达道、雅正、无邪、仁义、化育、归真和济世。

    材料三:2018 年4 月,华南中学面向全校同学举办了首届“清韵杯”诗词创作大赛,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诗歌传统。要求来稿内容以反映当下生活为主,形式必须为旧体诗词。

    作为一名中学生,古诗词一直在我们求学路上相伴左右,你对古诗词有什么认识或体验?

    请以“与诗同行”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