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出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称为中暑。下列有关中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中暑后,下丘脑对机体的调控能力会下降
B.中暑与人体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紊乱有关
C.中暑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可能与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
D.中暑引起肌肉酸痛和剧烈运动是人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所导致的
2、下图数学模型中,表示一个种群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增长的是( )
A.
B.
C.
D.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消化液和淋巴液等都参与构成内环境
B.淋巴液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并最终汇入组织液
C.人吃进酸性或碱性的食物后,会使血浆的pH发生明显变化
D.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4、以下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物种组成是一成不变的
B.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多少
C.群落中的生物之间能和谐共存,是因为生态位不同
D.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5、某实验小组将线粒体置于低渗溶液中使外膜破裂后进行离心,获得了外膜、膜间隙成分、内膜及其包裹的基质,再用去垢剂处理,使内膜释放线粒体基质,破裂的内膜重新闭合形成小泡,小泡表面分布着颗粒酶,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在低渗溶液中外膜先破裂的原因是内膜表面积较大
B.外膜和内膜小泡的基本支架相同,但其蛋白质的种类不同
C.内膜小泡上的颗粒酶可能会催化NADH和O2结合产生水
D.若将丙酮酸置于内膜小泡中,一段时间后会释放大量ATP
6、较高浓度乙烯能引起植物近轴侧生长快于远轴侧,导致叶子卷曲向下生长,这一现象称为偏上性生长,如图a所示。由于乙烯是气体,通常在其产生的部位发挥作用。图b表示某植物被水淹前后,其叶片中相关物质的含量,其中ACC为乙烯合成的前体物质(ACC转变为乙烯的过程需要氧气)。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水淹后,根部细胞感受到水淹刺激产生ACC
B.ACC不是气体,能在植物体内长距离运输
C.水淹后,该植物根部和叶片均会合成大量乙烯
D.该植物被水淹以后会出现偏上性生长
7、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这属于趋同进化。鲨鱼属软骨鱼,其祖先是远古海洋鱼类,鲸鱼是哺乳动物,其祖先是陆生四足走兽。在进化过程中,鲸鱼四肢特化为鳍,身体呈流线型,外在形态演变得与鲨鱼十分相似。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使鲨鱼和鲸鱼在海洋环境中具有相似的适应性
B.通过趋同进化鲨鱼和鲸鱼的基因库趋于相同
C.趋同进化可能会使鲨鱼和鲸鱼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加大
D.形态相似的不同生物可能亲缘关系较远
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赤霉素多次喷洒水稻植株将导致水稻产量降低
B.脱落酸与赤霉素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C.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
D.乙烯合成于植物的各个部位,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9、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调查古树木、昆虫的卵、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红外触发相机也可以用于调查某些动物的种群数量
10、某同学欲探究营养物质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其进行的实验及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组别 | 变量处理 | 实验条件 | 实验结果 |
实验1 | 培养液10mL,加入0.1g干酵母,环境温度25℃ |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 |
实验2 | 培养液10mL,加入0.1g干酵母,环境温度5℃ | ||
实验3 | ? |
A.a、b曲线对应组的K值不同,是因为营养物质成为环境阻力
B.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再进行抽样检测
C.实验3的处理应为培养液5mL,加入干酵母0.1g,环境温度25℃
D.实验1与实验2以温度为自变量进行相互对照,对应的实验结果应为曲线a和c
11、下列有关人体中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B.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以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
C.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全身作用于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12、洞庭湖,原名“云梦”,古称“八百里洞庭”,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临近水系中某人工鱼塘部分能量流动如下表所示,其中X表示能量流动的去向之一,Y为能量值,能量单位为J·cm-2·a-1,肉食性动物均作为第三营养级,忽略粪便中所含的能量。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生物类型 | 呼吸散失的能量 | 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 X | 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 同化人工投放的有机物的能量 |
生产者 | 44.0 | 5.0 | 95.0 | 20.0 | 0 |
植食性动物 | 9.5 | 1.5 | 11.0 | Y | 5.0 |
肉食性动物 | 6.3 | 0.5 | 6.5 | 0.7 | 11.0 |
A.X是指生物体中未被利用的能量
B.流经该人工鱼塘的总能量是180J·cm-2·a-1
C.能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17%
D.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能治理富营养化
13、下列是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B.消费者通过自身代谢,能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分解者指的是各种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和遗物中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D.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能量、食物链食物网
14、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的内外侧结构具有不对称性
B.台盼蓝能将活的动物细胞染成蓝色
C.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D.膜外侧的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15、下表表示在缺碘与不缺碘的两类人群中与甲状腺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的含量状况,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分泌腺体 | 激素名称 | 不缺碘人群激素含量 | 缺碘人群激素含量 | |
补碘前 | 补碘后 | |||
甲状腺 | a | 正常 | c | 正常 |
b | 促甲状腺激素 | 正常 | d | 正常 |
A.a、b分别表示甲状腺激素、垂体
B.c、d分别表示降低、升高
C.长期缺碘的人出现喜热畏寒说明a能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D.b受损的人也可能出现喜热畏寒的现象
16、下图是某森林火灾后的物种丰富度、优势物种高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后土壤中保留的繁殖体(如地下茎等)可以加快该地的群落演替
B.优势物种高度的逐渐增加是因为长得高的植物在竞争阳光中更具优势
C.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甲的种群密度时,用所有样方的总的个体数除以所有样方的总面积
D.随着群落不断地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17、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等。某时刻调查了某地的几种生态金字塔,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金字塔中的每一个层级均代表一个营养级,其中不包括分解者
B.海洋中某时刻可能出现如图甲所示的上宽下窄倒置的生物量金字塔
C.由于进入生物体内的铅会形成较稳定的化合物,各营养级铅含量可用图乙表示
D.对任意生态系统而言,其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均与图丙吻合
18、下图为典型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工程遵循了循环原理
B.该生态工程中的能量可以周而复始、循环流动
C.输入农田的都是无机物,输出农田的是有机物
D.该生态工程中只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没有信息传递
19、某动物细胞中位于常染色体上有四对等位基因A/a、B/b、C/c、D/d。用两个纯合个体交配得,
测交结果为aabbCcdd∶AaBbccDd∶aaBbCcdd∶AabbccDd=1:1:1:1。则体细胞中四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 )
A.
B.
C.
D.
20、微山湖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一度遭到严重污染。近几年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湖、生态补水、清淤等措施,使水质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微山湖再现草长莺飞的景象。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微山湖某水禽数量时标记物部分脱落,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要大
B.退耕还湖、生态补水、清淤等措施提高了微山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投放化学杀藻剂可以杀死浮游藻类但不能有效抑制水体富营养化
D.微山湖湿地在蓄洪防旱、旅游观光等方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1、某人吃完一大包咸味薯片后没有及时饮水。下列可能出现的反应中,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将会增加
B.垂体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C.位于大脑皮层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D.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维持水盐平衡
22、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下丘脑中存在呼吸中枢、水平衡中枢等
C.自主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D.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23、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凡频度在1% ~20%的植物种归为A级,21%~40%者为B级,41%~60%者为C级,61%~80%者为D级,81%~100%者为E级。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如柱形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与优势种密切相关
B.频度为E级内的所有植物都是该群落中的优势物种
C.调查不同时期物种的频度可帮助了解群落演替的方向
D.若C频度的植物有15种,则该植物类群的丰富度约为167种
24、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如图是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婴儿因缺失a途径,使大脑不能控制排尿
B.脊髓是排尿反射必不可少的低级神经中枢
C.b和c途径对膀胱的收缩效应表现为协同作用
D.牵张感受器因兴奋而产生的尿意属于分级调节
25、果蝇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其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基因n,在纯合时导致雌果蝇为不育雄果蝇,但在雄果蝇中没有性转变效应;果蝇的眼色有红眼和白眼,由基因B和b控制,N和n、B和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某科研人员选择一对雌雄果蝇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记录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 F1 | F2(由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而来) |
性别比例 | 3:1(♂:♀) |
|
表现型 | 雌性均为红眼,雄性既有红眼也有白眼 |
|
(1)基因B、b位于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
(2)取F1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F2的性别比例(♂:♀)为______,F2中白眼雄果蝇共有______种基因型。
(3)在亲本雄果蝇产生的子细胞中,假设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荧光剂分别标记基因N、n,若观察到某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两个不同颜色的荧光点,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4)近来研究发现,果蝇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另一性状,会出现A或a基因纯合致死现象(XAXA、XaXa、XAY、XaY均为纯合子)。为确定致死基因,用一对果蝇杂交获得F1共183只,其中雄果蝇61只。若F1雌果蝇有两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______;若F1雌果蝇只有一种表现型,则F1雌果蝇基因型为______。
26、紫茎泽兰是一种恶性入侵杂草,该植物耐贫瘠,入侵后可迅速侵占撂荒地、稀疏林草地,排挤当地植物,给许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为研究其入侵机制,对某入侵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调查项目 | 重入侵区 | 轻入侵区 | 未入侵区 | |
植物 覆盖度 | 紫茎泽兰覆盖度(%) | 67.2 | 20.3 | 0 |
当地植物覆盖度(%) | 3.1 | 45.8 | 52.5 | |
土壤 微生物 | 总真菌数(×104个) | 17.9 | 5.8 | 8.3 |
固氮菌(×105个) | 4.4 | 2.9 | 2.2 | |
硝化细菌(×104个) | 8.7 | 7.8 | 7.2 | |
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 | NO3-(mg/kg) | 92.0 | 27.9 | 15.7 |
NH4+(mg/kg) | 53.0 | 15.3 | 5.3 | |
植物可吸收磷(mg/kg) | 8.7 | 3.4 | 2.6 | |
植物可吸收钾(mg/kg) | 351.0 | 241.5 | 302.8 |
注:植物覆盖度是指某一地区植物茎叶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区面积之比。
(1)紫茎泽兰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属于_________,与当地草本植物主要是__________关系。
(2)科研人员研究了紫茎泽兰与入侵地土壤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由上表结果
① 真菌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______,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
② 用紫茎泽兰根系浸出液处理未入侵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的变化与重入侵区一致,说明_________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
③ 紫茎泽兰在入侵过程中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而________了土壤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量,而这又有利于紫茎泽兰的生长与竞争,这是一种__________调节。
(3)由表可知,紫茎泽兰科可_________当地植物的生长。
(4)紫茎泽兰的入侵作为一种干扰,使入侵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_________。
(5)如果该地区遭遇火灾,植物被全部烧光,那么在原有地点将发生_________演替。
27、下图可表示细胞融合技术的一些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A、B细胞为动物细胞,从A、B细胞到C细胞的过程中,常用________________作为诱导剂来诱导细胞融合。A、B融合为C的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2)若A、B细胞为植物细胞,那么这样的细胞已经用酶解法脱掉了________。这种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酶,由此生成的A和B细胞称为________________。
(3)若A细胞为骨髓瘤细胞,B细胞为效应B淋巴细胞,那么D细胞称为________细胞。这种细胞既能________________,又能产生________________。
28、图甲表示人类镰状细胞贫血形成的原因,图乙是一个家庭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Hba代表致病基因,HbA代表正常的等位基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
(1)图中①过程发生在____期,②过程表示____。
(2)α链的碱基组成为____,β链的碱基组成为____。
(3)镰状细胞贫血的致病基因位于___染色体上,属于___性遗传病。
(4)Ⅱ-8的基因型是____,Ⅱ-6和Ⅱ-7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___。
(5)若图中正常基因片段中CTC突变为CTT,由此控制的生物性状是否会发生改变?___(填“是”或“否”)。为什么?________。
29、某种自花受粉、闭花传粉的植物,其花的颜色为白色,茎有粗、中粗和细三种。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状态下该种植物一般都是 (填“纯合子”或“杂合子”),若让两株相对性状不同的该种植物进行杂交,应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其目的是 ;然后在进行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中,需要两次套上纸袋,其目的都是 。
(2)已知该植物茎的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核基因(A、a ,B、b)控制。只要b基因纯合时植株就表现为细茎,当只含有B一种显性基因时植株表现为中粗茎,其他表现为粗茎。若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然状态下繁殖,则理论上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3)现发现这一白花植株种群中出现一株红花植株,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且该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之比始终为2∶1,试解释其原因: 。
(4)若已知该植物花色由D、d和E、e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基因型为DdEe的植株,其体细胞中相应基因在DNA上的位置及控制花色的生物化学途径如下图。则该植株花色为 ,其体细胞内的DNA1和DNA2所在的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 。该植株自交时(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现象),后代中纯合子的表现型为 。
30、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污染水体,可利用复合式生态浮床技术将植物分布为两层,并结合照明、通气等技术,有效地对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体富营养化是由__________过多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急剧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浮床中的植物与水中的藻类具有__________关系。生态浮床中的曝气头不断地进行曝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复合式生态浮床技术能净化水质,修复富营养化的水体,这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4)有人提出,复合式生态浮床能够抑制水体藻类的快速繁殖,这种说法是否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某同学尝试在适宜的条件下制作果酒和果醋,在消毒后的锥形瓶中装入新鲜的葡萄汁后封闭通气口,进行自然发酵,发酵初期将温度控制在25~30 ℃,可见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化醋杆菌,适当升高温度到30~35 ℃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分析并回答问题:
(1)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葡萄汁装入瓶中时要留出大约1/3的空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在以后的过程中,每隔12小时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不是打开瓶盖),此后再拧紧,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果酒过程开始阶段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为______;制果酒过程后一阶段的反应式为: _______。
(4)与酵母菌相比较,醋化醋杆菌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后期接种醋化醋杆菌,适当升高温度到30~35 ℃并通气,可以说明醋化醋杆菌_________________。
(5)在制葡萄酒的过程中,一定时间内对发酵液样品进行检测,可以发现发酵液的pH一直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从“退耕还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说明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
(1)该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研究发现,该地段上层、中层、下层的动植物种类各不相同,这种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
(2)对不同退耕年份的林地树种数量及林木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
退耕时间(年) | 树种数量(种) | 平均胸径(cm) | 平均高度(cm) |
7 | 22 | 8.7 | 6.3 |
25 | 81 | 10.4 | 8.4 |
50 | 96 | 11.8 | 9.2 |
150 | 128 | 13.7 | 10.5 |
分析上表数据可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环境群落特征各异,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对同一环境中的资源需求类型或需求量相近)系数进行分析,其结果见下表:
种名 | 山桃 | 丁香 | 油松 | 刺槐 |
山桃 | 1 | 0.12 | 0.13 | 0.14 |
丁香 | 0.12 | 1 | 0.73 | 0.76 |
油松 | 0.13 | 0.73 | 1 | 0.88 |
刺槐 | 0.14 | 0.76 | 0.88 | 1 |
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阳坡植被竞争最激烈的两个种群是________。原因是阳坡光照较强,温度较高,导致植物对________的竞争较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