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只要外界环境变化不剧烈,内环境就能维持相对稳定
B.人体内有多种器官、系统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C.HCO3-/H2CO3对维持血浆 pH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
D.只有血糖、血氧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细胞代谢才能正常进行
2、已知一个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生活在组织液中,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剁激而友生的一伙动作电L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分离并置于某溶液E中(溶液中的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同一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只考虑K+、Na+两种离子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的高,Na+浓度比细胞内的低
B.乙图:E液中Na+、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比组织液中的高
C.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中的低
D.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高,Na+浓度与组织液中的相同
3、近期,我国多地出现“怪鱼”鳄雀鳝,它和恐龙同一时代,是鱼类中的活化石之一。该鱼为入侵物种,是肉食性鱼类,食性广泛,缺乏天敌,被称为“顶级淡水鱼杀手”,鳞片坚硬,可抵挡利刃,肉质粗糙,不具备经济价值,内脏和鱼卵都有剧毒,其内脏污染物富集程度很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鳄雀鳝进入天然水域会直接导致该地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降低
B.鳄雀鳝同化能量的绝大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进入分解者的体内
C.鳄雀鳝至少处于第三营养级,在所属食物链中富集的污染物最多
D.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改变自然环境下群落演替的方向
4、茯苓是一种多孔类真菌,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的功效。某地开创了“松苓轮作”的露地栽培模式,该模式所涉及的主要生物间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地林业生态系统中种植的茯苓,是该系统中的生产者之一
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农业”的传统,菌糠和松树桩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
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松树桩的能量,有效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该生物群落内部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过敏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失调病。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接触抗原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B.过敏反应会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减弱
C.过敏反应是由人体免疫功能不足引起
D.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的主要措施
6、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谷氨酸(脑中主要的兴奋性递质)代谢异常有关。癫痫发病时,患者脑内谷氨酸浓度升高且在发作后长时间内保持高水平。谷氨酸在脑内的代谢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引发突触小体通过胞吐释放谷氨酸
B.EAAT功能过强是导致癫痫的重要因素
C.突触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可回收谷氨酸
D.谷氨酸与突触后神经元上受体结合使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
7、平谷区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区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同时提高了桃的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不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
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循环利用
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通常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
8、某科研小组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时得到如下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组的处理方式是加等量蒸馏水
B.据图推断IAA和GA混合使用对促进玉米胚芽鞘伸长具有协同作用
C.实验中用激素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加到培养液中
D.若实验中使用的IAA浓度为m,则改用低于m浓度的IAA处理时,玉米胚芽鞘的长度和初始长度相比会变短
9、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会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蝗虫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B.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昆虫病毒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若蝗虫的种群数量超过 K 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
D.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10、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总是与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相反
B.废弃污水的净化能够减少对河流的污染
C.砍伐森林只会改变物种数量,不会改变物种的组成
D.退耕还林一定能够让荒漠化地区演替为森林
11、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依据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可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C.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D.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使群落的外貌呈季节性变化
12、某种性染色体组成为XY的植株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由完全显性的两对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将红花和白花两株纯种植株杂交产生F1,再将F1植株自由传粉,F2植株中红花∶白花=5∶7。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关于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若A、B基因同时存在时开红花,基因型AaBb的个体完全死亡
B.若A、B基因同时存在时开红花,F1产生配子中AXB的雌配子完全死亡
C.若A、B基因同时存在时开白花,F1产生配子中Ab的配子完全死亡
D.若A、B基因同时存在时开白花,F1产生配子中aB的雄配子完全死亡
13、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时维持体温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时,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抵御寒冷
B.寒冷时,因产热增加,所以经皮肤所散失的热多于高温环境
C.寒冷时,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加有关
D.寒冷时,下丘脑里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并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
14、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使乳酸杆菌在小鼠肠道内持续分泌人胰岛素抗原。检测转化的乳酸杆菌发现,人胰岛素抗原分布在细胞壁上。由此推测,该人胰岛素抗原的合成和运输所经历的细胞结构依次是( )
A.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B.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膜、细胞壁
C.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
D.核糖体、细胞膜、细胞壁
15、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骨髓和胸腺产生的免疫细胞不会移动到其他免疫器官
B.树突状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均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C.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原、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和溶菌酶等
D.B 细胞可将抗原摄取、处理并呈递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16、生态学家对某群落中的甲、乙种群进行长期调查,统计了两者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M),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tl→t2时间段,甲种群密度先升后降
B.t2时刻,甲、乙种群的增长率相同
C.t2→t3时间段,乙种群的种内竞争逐渐加剧
D.t3→t4时间段,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17、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B.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但并不完全自主
C.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D.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18、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安全保卫部”,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胸腺是 T 细胞成熟的场所,骨髓是 B 细胞成熟的场所
B.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具有抗原呈递功能
C.免疫活性物质是仅由免疫细胞产生的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D.乙酰胆碱、糖皮质激素等可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影响免疫细胞
19、等渗溶液通常指的是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生理盐水。若对健康人体静脉注射100 mL生理盐水,则会出现的变化是( )
A.血浆增多,血浆渗透压不变
B.组织液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C.血浆中的部分生理盐水会直接进入淋巴液中
D.生理盐水会进入细胞中,导致细胞内液渗透压升高
20、某校研学小组以柳树枝条为材料研究生长素类调节剂 NAA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预实验中发现水培 5d 左右插条开始生根,第 6~7d 为生根的快速增长期,第 8d 时根的数量趋于稳定。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应该以水培第 6d 或第 7d 的插条生根数作为实验结果
B.NAA溶液促进柳树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9mol·L-1
C.实验结果说明 NAA 浓度高于 10-5mol·L-1 时抑制生根
D.后续的正式实验中应缩小 NAA 溶液的浓度范围和梯度
21、下图为温特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①~⑥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 的胚芽鞘进行的不同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温特猜想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
B.若在单侧光照下进行该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完全相反
C.④和⑥结果表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
D.设置⑤和⑥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原有成分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22、如图表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电表的两电极分别接在②、④的膜外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表现为K+内流
B.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膜电位由外负内正→外正内负
C.静息时,电流表指针读数为静息电位值,刺激②时,电流表指针读数为动作电位值
D.刺激①,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该结果不能证明兴奋在③处是单向传递
23、影响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我国西部地区,影响当地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B.在北回归线附近,分布有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撒哈拉沙漠、墨西哥草原,导致植被横向水平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造成荒漠生物群落动植物种类稀少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水分
D.我国植物群落类型从南到北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导致植被纵向水平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24、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其一定存在于内环境中
B.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并都需要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C.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内环境中有激素、神经递质、酶等,在发挥生理作用后都被灭活
25、甲酸丁二醇酯(PBAT)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是目前生物降解塑料中市场应用最好的降解材料之一。研究人员从土壤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PBAT的细菌菌株,实验过程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常从______________的土壤中取样。设置甲培养基的目的是富集培养,以确保能获得目的菌。从培养基的组分分析,甲、乙培养基的不同在于乙中含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过程③采用______________法进行接种。
(3)用来筛选高效降解PBAT菌株的培养基含有KH2PO4和Na2HPO4,其作用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初步估测摇瓶M中细菌细胞数为2×107个/mL,若要在每个平板上涂布0.1mL稀释后的菌液,且保证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不超过200个,则至少应将摇瓶M中的菌液稀释______________倍。
26、癫痫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导致的慢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下图示三种抗癫痫药物氨乙烯酸、拉考沙胺和托吡酯的作用机理。
请回答问题:
(1)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___的方式释放。过度释放的谷氨酸作用于NMDA受体和AMPA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膜内电位变为___并出现过度兴奋,进而诱发癫痫。
(2)据图分析,氨乙烯酸治疗癫痫的作用机理是___。推测拉考沙胺和托吡酯治疗癫痫时,疗效更佳的是___,理由是___。
(3)欲利用癫痫大鼠模型探究某种药物抗癫痫的最低有效剂量(获得最大疗效的最低剂量),基本思路是___。临床上需要确定药物最低有效剂量的原因是___(写出一点即可)。
27、如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是_______________(细胞),B是_________(物质);①②③中属于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是_________。
(2)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感染的是免疫系统中的_________,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减弱以致最终丧失。
(3)机体感染某病毒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
28、如图简单表示了葡萄酒的酿制过程,请据图分析:
(1)葡萄酒的酿制原理是先通气进行 ,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然后再 获得葡萄酒。
(2)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液体密度会逐渐变低(可用密度计测量),原因是 。
(3)酒精发酵时, ℃左右是酵母菌最适温度;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范围是 ℃。
(4)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生成,可以用 来检验,现象是 。
(5)如果用葡萄酒来制葡萄醋,请写出反应式: 。
29、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湿地及湿地周边的植被破坏较严重,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保护湿地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这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_________。
(2)对于河流、湖泊等湿地保护,可在这些湿地周边开展植物造林,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为某人工鱼塘中几种生物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关鱼的同化能量。
①由图可知,鱼种甲与鱼种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
②经调查发现,环境条件不利时,该鱼塘中黑斑蛙的雌/雄比值会下降,使黑斑蛙的__________下降,从而导致____________。
30、如图,甲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I、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乙图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2表示的能量形式为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 .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C表示 .
(3)图乙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 实现的.
(4)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丙.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含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1、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_____________。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B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酶量,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B组产物总量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结束时,C组产物浓度低于A、B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进行的。
32、下图分别表示某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核DNA数目关系及细胞分裂时核DNA 数目变化的坐标曲线图和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行为图,Ⅰ、Ⅱ、Ⅲ、Ⅳ表示连续分裂的阶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a、b、c柱中表示核DNA数目的是____________。
(2)图二中CD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核DNA数目之比为____________。
(3)在图三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__;含2个染色体组的是____________。
(4)图三中的细胞③分别处于坐标曲线图二和图四的_______、_____段,其产生子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
(5)符合图一中阶段Ⅲ所示数量关系的细胞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