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世纪前后,英国动员来自不同阶层、背景和地域的士兵奔赴海外战场,与跟自己长相差不多但语言迥异的法国人作战。在双方内部,不同的方言汇聚成共同的语言,对历史和命运的认同让内部越发团结,而跟敌人更加对立。这主要表明双方( )
A.族群内部差异明显
B.语言隔阂导致冲突
C.民族身份意识觉醒
D.命运一体走向和解
2、8世纪中期至9世纪,在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和马蒙执政时,扩建巴格达城,广建清真寺、驿馆、市场及市政交通设施等。此时,巴格达市场的交易物品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中国的瓷器、丝绸
B.欧洲的玉米、甘薯
C.德川幕府的武士刀
D.高丽王朝的诗歌集
3、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1928年和1931年先后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等,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推广技术,培育良种。抗日战争时期,党调整土地政策,增开荒地,提高农业技术,开展农业大规模生产运动,提高粮食自给能力。其主要目的是( )
A.使根据地实现农业现代化
B.保障根据地的粮食安全
C.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D.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事务官与政务官两官分途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政务官有任期,而事务官则长任。这种政治行政二分的制度设计( )
A.使得权力制衡机制失去效用
B.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和持续
C.导致了行政权力的急剧扩展
D.铲除了政治腐败滋生的温床
5、下图为1954年少数民族学生参加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场景。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A.人民能够当家作主
B.各族人民空前团结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社会普法力度加大
6、二战后,西方各国意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来解决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 )
A.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B.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C.社区参与地方政府决策
D.基层管理体制达到成熟
7、清朝晚期签署了《关于1864年8月22日日内瓦公约的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关于战时医院船免税的公约》《关于战时海军轰击公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在1902—1903年的中美商约谈判中,清政府将国际法作为重构中外秩序的价值标准,运用到商约谈判中,要求依据货物种类制定相应的税则等。材料体现出清政府( )
A.在国际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B.已经建立现代外交体系
C.注重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D.深谙国际法的运转规则
8、魏晋南北朝时期,“客”“部曲”为法律许可的豪强私属,但有些破产逃亡的农民却私自投靠豪强充当佃客。国家对这种“私附”的合法性并不承认,经常利用法令强使他们复归为由国家掌控的“编户”。国家的这一举措( )
A.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B.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
C.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
D.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9、唐代大和四年(830年)以后,朝廷实行户帖的制度。户帖由是县一级政府下发给具体的税收征管人员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户帖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反映了(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加深
B.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C.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了两税法
D.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10、据研究,开平煤矿面值100两的股票在1881年底投产时已涨至150两左右,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在1882年突破了200两大关,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的15%左右。这表明当时( )
A.经营形式创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
C.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已完全消除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
11、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在高举理性大旗从事资本主义宪政制度设计的同时,又虔诚地信仰天主教,主张有神论、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具有重要政治意义,这表明孟德斯鸠意在( )
A.抨击天主教会的贪婪腐败
B.批判封建专制的腐朽制度
C.描绘资产阶级的政治蓝图
D.强调理性与信仰协同合作
12、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疆域图,下列属于这一朝代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围魏救赵
C.焚书坑儒
D.党锢之祸
13、1839年,英国棉纺织厂女工14.6万人,占棉纺工人总数的56.45%,毛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69.5%,丝织厂占70.5%,麻纺厂占70.5%。到1851年,英国就业女工人数大增,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帮佣、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技术发展进步,妇女思想解放
D.社会分工细化,妇女角色转变
14、在中世纪欧洲,香料被看做是上层社会的标志,其价格昂贵,被称为“黑色黄金”,一些贵族家庭会以香料来彰显自己财力。16世纪以来,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寻常百姓的大众化商品。这一变化缘于( )
A.近代商业贸易方式的变化
B.欧洲民众消费观念的改变
C.欧洲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
D.欧洲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15、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首先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应该由国家和政府来管理组织学校,这些思想( )
A.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
B.旨在提高民众文化水平
C.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
D.增强了人民的民族意识
16、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7、1862年英国国会通过激进的教育修正法案,采用了类似工厂制度的考核方式,以出勤率、考试过关率等数字作为教育成效的衡量指标,中央政府按成绩拨款给相应学校,对初等教育的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这反映出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度的负面作用
B.国家干预经济职能的强化
C.传统的教育方式走向没落
D.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冲击
18、政治上,中世纪欧洲王权支持教会的传教活动,影响教会内部事务;教会为国家提供统治人员,调解冲突的政治力量,为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法律上,国家法律保护教会利益,教会促进法律的基督教化,教会人士参与法律的制定,教会法的约束力遍及整个社会。中世纪王权与教权的这种关系( )
A.反映出教皇开始介入世俗权力
B.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历史基础
C.利于维护西欧的封建统治秩序
D.体现了王在法下法律至上的原则
19、秦代设郡,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置县,县视其大小置“令”或“长”。秦朝的郡守、县令( )
A.分工明确且互相牵制
B.由皇帝直接任免
C.经地方推荐产生
D.在郡县可以世袭
20、1870年以后,大量价格低廉的外国小麦进入英国。图为当时英国讽刺漫画,图中文字为“农业——真正的‘不受保护的女性’”。该漫画旨在强调英国( )
A.近代农业技术落后
B.农业和工业革命相互排斥
C.农业生产受到威胁
D.国民经济比例已严重失调
21、甲午战争后,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提出“西艺非要,两政为要”“变法”“变科举”“储才”“奖励工商”“护商”“劝工”等主张,洋务运动在军事、工商业、教育、政治等方面都向纵深方向发展。这可以证明
A.洋务新政保障了国家安全
B.洋务派率先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C.中体西用出现了根本变化
D.洋务运动客观上助推了维新变法
22、据统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关税收额日益增长,从1855年的186万两增至1864年的787万两,占清政府年财政总收入的12%。到1894年,海关税入增至22528605两,30年间增长近3倍。这表明( )
A.海关税收已成为清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
C.外国资本刺激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D.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23、自由主文理论首先由英国思想家、政论家约翰。弥尔顿于17世纪在关于思想自由的论战中提出后被引入报刊活动,形成“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前期的新闻学中占主导地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形成,是( )
A.对重商主义思想的反思
B.产业革命进程加快的结果
C.对垄断资本行为的批判
D.文艺复兴初期主张的提炼
24、汉武帝以近臣和侍从为主建构尚书组织,赋予他们更多的参政权,从原来的收发文书上升为“并掌诏 奏”;成帝时尚书组织形成独立的官署,称为尚书台,并于西汉末年取代丞相府,成为新的皇帝最高办公机构和诏敕发出地。汉代尚书权力的演变说明( )
A.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
B.中枢决策权力弱化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行政流程趋于规范
25、欧洲出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26、________和其它电力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7、(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条约 | 南京条约 | 天津条约 | 马关条约 |
时间 | 1842年 | 1858年 | 1895年 |
签订国 | 英国 | A | 日本 |
开放口岸 |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 增开牛庄(后改为营口)、南京等10处通商口岸。 |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
割地 | B | 无 |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潮列岛。 |
赔款 | 2100C洋银 | 英国400万两白银,法国200万两白银。 | 2亿两白银。 |
外交 | 片面最惠国待遇 | 外国公使驻D,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 日本享受最惠国待遇。 |
其它 | 协定关税 | 保护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E;外国兵规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 承认日本对F的控制。 |
问题:
请根据所学完成上述表格缺省的内容
A B C D E F 。
28、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________。1905年,在孙中山的积极倡议下又建立了________。后来他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简称________。这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革命纲领。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落到了________手中,孙中山继续探求新的革命道路。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9、意义
(1)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3)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30、原因:改革的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彩。
31、秦朝统一和灭亡的时间分别是_____、______。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序号 | 体现 | 陈述 |
(1) | 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 提前完成“一五”计划,建立一批基础工业项目,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
(2)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 (2) |
(3) | 初步构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 (3) |
(4) | 颁布宪法 | (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
参考表中的(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完成(2)和(3)的表述。
33、浪漫主义美术
时间:________________,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①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注重感情表现,轻__________;追求自然、野性的和多姿多彩的境界,表现陌生的、新奇的世界和异国情调;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②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敢于突破古典艺术形式,注重画面整体的完整统一,却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重色彩轻素描,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画面丰富多彩。
34、1956 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_______的变为先进的_______。
35、康熙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试结合史实概述康熙时期面临哪几个方面的民族问题?康熙为此又采取了哪些举措?
36、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与欧洲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37、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最活跃的精神资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儒家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家国观念和家国情怀。回答下列问题:
(1)老子说:“為无為,则无不治。”结合所学知识,老子的家国观念和治国理念有哪些?
(2)屈原是中国历史一上第一位爱国诗人,《离骚》中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请指出这首诗的语言特征和创作风格。
(3)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据此,顾炎武具有怎样的家国思想?
(4)19世纪末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为了振兴中华,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了哪些具体的革命纲领?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家国情怀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38、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
材料三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明确提出在中国西部古丝绸之路沿线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国际新丝绸之路经济合作区。有学者指出:习主席提出的发展战略,必将重振古代丝绸之路的巨大影响力,把古丝绸之路促进下的中西文明交流、互动提升到新的历史阶段。
——摘自《现代丝绸之路》
(1)根据图文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2)举例说明古丝绸之路促进下中西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
39、简答题。近代中国衰败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不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民族复兴在思想和实践上实践上进行了哪些探索?简述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资产阶级阶级革命派代表孙中山为振兴中华,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哪些探索?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4)综上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复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