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吹绵蚧种群补充率反映了物种繁殖能力与资源紧张程度等因素
B.澳洲瓢虫种群数量与吹绵蚧种群数量将呈现同步周期性变化
C.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 m-n 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 n 点
D.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 n-p 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 n 点
2、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中激素的水平
B.临床上常常通过测定血液中激素含量来检测疾病
C.所有激素的受体都分布在靶细胞膜表面
D.激素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3、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减少
4、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正常情况下糖原不出现在内环境中
②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③血浆成分稳定时机体保持稳态
④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⑤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会出现组织水肿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5、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CO2的场所有线粒体和细胞溶胶,产生较多的乳酸
B.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ATP的过程中必有[H]的产生
C.梨果肉细胞厌氧呼吸时有机物中的大部分能量转化成热能丧失
D.探究酵母菌的厌氧呼吸方式时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来检测产生CO2的快慢
6、为探究血糖调节机理,科学工作者把正常鼠的胰岛的某一部位作相关处理,构建了甲、丙两种类型的模型鼠,乙为正常鼠。现对这三类模型鼠作进食不运动和进食运动处理,同时测量出了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图)。结合图形和相关知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模型鼠甲可能是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失调,模型鼠丙可能是胰岛A细胞分泌功能失调
B.若甲鼠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则甲鼠可能是胰岛素受体不足或者受损
C.进食但不运动,甲鼠血糖浓度下降的原因是血糖转化成了糖原和非糖物质
D.进食且运动后,丙鼠的血糖浓度持续下降,可能导致休克
7、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分化成熟的
B.细胞免疫对衰老的细胞和癌变细胞都能发挥免疫作用
C.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能在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下凋亡
D.B淋巴细胞只需被抗原信号激活就能大量分裂分化
8、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也可以来自非生物环境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C.昆虫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交配,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9、如图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中某时刻的膜电位,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示动作电位传递方向是从右向左
B.bc段Na+内流,不需要ATP供能
C.a段恢复至静息电位需要ATP供能
D.若神经纤维外侧Na+浓度升高,则d点将上移
10、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鲁·魏斯曼,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使针对新冠感染的mRNA疫苗的开发成为可能。通过掺入修饰的核苷(特别是修饰的尿苷),有助于抑制合成mRNA的免疫应答,从而降低疫苗的毒性并能改善基因的翻译水平,合成更多的蛋白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mRNA中的碱基修饰属于表观遗传,可影响后代表型
B.某人首次注射mRNA疫苗后,出现局部皮肤形成红斑,水肿等症状,说明mRNA疫苗是过敏原
C.mRNA疫苗注射进入血浆后被免疫系统识别,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形成抗体和记忆细胞
D.mRNA疫苗在安全性方面的较大优势是基本上没有与人体核基因组整合的风险
11、如图为兴奋传递过程中电流表的指针偏转示意图,其中A处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已知甲、丁中ac=bc,若刺激c处,则甲、乙、丙、丁中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分别为( )
A.0、2、2、0
B.2、2、2、1
C.0、2、1、0
D.2、2、1、0
12、器官移植是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手段,但会存在免疫排斥问题。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 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敏反应与 Mcl-1 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
B.调节性T细胞功能性衰竭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过高
C.筛选出调节性T细胞并在体外扩增后回输到患者体内,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免疫排斥
D.与注射免疫抑制剂相比,通过调节性T细胞数量来调节免疫功能,效果可能更理想
13、人体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因口渴而大量饮水。关于此间发生的内环境变化及调节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
B.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渗透压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增加
C.出汗时体温增高、冷觉感受器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D.出汗后体温下降、热觉感受器兴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14、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对排尿反射控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控制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形成尿意的部位则是大脑皮层
B.脊髓产生的兴奋经副交感神经到达膀胱,会使膀胱缩小
C.没有大脑皮层的调控,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且排尿完全
D.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存在分级调节
15、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夜晚才开放并进行光合作用
B.草原上的耐寒多年生草本植物往往叶片肥大,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C.森林中的林下植物多为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大,颜色深,能利用较弱的光照
D.荒漠生态系统环境恶劣,生物群落物种少,各物种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
16、如图所示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曲线表明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1
C.该种群的K 值随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多而逐渐增大
D.该种群可能处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条件下
17、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生态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增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的特点是少消耗、低效益、可持续
B.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
C.“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基本原理是循环原理
D.在湿地的周围建立缓冲带可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18、仅产于长江中下游的“水中大熊猫”白鳍豚已多年不见踪迹,为保护长江生态,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措施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
B.该措施可增大长江水域生态系统中白鳍豚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可建立白鳍豚繁育中心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易地保护
D.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禁止任何开发和利用
19、一个物种在没有竞争者和捕食者时所拥有的生态位称为基础生态位,在竞争者或捕食者存在时所拥有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大草履虫和绿草履虫属于两个物种,如图分别为两者单独培养(图 a、图 b)以及混合培养时(图 c)种群密度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者为种间竞争关系,单独培养时均在第 8 天左右达到最大增长速率
B.大草履虫在混合培养时的实际生态位窄于其单独培养时的基础生态位
C.图 c 的变化趋势是混合培养时两种生物自身繁殖等特点上的差异所致
D.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等可以反映物种的生态位
20、部分丙型肝炎患者有轻度组织水肿、丙氨酸转氨酶(简称ALT)偏高等症状,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中每种成分及其含量的相对稳定需要多个器官、系统的共同维持
B.细胞外液甲的渗透压相对降低导致丙型肝炎患者出现轻度组织水肿
C.给丙型肝炎患者静脉注射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要穿过3层生物膜
D.细胞外液丙中有大量能够协助机体抵御丙型肝炎病毒的细胞
21、人体中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胰岛B细胞,导致体内胰岛素含量过低,从而患糖尿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可由骨髓中的T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B.患者体内,胰高血糖素的含量较正常值偏低
C.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同属于自身免疫防御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
D.患病早期,使用抑制T细胞增殖的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病
22、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花香引蝶
B.雄招潮蟹挥舞大鳌吸引雌招潮蟹
C.草原返青,羊群采食青草
D.警犬嗅寻毒品
23、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的因素,据此推断下列哪项不是密度制约因素( )
A.天敌
B.气候
C.食物
D.病原体
24、图1为细胞毒性T细胞被激活后,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图2为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逃避T细胞的攻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呈递细胞将肿瘤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
B.健康人的细胞毒性T细胞移植给任意肿瘤患者均能提高其免疫力
C.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后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D.注射抗PD-L1的抗体,有助于解除肿瘤细胞对T细胞活化的抑制
25、图1表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膜蛋白的功能;图3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4为细菌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可执行多种功能,在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过程中,有的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从膜的成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2)膜蛋白A要消耗主要由图1中的 (结构)产生的ATP,如果要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该结构,可使用 染液染色观察。
(3)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还具有 功能。
(4)图1中的膜蛋白C属于图2中的 。
(5)假设图3是某同学画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模式图,指出图中明显的错误: (填图中标号)。
(6)图4所示细胞与图1、图3所示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 。
26、过多的光能会诱导活性氧的产生,对植物造成伤害。当光能过剩、跨膜质子梯度增高时,紫黄质(叶黄素的一种)在酶的催化下转化为玉米黄质,玉米黄质将吸收的过剩光能直接转化为热能,从而减轻光能对光合器官的伤害,同时导致最大光合效率下降,在弱光时,玉米黄质在酶催化下转变成紫黄质。
(1)紫黄质存在于叶绿体的 _____ 上,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叶绿素 _____ ,夏季晴朗的中午,植物光合午休时玉米黄质/紫黄质的值会 _____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科研人员利用毛竹进行不同强度光照胁迫的实验,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欲研究叶黄素循环对强光胁迫后毛竹恢复机制的影响应选择 _____ μmol·m-2·s-1的强光为胁迫条件,选择此强光的理由是 _____ 。
(3)研究发现D1蛋白的合成在植物叶片光胁迫防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验证该结论,某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将长势相似的毛竹平均分成两组,测定毛竹正常光照下的最大光合效率,一组施加一定量的链霉素(D1蛋白合成抑制剂)溶液,另一组施加等量清水,两组在一定强光下处理一段时间后进行弱光恢复(12h),恢复后测定两组最大光合效率并比较,请预测实验结果: _____ 。
27、下面是不同鼠种的毛色及尾长性状遗传的研究,在实验中发现有些基因有纯合致死现象(在胚胎时期就使个体死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黄色(Y)和灰色(y),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d)。任意取雌雄两只黄色短尾鼠交配,经多次实验,F1的表现型均为:黄色 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 2:1。则该种群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 F1的灰色短尾鼠中纯合子占_________;让上述F1代中的灰色短尾雌雄鼠自由交配, 则F2中灰色长尾鼠占_____________。
(2)乙种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三种:黄色、灰色、青色。其生化反应原理如下图所示。已知基因A控制酶1的合成,基因B控制酶2的合成,基因b控制酶3 的合成(基因B能抑制基因b的表达),分析可知:
黄色鼠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种;现有雄性黄色鼠①、②和雌性青色鼠③、④,研究人员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①×③→F1:黄色鼠:灰色鼠:青色鼠=2: 1:1;
实验二:②×④→F1:黄色鼠:灰色鼠:青色鼠=0: 1:3;
则①、④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若②、③杂交,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其产生子代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下图甲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表示图甲的某部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_______;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导致膜电位发生这种变化的离子主要转移是______;其跨膜方式是______。
(3)若刺激b点,图中_______点可发生兴奋;
(4)由此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______。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_____,其原因是_____。
(5)图乙中1、2、3合称为____,当兴奋传递时,这上面实现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
(6)突触小泡中的膜结构直接来自于细胞中的什么细胞器?________
(7)某些药物能特异性地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当这类药物作用时,图乙中[ ]_______内的神经递质因不被分解而浓度持续升高,并与[ ]________持续结合,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方框内填图中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29、甲型H1N1流感病毒表面有一层脂质包膜,膜上有糖蛋白突起,是引起冬季流感的主要病原体,患者常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侵染人体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使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从而引起人体___________(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
(2)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经_________摄取处理后,病毒表面的糖蛋白突起被传递给_______细胞,刺激该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在免疫学上称作_________。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细胞免疫发生作用,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该过程:流感病毒→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___________或记忆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
(3)研究表明: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其一方面通过神经支配,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散热;另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进产热,从而引起发热症状。此时,体温调节中枢细胞的膜电位情况为__________。
(4)全身酸痛是由于流感病毒影响了机体呼吸机能,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增多造成的,该物质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浆中_____________等离子发生作用,以维持血浆PH值的相对稳定。
30、下图为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
(1)人体的内环境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请用箭头和图中的标号表示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物质交换的关系 _____。
(2)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是____。(填标号)
(3)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那么在饥饿状态下,B 端与 A 端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是_________。
(4)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____等系统(写出两个)
(5)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
(6)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_____的含量有关。
31、以下为某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相关示意图,其中③④代表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请回答。
(1)图②细胞所属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若①②两图为连续的细胞分裂的图像,则图②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
(3)图③④为某次细跑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柱形图,则两个柱形图形成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填“③先于④”或“④先于③”),该变化发生在图⑤的_________阶段,染色体的具体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
(4)对应图⑤的分裂时期,在下图中画出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变化曲线,并在面出的曲线上标出C点和H点_____________。
(5)科学家研究细胞分裂时发现,细胞内有一种对细胞分裂有调控作用的粘连蛋白,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会产生水解酵将粘连蛋白分解,而染色体上的其他蛋白质不受影响,粘连蛋白被水解发生的时期是_________。
32、某实验小组选取若干置于黑暗中的玉米胚芽鞘,将其中一部分胚芽鞘用黑色碳素笔从尖端画一条直线至最下端(图1),培养2~3天后观察a和b段直线颜色的深浅(注:胚芽鞘长度变化引起颜色深浅变化);一部分胚芽鞘去除尖端2mm,在其上端放置一块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其下端放置空白琼脂块(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组实验均需使用多个胚芽鞘,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与b段比较,a段碳素笔线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填“较浅”“没变化”或“较深”),这说明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a”或“b”)段。
(2)一段时间后,图2中下端的琼脂块也含有生长素。为提高实验结果的严谨性,某同学另取与图2相同的胚芽鞘,仅将胚芽鞘倒置,其他处理与图2相同,结果发现下端的琼脂块没有生长素,这说明该处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图1的胚芽鞘置于单侧光下,则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图2上端琼脂块置于该胚芽鞘的左侧,置于单侧光下一段时间后,则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