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思潮主流的是
A.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B.文学革命思想
C.宣传维新变法
D.马克思主义传播
2、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这一转变( )
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坐大
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
3、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称:由于全球变暖,过去每50年才发生一次的极端高温,现在预计每6年内就会出现一次,同时暴雨和干旱将变得更加频繁。这可用来说明,当今( )
A.联合国未能发挥全球治理作用
B.世界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C.全球和区域间的合作日趋紧密
D.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4、下表反映了唐代前期“道”的创立和演变历程。据此可知,唐前期“道”的设置( )
贞观元年 | 自隋季丧乱,群盗初附,权置州郡……。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 |
贞观十三年 | 户部按道整理各州地理、人文情况,以及户口、赋税、田亩等信息。 |
开元二十一年 | 划天下为十五道,每道常设采访处置使,负责“检察非法”。 |
A.提升了地方治理效能
B.开创了地方行政新体制
C.适应了区域发展差异
D.埋下了内轻外重的隐患
5、下列“近代商业贸易变化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大西洋沿岸 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英国
B.太平洋沿岸 商品种类数量增加 美国
C.地中海沿岸 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英国
D.大西洋沿岸 垄断组织迅速扩张 法国
6、观察下面1952年和1957年中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数据的变化,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中国的成立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中国建立起完善的工农业体系
C.中国工农业产量已居世界前列
D.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7、有学者指出:1875年宪法是法国各集团之间妥协的产物,这使得该宪法天然具有残缺、矛盾和可变通的特点。而这种貌似不稳定的灵活变通性却成了该宪法的护身符。该学者旨在强调法国1875年宪法( )
A.深受法国政治传统的影响
B.保障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的确立
C.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D.兼顾多方利益且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8、从甲骨文卜辞来看,商代的“王臣”大致为商王所有,商都以外之地和商王以外之贵族的臣不能称之为“王臣”。而西周时期“王臣”的内涵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延伸,逐渐形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的局面。这一转变可以用来说明西周(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直接化
B.血缘关系与政治结合更紧密
C.王室对地方的统治力度有所加强
D.职官具有明显的世卿制特色
9、纪录片《中国》讲述中国古代某一官员改革“所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饬纲纪,加强君对臣的统属……向皇帝进献考成法,要求各级官员把工作任务登记在账簿上,逐月逐级考核后,汇总于内阁……”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位官员所推行的改革措施的有( )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③改汉姓,说汉话 ④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在不知名的小村庄,靠几部电台指挥全国数百万大军;蒋介石在最后的大决战中,忽而乘飞机到沈阳,忽而在葫芦岛登上军舰,到处召开军事会议,但卫立煌、傅作义等将领还是各行其是。这反映了( )
A.地利条件在战争中无关紧要
B.军队纪律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C.将领素质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D.军事指挥体系影响战争进程
11、贵州清镇平坝13号汉墓出土的漆耳杯上有题字:“元始三年(公元3年),广汉郡(位于今四川)工官造乘舆霖羽画木黄耳格⋯⋯素工昌、休工立、上工阶、铜耳黄、涂工常、画工方、羽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护工卒史恽、守长音……”这些文字介绍了漆耳杯制造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制造和监督的人员名单。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重视监管市场交易
B.私营手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C.官营手工业的分工细密
D.国家对生产的垄断性增强
12、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西方那块士》中讲到:“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以下与作者观点最接近的是( )
A.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
B.农耕文明社会分工发达
C.农耕文明生产效率较高
D.农耕文明社会组织完备
13、19世纪初期,英格兰需要按时上班的人付费雇用“敲门人”来叫醒自己。“敲门人”会按约定好的时间,拿着摇铃在门前一直摇到吵醒客户并回应了自己之后,才肯离开。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钟表的发明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B.技术变革导致人们时间观念加强
C.资本家严格厂规使阶级矛盾加剧
D.工业革命危害了产业工人的健康
14、在黄宗羲看来,明代科举制下,人才上升途径完全统一于八股时文的评比,虽然看上去特别公平和严格,但实际上造成大量不学无术之徒通过强行记诵八股“优秀范文”走上他们并没有能力承担的岗位。据此可知,明代科举制( )
A.考试程序规范
B.形式僵化,脱离实际
C.丧失选官价值
D.注重理论,流于空谈
15、关于继承,《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父亲以盖章文书形式将土地、房屋赠给所喜爱的继承人,父亲死后,遗产分割时,其所喜爱的继承人先获得所赠部分,然后所有继承人参与均分剩余遗产。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尊重财产所有者的意愿
B.化解了社会矛盾
C.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D.明晰了家庭权利
16、19世纪中后期,铁路被引入中国。当时铁路建筑技术标准不一,有法式、英式、俄式等各种轨距,铺设铁路的钢轨类型达130多种,机车车辆更是五花八门,连西方国家淘汰的老式陈旧的机车车辆也仍然在中国铁路上运营,全国铁路机车型号有100多种,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近代铁路修筑技术落后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政府试图平衡多方势力
D.地域差异及军阀割据的结果
17、小李在玖伍文化城的古籍类书架上看到一本《圣谕广训》。该著作导读介绍:《圣谕广训》是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清时期的国教。训谕世人守法和应有的德行、道理。源于清圣祖仁皇帝的《圣谕十六条》,世宗宪皇帝继位后加以推衍解释。清政府在各地推行宣讲,并定为考试内容。小李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本书全面提高了乡民道德水平
B.表明儒学伦理开始与法律合流
C.体现了法律与教化结合的特点
D.理学开始在基层得到普及
18、1931年派遣留学生“实施纲要”规定:“公费留学生须大学或专门学校毕业,素无违反三民主义之言论行动,并经考试合格,始得派遣。”南京国民政府对留学生选派规定旨在( )
A.简化选拔程序
B.重视行政能力
C.强化思想控制
D.维护一党专政
19、宋代的《耕织图诗》用图像和诗歌的形式把农桑内容表露无疑,元代的三大农书则直接以“农桑”为书名,清代尚有《农桑经》等书以“农桑”为名。由此可推知,中国古代( )
A.农桑结合是农业结构的特点
B.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农书撰写成为了民间的潮流
D.农桑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20、如表是关于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相关信息,该表反映出此类贸易的特点是( )
货物名称 | 苏木 | 胡椒 | 乌木 | 檀香 | 资料来源 |
计量单位 | 斤 | 斤 | 斤 | 斤 | 俱见《外夷朝贡考》上卷《番货价值》条(59页) |
规定价格 | 500文 | 3贯 | 500文 | 500文 | |
与琉球贸易价格 | 10贯 | 30贯 |
|
| |
与暹罗贸易价格 | 5贯 | 25贯 | 40贯 | 10贯 | |
与满刺加(马六甲)贸易价格 |
| 20贯 | 40贯 | 10贯 |
注:1000文钱=1贯(吊)钱
A.交易规模大
B.贸易范围广
C.以木材和香料为主
D.政治色彩浓
21、《北史·西域传》载:“(高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1972年吐鲁番出土开元四年(716年)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残片,说明了( )
A.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
B.民族交融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族际流动与文化整合加强
D.西城少数民族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22、如图为乾隆时期郎世宁等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万树园赐宴图》局部,观察该画作可以用来研究( )
A.内忧外患的形势
B.清军入关的史实
C.民族事务的管理
D.摊丁入亩的成果
23、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影响,1897 年大清邮政官局成立; 1881- 1882 年,李鸿章按股份制公司组建了中国电报局; 1900 年,上海南京电报局开办市内电话,这是中国自办市内电话的开始。这些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晚清信息传递方式的近代化转型
B.晚清走出了以往天朝上国的迷梦
C.西方近代通信方式对主权的侵犯
D.近代通信方式拉近了与世界距离
24、关键词搜索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王明同学搜索的关键词是“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克伦威尔”。由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应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日本明治维新
25、特点
(1)反对③________,深入发掘人类的④_________。
(2)通过瑰丽的⑤_________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3)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创作风格。
26、原因
(1)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⑦__________的到来。
(2)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是⑧________问题。
27、中国古代先后存在多种选官制度,写出四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从晚清到民国)
问题:
(1)请根据提示:完成上图表中标注。
A B C D E 。
(2)请为本图表确定个适合的主题。
29、伽利略
(1)成就:①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②开创了以____________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2)地位及影响:其杰出成就为________________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30、苏格拉底提出________的思想,指出了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他又提出了________思想来批驳智者学派忽视道德。
3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____》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32、____________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_______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3、西方文学
(1)现实主义
a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
b法国:罗曼·罗兰的⑪___________________。
(2)现代主义
a原因: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社会问题影响了文学。
b特点:强调⑫__________,手法怪诞,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c代表:美国海明威的⑬___________和爱尔兰剧作家⑭________的《等待戈多》。
34、古代中国教育____与____是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此外,在富者或大资本家在很大程度上享有安全,而贫者或小资本家不但不能享有安全,而且随时都可能被下级官吏借口执行法律而强加掠夺的国家,国内所经营的各种行业,都不能按照各种行业的性质和范围所能容纳的程度,投下足够多的资本。在各种行业中,压迫贫者必然使富者的垄断成为制度。富者垄断行业,就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摘编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中指出:直到180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中国在世界上具有异乎寻常的、巨大的和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这是世界其他地区都望尘莫及的,以致中国能够把世界生产的白银(当时的世界货币)的一半吸引了去。
评材料中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6、公元前5—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政治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试扼要指出双方在改革的背景、核心内容和结果上的不同之处?
(2)分别说出中国和希腊雅典所进行改革的性质。
(3)希腊改革家们因政绩显赫而流芳百世,但中国改革家商鞅等人却惨遭不幸,导致中国改革家不幸命运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对改革家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
37、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宋朝承袭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道作为监察区。
38、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农业式作,他曾多次指出:“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结合所学知,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历代王朝大都推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2)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针对农业及农民问题提出过什么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对农业及农民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 义改造,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在农业科技领域,哪一项科技成就极大提升了水稻产量,对缓解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了历史性贡献?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为何能极大地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综合上述问题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建设的认识。
39、政治民主化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康有为、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人等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1)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政治上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是什么?
(3)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