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表示某农业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过程,该系统获得了鱼、猪、蚕和粮食的全面丰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丰收的主要原因是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增加
B.蚕粪便喂鱼、鱼粉喂猪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C.粪便、塘泥作为肥料又归田,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
D.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病毒在生命系统中不属于细胞层次但属于个体层次
B.一株水稻的生命层次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
C.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及其细胞产物构成
D.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体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4、下面为钠离子和钾离子进出人体神经细胞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膜的N侧上应该还分布有糖蛋白,以进行信息识别
B.钠一钾泵催化ATP分解的原理是能增大ATP水解所需的活化能
C.当神经细胞恢复静息电位时,K+通道打开,且钠一钾泵只对Na+开放
D.钠一钾泵能运输K+、Na+,也能催化ATP水解,但并不能说明其无特异性
5、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呼吸。下列关于有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解后大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小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B.中间产物丙酮酸与水结合会生成二氧化碳
C.中间产物[H]与氧气结合会释放出大量能量
D.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反应场所相同
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目前已退耕还湿46万多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做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
B.随着退耕还湿的推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是由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发生了适应性变异更加适应环境的结果
C.水府庙湿地公园中的刁子鱼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身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D.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数量更多
7、阿糖胞苷是一种嘧啶类抗癌药物,但阿糖胞苷进入癌症患者体内后,淋巴细胞的生成明显减少。据此可推测该药物
A.是一种不含有氮元素的有机物
B.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C.很可能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
D.具有促进原癌基因突变的作用
8、生物学实验中常常遇到筛选问题,以下筛选不能够成功的是( )
A.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筛选融合的原生质体
B.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筛选特定的杂交瘤细胞
C.含高浓度盐的培养基培养愈伤组织筛选耐盐突变体
D.利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9、下列关于细胞中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四分体含有四条染色体
B.联会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形成四分体
C.联会时期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D.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会形成23个四分体
10、地球是个大家庭,人类是个共同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要合作应对。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应由发展中国家完成
B.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氟氯烃等化合物的大量排放
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小
D.“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会导致生物圈的碳循环受到阻碍
1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和抗体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Na+ 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 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
D.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虽然产生较多的乳酸,但不会引起血浆pH 明显下降
12、如图为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可表示池塘中营养物质有限条件下某些鱼类种群的增长过程
B.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该种群的数量不断增大,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D.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主要受环境阻力的影响
13、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火灾之后开始的演替
B.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同
14、洋葱根尖细胞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在某些细胞中观察到染色体组型
B.都需要 10%的盐酸处理使细胞相互分离
C.部分小鼠骨髓细胞中同时存在核膜和一对中心粒
D.部分洋葱根尖细胞的赤道面上形成了细胞板,将进一步发展成新的细胞壁
1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
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
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16、据调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 )
A.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改变
B.演替速度变慢,演替的方向未变
C.演替速度未变,演替的方向改变
D.演替速度未变,演替的方向未变
17、将特定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相结合制成的“生物导弹”,能够用于杀死人类某些癌细胞,其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程的原理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
B.经①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都能无限增殖并能产生所需抗体
C.②过程需要筛选并克隆杂交瘤细胞
D.抗体的靶向作用使③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
18、下图表示同一环境中物种A与物种B的数量变化关系,二者之间存在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A、B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B.信息可在物种A、B之间双向传递
C.物种A可能是植食性动物
D.物种A、B的数量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二倍体
B.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
C.四倍体植株的卵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D.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
20、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捕食,则会导致估算结果偏低
21、大规模饲养草食性动物的养殖场会产生大量粪便,若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可用以粪便为食的蜣螂进行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草食性动物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
B.牧草的绿色吸引草食动物和粪便气味吸引蜣螂都属化学信息传递
C.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只有少部分能通过粪便被蜣螂摄入体内
D.蜣螂的活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2、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发现果蝇的昼夜节律与PER蛋白浓度的变化有关。下图示PER蛋白作用的部分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PER蛋白可反馈抑制per基因的转录
B.permRNA的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C.PER蛋白与TIM蛋白结合后穿过核膜进入细胞核
D.一个permRNA分子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相同肽链的合成
23、下图表示人体内“脑—脾神经轴”的调节机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脑—脾神经轴”调节机制能对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B.若T淋巴细胞中乙酰胆碱受体基因表达量下降,可影响抗体生成。
C.适度压力刺激使“脑—脾神经”兴奋性提高,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D.乙酰胆碱在该调节过程中作为神经递质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24、口腔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组织液②唾液和组织液③血浆和组织液④血液和组织液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5、果蝇是常见的遗传学实验材料。甲图为一只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及部分基因,其中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仅存在于X染色体上)。该果蝇与“某个体”杂交,F1个体数量统计如图乙所示:
(1)摩尔根及其同事证明红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若要对果蝇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______条染色体。
(2)题干中“某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
(3)若去掉F1中所有的灰身果蝇,剩余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如何利用这些果蝇培有出只根据表现型即可判断性别的果蝇______(用遗传图解表示即可,不需要再用文字描述)。
(4)从某一果蝇种群中随机抽取雌雄果蝇各50只,其中红眼雌雄果蝇皆为45只,已知红眼雌果蝇中杂合子为15只,则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______。
26、红方是腐乳的一种。请回答与其制作有关的问题:
(1)补充制作红方的实验流程:①____________→②加盐腌制→③_________→④密封腌制。
(2)在实验流程①中,首先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笼屉中的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__℃,并保持在一定的________。5天后豆腐块表面布满毛霉菌丝,这些毛霉来自空气中的___________。
(3)在实验流程③用到的辅料中,卤汤是由________及各种______________配制而成的。
27、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农作物不能将其直接吸收利用,而是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将其分解为氨和CO2后才能被农作物利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的某些细菌能分解尿素是因为该种细菌能合成________。
(2)为筛选尿素分解菌而制备的培养基中含有的营养物质除尿素外,还包括水、碳源________等,该培养基能筛选出目的菌株的原因是________。
(3)一般依据尿素分解菌菌落的________、隆起程度和颜色等特征来统计菌落数目。现将10mL尿素分解菌悬液进行梯度稀释,分别取0.1mL稀释倍数为106的样液接种到3个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菌落数分别为39、42、45,则1mL悬液中活细菌数量为________个。上述过程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
(4)配制培养基时各种成分在溶化后分装前必须进行调节________;接种前要进行________,这种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
(5)进行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20个菌落。A同学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填序号)。
①所取土样不同 ②培养基被污染 ③接种操作错误 ④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__处理后才能倒掉。
28、线粒体蛋白的转运与细胞核密切相关(如下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线粒体外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时可用____________染液进行染色;从细胞匀浆中分离出线粒体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过程①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期,过程③的场所是____________(细胞器)。
(3)从图中M蛋白的作用位置推断,M蛋白与有氧呼吸第____________阶段关系密切。
(4)用某种抑制性药物处理细胞后,若发现细胞质基质中的T蛋白明显____________,则推测该药物最可能抑制了④过程。
29、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
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甲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株。
(2)乙图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该图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3)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株/m2。
30、下图甲是适宜环境中大豆光合作用过程的部分图解,图乙是某研究小组在15℃条件下以水稻为材料进行研究得到的实验结果(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所示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C代表的物质是______,a代表__________过程,若将该植物突然转移到高温、强光照、干燥的环境中,会导致气孔关闭,此时叶肉细胞内物质B的含量变化是________(填“增加”“不变”“减少”)。
(2)若将图乙的实验温度升高10℃,则F点向________(填“左”或“右”)侧移动,呼吸速率曲线向_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F点后限制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E点合成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乙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为了培育高效利用木糖发酵产乳酸的菌株,科研人员将能利用木糖产乳酸的菌种搭载于中国“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卫星返回后进行筛选,其主要流程如下图,其中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明圈。请回答:
(1)与步骤②相比,步骤③的培养基成分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培养基均以木糖作为唯一碳源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应在_____________附近倒平板,不采用涂布平板接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板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筛选有透明圈的菌落作为候选菌,这里的准确筛选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功能分,步骤③中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
(4)科研人员从候选菌中初步筛选出产乳酸能力较强的四种菌株,再通过连续转接和液体发酵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得到下表所示结果(单位:g/L),最终确定卫10为最优菌株,依据是___________。
传代次数 | 菌株 | |||
卫10 | 卫32 | 卫56 | 卫69 | |
2 | 70.78 | 71.23 | 70.52 | 69.24 |
5 | 70.23 | 69.52 | 67.46 | 65.56 |
8 | 69.58 | 62.16 | 60.52 | 61.53 |
11 | 70.75 | 55.69 | 52.42 | 55.72 |
14 | 69.42 | 42.28 | 40.22 | 44.38 |
(5)若要进一步探究卫10发酵的最适木糖浓度,试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某学校生物活动小组发现一种野生植物,这种植物有的开红花,有的开白花,茎秆有绿色的也有紫色的。此小组针对该植物的花色(设由R、r基因控制)和茎色(设由Y、y基 因控制)进行了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实验组别 | 杂交组合 |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 |||
|
| 红花紫茎 | 红花绿茎 | 白花紫茎 | 白花绿茎 |
一 | 白花紫茎×红花紫茎 | 416 | 138 | 410 | 137 |
二 | 白花紫茎×白花绿茎 | 142 | 134 | 421 | 418 |
(1)实验一中,亲本均为紫茎,后代出现了紫茎和绿茎两种性状,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分离,其中,紫茎为______性性状。
(2)由实验二可知,__________花为隐性性状;子代中白花与红花的比例接近于__________。
(3)实验一中,亲本白花紫茎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子代中红花绿茎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4)实验二中,亲本白花绿茎植株产生了______种类型的配子,子代表现型为白花绿茎的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