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桃园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园主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又提高了桃的产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设计“生态桥”工程主要遵循的基本原理是循环、整体
B.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利用
C.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对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密度无影响
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2、在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上,江门籍运动员钟秀婷所在的团队获得现代五项团体比赛的金牌。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会出现流汗等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汗时,散热量大于产热量,运动员体温下降
B.流汗导致细胞外液量减少,使醛固酮的分泌减少
C.运动过程中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增加
D.大量饮用蒸馏水后,运动员内环境可恢复稳态
3、下述诗句中,其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既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又能催化代谢
B.单侧光会刺激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并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高浓度生长素会诱导植物组织合成乙烯,进而抑制植物生长
D.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基因表达的调控无关
5、如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器官,a、b、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器官丙既可分泌激素调节人体生命活动,也是人a体神经调节的高级中枢
B.a、b、c依靠体液传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C.若激素c分泌增加,则其对激素a和激素b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
D.器官甲还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人体幼年缺乏会患呆小症
6、下列关于生物学教材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地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中,用样方法在该植物集中分布区域随机取样
B.“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将样品滴在计数板上后盖上盖玻片进行计数
C.“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对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要记录它们的特征
D.“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生态缸应放置于室内通风、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
7、玉龙雪山是滇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分布区域。随海拔从低到高分布有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山地硬叶栎类林、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灌丛、高山流石滩疏生草甸等植被类型。森林由下而上主要为云南松林、丽江云杉林、大果红杉林和冷杉林。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滇金丝猴、雪豹、藏马鸡、白腹锦鸡等。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随海拔升高出现不同的群落主要受光照和水分的影响
B.山地落叶阔叶林中的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中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复杂
D.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8、下列与血糖平衡调节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使血糖升高,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B.下丘脑可通过垂体来调节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
C.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的分解
D.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9、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涂布分离法分离细菌时,需要用接种环将菌液涂布到培养基平面上
B.在尿素固体培养基上,产脲酶细菌菌落周围会出现白色的透明环带
C.利用醋酸菌将果酒发酵成果醋,需要不断向发酵装置中通入无菌空气
D.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制成的泡菜美味可口,含有的成分对人体均有益
10、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11、为了探究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某小组选取同种且年龄与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若干只进行饲养。饲养第30天时,对其实施切除手术,手术后再饲养一段时间,然后随机均分成①②③④四组,在第40天时分别注射不同激素及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排除内源激素的干扰,该实验需要手术切除大鼠的胰腺和垂体
B.该实验中大鼠的年龄、初始体重是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该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从而降低大鼠的血糖浓度
D.该实验中第④组注射的每种激素量分别与第②、第③组注射的激素量相等
12、研究发现,神经细胞间除了以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的化学突触外,还存在着一种电突触。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结构是对称的,膜上有允许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通过的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阻断剂不能阻断兴奋通过电突触的传递
B.兴奋可通过电突触进行双向传递
C.电突触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D.兴奋通过电突触时,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快
13、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丙酮酸在组织液中转化成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降低
B.骨骼肌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可能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人体出现乳酸中毒症状表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14、图一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32P标记的实验组,图二为“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体内两种细菌可能的数量变化趋势。下列对于图示实验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图一中保温时间越长,子代噬菌体带放射性的比例越高。
B.图一中若省去搅拌操作,图示结果将发生明显变化
C.图二中②能正确表示上述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两种细菌数量变化。
D.图一和图二中的实验均不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5、某同学画出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所以三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
B.图甲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图乙中A、B、D、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CO2
D.图甲、图乙、图丙表示完整的碳循环,不需要再补充
16、如图表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①②③表示人体的器官。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的细胞实现O2和CO2交换需要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参与
B.②的小肠上皮细胞能够从肠道外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
C.③通过重吸收作用,可以使某些营养物质返回内环境
D.①②③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包括血浆和组织液
17、下丘脑中的某些神经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可参与调节内环境稳态,下图①-⑦表示相关激素,A、B表示相关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④的合成和分泌减少,导致机体对AB中水的重吸收减少,人的尿液增多
B.若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则定向运输至下丘脑和垂体抑制相关激素的分泌
C.如图大脑皮层通过C途径作用于肾上腺,说明肾上腺的活动只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D.寒冷时,可通过下丘脑垂体
甲状腺⃗②途径减少散热,维持机体体温平衡
18、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后体温升高,内环境的酸碱度明显降低
B.严重腹泻时通过补充清水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C.炎症反应使体温升高,但是内环境稳态并未被破坏
D.过敏反应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19、如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的初级消费者只有植食性鸟
B.生物数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
C.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只有鹰
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中只体现了2种成分
20、蛙类的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传入神经纤维与传出神经纤维的粗细不一样,局部麻醉药对细的神经纤维比粗的起效快。实验人员准备了脊蛙,将麻醉药处理其中一侧腿的坐骨神经,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刺激其左腿和右腿感受器,观察刺激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用药前 | 用药后5min | 用药后10min | 用药后15min | ||||
| 左腿 | 右腿 | 左腿 | 右腿 | 左腿 | 右腿 | 左腿 | 右腿 |
刺激左腿 | + | + | + | + | - | - | - | - |
刺激右腿 | + | + | + | + | + | + | + | + |
注:“+”有缩腿反应,“-”无缩腿反应
A.脊蛙用药前神经传导通路正常
B.局部麻醉药的用药位置在左腿坐骨神经
C.用药后10min,左腿的传入神经纤维已经被麻醉
D.蛙类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比传出神经纤维粗
21、尿崩症分两种:因抗利尿激素(ADH)的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CDI)和因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NDI),临床上可通过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h后补充ADH)实验进行确诊。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治疗CDI的药物通常对NDI没有疗效
B.NDI患者体内ADH的含量可能较正常人偏高
C.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
D.禁水加压实验后,CDI和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与加压前相比均升高
22、下列种群密度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常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B.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改变某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C.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3、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生产者固定 | 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 | 初级消费者摄入 | 初级消费者同化 | 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 |
能量[105J/(m2·a)] | 90 | 42 | 84 | 13.5 | 3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只有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J/(m2⋅a)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由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
24、关于小麦的演化有多种学说,但传统的观点如下图所示。甲、乙、丙都是含14条染色体的二倍体近缘物种,甲和乙杂交、丙和丁杂交所形成的杂交种都是经染色体加倍后才分别形成了图中的丁和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粒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杂交种是不可育的,说明两者之间有生殖隔离
B.二粒小麦和节节麦杂交因形成三体而表现为高度不育
C.小麦的演化过程发生了两代杂交,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D.普通小麦的体细胞中含有2A=42条染色体,属于异源二倍体
25、图1为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示意图,图2为该致病基因控制某个酶合成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DNA的复制是图1中的___________(用图中的序号回答),DNA复制的方式是________。
(2)图1中生理过程②叫________,在玉米根尖细胞中,其主要是在___________内进行的。
(3)图2所示在核糖体上发生的生理过程相当于图1中的[ ]________________过程,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叫做_________,需要的运载工具是图中的[ ]____。
(4)图2中的生理过程共同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
(5)画出酵母菌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为了提高胡萝卜素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某科研人员试图从蓝细菌(蓝藻)中提取胡萝卜素。实验流程如下:取少量污泥样品,先后在光照强度为2kLux和温度为30℃的条件下反复交替进行液体培养和固体平板培养,最后取少量的液体培养液进行浸提、离心、干燥和萃取,得到样品并进行胡萝卜素鉴定。请回答:
(1)胡萝卜素可用于治疗因缺乏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各种疾病,也是常用的食品色素。在培养蓝细菌的过程中,实验所用的培养基中可不需要添加的主要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_____,若需对蓝细菌进行活菌计数,则固体平板培养过程应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从干燥的菌体中提取胡萝卜素常采用萃取法,干燥处理时的温度不能过高,否则会导致____________。萃取剂一般选用石油醚,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萃取过程中在加热的瓶口安装冷凝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萃取液进行浓缩之前,还必须对萃取液进行过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草原野兔受到狼、狐等天敌的追捕时,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请回答:
(1)追捕信号通过野兔的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_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递;肾上腺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以提高其________,使机体警觉性提高,反应变灵敏;同时作用于其他组织,如肝脏和骨骼肌,促进___________分解,提高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该过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__________,以利于机体应付紧急的情况。
(2)野兔在被追捕过程中,机体产热增加,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出汗能快速散热,但会因失水导致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3)兔皮肤被抓伤,当病原体穿透皮肤到达体内组织后,___________(填“非特异性/特异性/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会起作用,不久自愈。
28、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丙三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并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 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只脊蛙均出现屈肌反射,这一实验验证了_________。
(2)若在甲的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中,发现左、右后肢均未出现屈肌反射。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3)剥去乙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 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若某反射从刺激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应的时间比屈腿反射的长,其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丙脊蛙为实验材料,验证屈肌反射的中枢所在部位。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如图 1 表示该地区国槐和紫藤两种豆科植物光合作用的日变化情况柱形图,图 2 表示某科研小组研究环境因素对水稻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 1 可推测,在一天中检测的 6 个时间点,一般__________时间大气 CO2浓度可能最高,在 8:00时,紫藤的根尖细胞中能产生 ATP 的场所有__________。
(2)如图 1 在 8:00~18:00 之间,国槐单位面积有机物的积累量____________(填不断增加、不断减少 或先增加后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据图 2 可知,环境因素中的光强度和温度分别属于该研究课题的________量,其中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温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_过程。
(4)如图 2 在光照强度为 z 时,30℃环境下水稻植株的有机物合成量______(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20℃环境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叶肉细胞间隙 CO2至少需要跨____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才能达 CO2固定的部位。碳反应阶段间接依赖光照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选填“CO2固定”、“C3还原”)。
30、取生长旺盛的绿叶,用直径为1cm打孔器打出小圆片若干(注意避开大叶脉),抽出小叶圆片内的气体,并在黑暗处用清水处理使小叶圆片细胞间隙充满水,然后平均分装到盛有等量的含不同浓度的CO2溶液的小烧杯中,置于光温恒定且适宜的条件下,测得各组小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需平均时间,将记录结果绘制成曲线如图1.
(1)与a浓度相比,b浓度时小叶圆片叶肉细胞的类囊体薄膜上[H]的生成速率 (填“快”、“相等”或“慢”),此时小圆片的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 。
(2)图1中,当CO2浓度大于c时,随着CO2浓度的增大,小叶圆片中有机物的积累速率 (填“加快”、“不变”或“减慢”)。
(3)另取若干相同的小叶圆片分别置于溶液CO2浓度为a的小烧杯中,选用40W的台灯作为光源,通过改变光源与小烧杯之间的距离进行实验(实验温度保持相同且适宜),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图2曲线(X1>0).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 。
②限制B点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C点表示 时光源与小烧杯之间的距离。
31、下图为电镜下线粒体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线粒体是进行_________ 的主要场所,请写出该生理活动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向内折叠形成嵴,其意义是_______;叶绿体中也有相似的结构是____________。
(3)除线粒体,叶绿体外,细胞内还有很多细胞器具有膜结构,例如___(至少写出2种)。
(4)生物膜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例如__________(细胞生理活动或现象)
32、下图是某同学画的几个植物细胞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注明图中各标号所指结构的名称:1__________;2__________。
(2)质壁分离中的“质”指的是__________,“壁”指的是___________。
(3)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清水中,如果不能复原,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