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的昆虫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
C.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调查某种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
2、下列选项中不是孟德尔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并获得成功的原因的是( )
A.豌豆是严格闭花授粉的植物
B.豌豆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C.豌豆在杂交时,母本不需去雄
D.豌豆具有稳定的、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2,4-D可杀除禾谷类田间双子叶杂草是由于双子叶植物对2,4-D的敏感性强
B.双子叶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过程中存在生长素与乙烯的对抗作用
C.赤霉素能促进果柄伸长,使无籽葡萄的果实增大
D.喷洒脱落酸可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
4、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以及岩石体积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D.图中岩石体积的变化与植物的演替没有关系
5、如图为受寒冷刺激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与激素分泌有关的结构,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激素②促进激素③分泌的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激素③通过作用于垂体a,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D.幼年时激素③分泌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
6、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种群内个体的竞争
B.套种、间种和轮种体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C.风能和潮汐能的开发技术不属于生态工程范畴
D.“过腹还田”可使农作物秸秆得到多途径的利用
7、单克隆抗体在生物工程和临床医学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应用。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检测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盒需要根据新冠病毒内部的核酸研制
B.将选择培养基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直接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
C.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可筛选出能产生单—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D.“生物导弹”中的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的结合抗原并杀死癌细胞
8、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发现果蝇的昼夜节律与PER蛋白浓度的变化有关。下图示PER蛋白作用的部分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PER蛋白可反馈抑制per基因的转录
B.permRNA的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C.PER蛋白与TIM蛋白结合后穿过核膜进入细胞核
D.一个permRNA分子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相同肽链的合成
9、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火灾之后开始的演替
B.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同
10、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不需要能量
B.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C.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11、如图表示某农业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过程,该系统获得了鱼、猪、蚕和粮食的全面丰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丰收的主要原因是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增加
B.蚕粪便喂鱼、鱼粉喂猪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C.粪便、塘泥作为肥料又归田,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
D.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
12、让人们谈虎色变的艾滋病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HIV引起的,HIV存在于患者 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中,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艾滋病的传染性极强
B.生活中与患者握手易感染HIV
C.HIV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形成DNA
D.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HIV
13、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其在昼夜节律(生物钟)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发现。人体生物钟机理如图所示,per基因的表达产物为PER蛋白,夜间PER蛋白积累到最大值后与TM蛋白结合进入细胞核影响per基因的表达,白天PER蛋白降解,从而调控其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为24h。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昼夜节律的变化只与per基因的表达有关
B.过程①需要DNA聚合酶,过程②③体现了核孔的选择性
C.图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
D.过程③抑制了per基因的表达,属于负反馈调节
14、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下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O~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15、科学家利用细胞结构完全被破坏后的HeLa细胞匀浆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细胞色素C(线粒体中与有氧呼吸有关的一种蛋白质)和dATP(三磷酸脱氧腺苷)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随着细胞色素C的含量增加,促细胞凋亡的效果增加
B.据图判断dATP和细胞色素C的存在能促进细胞凋亡
C.有细胞色素C参与的细胞呼吸过程伴随着ATP的消耗
D.dATP与ATP在化学组成上的差异是dATP特有腺嘌呤
1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目前已退耕还湿46万多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做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
B.随着退耕还湿的推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是由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发生了适应性变异更加适应环境的结果
C.水府庙湿地公园中的刁子鱼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身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D.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数量更多
1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18、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 )
A.基因突变
B.表观遗传
C.染色体变异
D.基因重组
19、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盲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盲椿象的逃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中引起其他象逃跑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起作用
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信息传递引起的反馈调节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20、某卵原细胞的基因型是AABb,减数分裂形成的一个极体的基因型是AB,卵细胞的基因型是( )
A.AB
B.Ab
C.AB或Ab
D.AB和Ab
21、设计制作小生态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列举的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
A.应该将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
B.应该经常向小生态瓶中通气,从而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
C.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
D.小生态瓶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2、阿糖胞苷是一种嘧啶类抗癌药物,但阿糖胞苷进入癌症患者体内后,淋巴细胞的生成明显减少。据此可推测该药物
A.是一种不含有氮元素的有机物
B.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C.很可能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
D.具有促进原癌基因突变的作用
23、生根粉是一种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下列有关探究生根粉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浸泡法或者沾蘸法处理插条时处理时间不同但深度相同
B.取某浓度生根粉溶液2.5mL加入25mL无菌水中可稀释10倍
C.利用数学模型分析生根粉溶液浓度对生根的数目的影响
D.正式实验与预实验相比更能体现生根粉作用的两重性
24、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受到寒冷刺激,下丘脑可以产生冷觉,提醒人多穿衣物
B.当受到寒冷刺激,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增多,受神经-体液调节
C.在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D.在炎热环境中,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导致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25、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高,容易复发,远期疗效不满意。研究人员对肝癌细胞的结构及代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癌细胞有无限增殖的特点,肿瘤恶性增殖往往快于血管新生的速度,随着细胞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大,恶性实体肿瘤内部逐渐形成慢性营养缺乏的微环境,因此肿瘤细胞需要通过调整细胞代谢才能继续生存。
(1)线粒体是调控细胞代谢最重要的细胞器,通过不断地分裂和融合调控自身功能,并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应性反应。下图是细胞呼吸及线粒体融合和分裂的示意图:
①葡萄糖在_________中分解为[H]和A,物质A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线粒体内膜上分布的呼吸链复合体是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图可知线粒体外膜上的Mfn1/Mfn2蛋白、内膜融合蛋白_________的作用实现了线粒体膜的融合,线粒体的长度明显变长。细胞质基质中DRP1的S616位点磷酸化,DRP1定位于线粒体外膜上,促进__________________。
(2)已有研究发现肝癌肿瘤中心区域细胞中线粒体融合增强,线粒体长度明显长于边缘区域细胞,这些变化与肝癌细胞适应营养缺乏有关。为研究在营养缺乏时线粒体融合对肝癌细胞糖代谢的调控,研究者用肝癌细胞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细胞耗氧速率 | 线粒体ATP产生量 | 胞外乳酸水平 | 线粒体嵴密度 | 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 | 乳酸脱氢酶量 | |
甲组:常规培养组 | 4.2 | 1.0 | 0.35 | 10.1 | 0.91 | 1.01 |
乙组:营养缺乏组 | 5.6 | 1.4 | 0.28 | 17.5 | 2.39 | 0.25 |
丙组:营养缺乏+抑制DRP1S637磷酸化 | 3.1 | 0.8 | 0.38 | 9.8 | 1.22 | 1.22 |
注:线粒体嵴的密度=嵴的数目/线粒体长度 乳酸脱氢酶是能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的酶
丙组抑制DRP1S637磷酸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2),完善肝癌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的代谢调控途径:肝癌细胞在营养缺乏时,__________________使线粒体融合增强,从而使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加,有氧呼吸增强;同时因__________________而导致无氧呼吸减弱,细胞产能效率提高,从而适应营养缺乏环境。
26、某人的肝细胞与神经细胞形态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细胞中mRNA的不同。(______)
27、南通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小液流法”估测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实验步骤:①配制具有一定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
②取12支干燥洁净的带塞试管,分成甲、乙两组,每组试管依次编为1〜6号。向甲、乙两组相同编号的试管中加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4mL,迅速塞紧试管,备用。
③取大小相似的黑藻叶片60片,随机均分为6组,分别加入甲组的6支试管中,并塞紧试管。放置20min,期间多次摇动试管。再向甲组每支试管中均加入微量甲晞蓝粉末(忽略对蔗糖浓度的影响),充分摇匀。
④将乙组蔗糖溶液摇匀,用弯头毛细吸管从甲组试管中吸取少量蓝色溶液,插入乙组相同编号试管内的溶液中部,从毛细吸管一端轻轻挤出1小滴蓝色溶液(如下图)。观察蓝色小滴的升降情况,并做好记录。
乙组试管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加入的蔗糖溶液浓度/mol•L-1 | 0.05 | 0.10 | 0.15 | 0.20 | 0.25 | 0.30 |
蓝色小滴升降情况 | ↓ | ↓ | ↓ | ↑ | ↑ | ↑ |
实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组试管1、2、3中蓝色小滴均下降,原因是甲组1、2、3试管中黑藻叶片的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导致试管中蔗糖溶液浓度上升,蓝色小滴密度大于乙组相同编号试管内溶液的密度,其中下降最慢的是试管_____________中的蓝色小滴。
(2)取出甲组6支试管中的黑藻叶片进行显微观察,可发现试管_____________中的黑藻叶片细胞内叶绿体分布最密集。
(3)根据实验结果可估测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_________________之间。若要使估测结果更准确,则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一)请完成下列有关遗传学实验的问题
(1)最早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科学家是_______(填“孟德尔”、“萨顿”或“摩尔根”)。
(2)在遗传学研究中,经常要通过实验来确定某基因位于哪一条常染色体。对于植物核基因的定位常用到下列方法(三体和单体产生的配子均为可育配子,且后代均存活),例如:
①让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型和野生型单体(2号染色体缺少一条)品系杂交,如果子一代中野生型和突变型之比是_________而不是1:0,则说明该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②也可让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型和野生型三体(2号染色体多一条)品系杂交,子一代中的三体个体再与隐性亲本回交。如果在它们的子代中野生型和突变型之比是_____,而不是_____,则说明该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二)某多年生植物,控制高杆和矮杆(D/d)、抗病和感病(T/t)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回答下列问题:
让高杆抗病植株自交,F1中高杆抗病:高杆感病:矮杆抗病:矮杆感病=5:3:3:1。已知受精卵均能正常发育,从配子致死角度解释产生该比例的可能原因,你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植株设计杂交实验,验证上述假设是否成立。(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
29、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离不开发酵技术的进步。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选用酵母菌进行果酒酿制,从细胞代谢的角度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发酵液中是否含有酒精常用_________________(试剂)。
(2)酿酒或酿醋时。筛选纯化目的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保存菌种,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豆腐制作成腐乳后,其味道变得鲜美香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腌制的蔬菜清脆可口,但未腌制成熟时,亚硝酸盐等物质含量过高,给健康带来风险,常用对氨基苯磺酸和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进行检测,观察溶液____________(颜色)的深浅,并和标准比色液进行比对。
30、下图为细胞的边界——细胞膜(cell membrane)的结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____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且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中____越多。该图属于生物学模型中的____模型。
(2)细胞是生物体____的基本单位,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常常采用____制备细胞膜,不选用植物细胞作为材料的原因是____。
(3)若选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作为材料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至少需要在低倍镜下观察细胞状态____次。本实验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功能。
31、在某地区的一片稻田里,一种被称为“金色大米”的转基因水稻已经悄然收获。这种转基因大米可以帮助人们补充每天必需的维生素A。由于含有可以生成维生素A的β胡萝卜素,它呈现金黄色泽,故称“金色大米”。“金色大米”的培育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已知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
(1)培育“金色大米”的基因工程操作四步曲中,其核心是______,目的是________。它的构成包括__________(至少写出4部分)。
(2)在研究过程中获取了目的基因后采用__________技术进行扩增。在构建c的过程中目的基因用_________(填“限制酶Ⅰ”或“限制酶Ⅱ”)进行了切割。检验重组载体导入能否成功,需要利用_______作为标记基因。
(3)过程d采用______法,过程e运用了______技术,在该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关键步骤是利用含有一定营养和激素的培养基诱导植物细胞进行_____,形成植株。
32、回答下列有关获得纤维素分解菌和尿素分解菌的实验的问题。
(1)将上面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图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过程中,通常用_____染色法,这种方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筛选;当纤维素分解菌将纤维素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消失,形成________;甲同学在实验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结果,则纤维素分解菌位于((_____))
A.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3)丙同学在3个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稀释倍数为106的土壤样液0.1mL,培养后菌落数分别为180、178、182个,则每毫升原土壤样液中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为______个。
(4)分解尿素的细菌都能合成________;初步鉴定该细菌的方式是向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里加入_________指试剂,如果指示剂变_______,则说明分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