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土高原北部的石峁古城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峁居民利用谷物发芽和酒曲等方法,酿造出以黍、小麦、水稻、百合、芡实、野豌豆等为原料的多种酒类,其酿造方法和原料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河中游地区基本一致。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原始农业的多地起源
B.生产领域的专业分工
C.区域文化的传播交流
D.酿酒技术的发展成熟
2、有学者指出:“经过二战时期战时经济对计划的刚性需求和细化安排,计划经济变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一种不可更改、天条铁律般的固定模式。不仅备战经济、战时经济如此,就是战后和平年代的经济,亦复如此。”这一观点可用来说明苏联( )
A.计划体制阻碍战时工业发展
B.走市场经济道路具有一定必要性
C.战后经济深受传统体制掣肘
D.经济领域完全背离马列主义原则
3、“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它国家的干涉。”材料所阐述的我国外交的基本思想是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
4、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还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
C.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
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
5、基督教会在自己开办的学校中,除了教授语法、修辞、逻辑“三艺”之外,还教授包括几何学、数学、天文学和音乐。算术用来诠释《圣经》中的数字,几何学用来解释上帝创造的世界,天文教育人们估算复活节等等。据此可推知,基督教( )
A.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B.促进了近代教育文化的产生
C.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D.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和竞争
6、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分封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7、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格兰出现了“乡绅修(地方)志”的热潮。作者在介绍本地景观时,总是与撒克逊(史学界把在不列颠岛定居的日耳曼人称为撒克逊人)传统联系起来,讲述撒克逊时期的历史。这一现象表明( )
A.东方修史传统影响英国地方志
B.英格兰旧贵族逐步转向新贵族
C.地方独立主义思潮的不断兴起
D.日耳曼入侵影响英格兰民族意识
8、宗教改革前,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这一运动的直接影响是( )
A.出现婚姻自主的新风尚
B.权力向世俗政府转移
C.举办婚礼不必进入教堂
D.推翻了天主教会统治
9、下表汇总了21世纪以来北欧国家关于福利制度方面的若干政策。从该表内容所包含的信息中,可推知北欧国家( )
项目 | 内容 |
财政 | 对家庭、个人和企业实行减税 |
劳动力市场 | 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就业,包括按职位空缺匹配岗位、进行职业培训 |
养老 | 实行灵活、弹性的退休政策,延长工作年限 |
医疗 | 加强医疗机构绩效管理、鼓励私人医疗机构、拓宽市场竞争渠道 |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下降
B.政府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C.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
D.政府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10、英国于1834年修改了济贫法;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33年至1856年期间,为增加国民的福利,设立了20个中央委员会、董事会及视察团;1870年通过的教育法普及了小学教育。上述事实说明( )
A.经济发展强化了英国政府的社会责任
B.当时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C.英国是最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
D.美国民主制度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
11、下表为 1600—1609年与1640—1649年意大利城市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单位:匹)对比。产生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时间(年) | 威尼斯 | 米兰 |
1600—1609 | 22430 | 15000 |
1640—1649 | 11450 | 3000 |
A.意大利纺织技术的落后
B.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价格革命对产业的冲击
D.新型股份制公司的建立
12、1879年,徐建寅在德国考察火药厂后总结道: “各厂之器具,皆不及中国津、宁、济、沪备局之精备,而所成之药反良者,何也?则因试验胀力、速率、重率各法,尽心竭力,有弊即改,随时消息于无形,无他秘法也。”由此可知,徐建寅主张洋务企业( )
A.改革管理体制
B.引进德国装备
C.重视技术革新
D.主动面向市场
13、下表中古代生产工具与其名称、功能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 物品 | 名称 | 功能 |
① | 陶纺轮 | 用于打击、磨光石器 | |
② | 提花机 | 织出带有复杂花纹的织物 | |
③ | 匣钵 | 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损害陶瓷胚件 | |
④ | 铁犁 | 用于耕作、破土、拓荒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按照(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所谓一言九鼎即由此而来。而诸侯只能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等等。周代诸侯国的“公、侯、伯、子、男”分别赐予五等爵,形成“多级的阶梯”的表现形式。这些规定( )
A.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B.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
C.遵循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D.实现了政权和族权结合
15、2011年6月,面世660年、遭火殉360年、分隔两岸60余年的《富春山居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与现藏于台北的《无用师卷》)得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该画(如下图,局部)透析出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文人画的盛行
C.书法艺术注重法度
D.市民文艺占据我国艺术主流
16、“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为了鲜荔枝运到长安,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雏形,而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的荔枝运输队伍,也算得上世界上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生活催生冷链物流
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
17、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多极世界正在出现。多极化可以是平衡的一个因素,但也可能导致紧张局势升级、分裂甚至更糟。”为了稳固这一复杂的新世界秩序,需要建立基于《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强大的、经过变革的机构。它旨在说明( )
A.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B.国际组织作用十分有限
C.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
D.反对霸权成为国际共识
18、清代的《刑案汇览》记载了山西一起杀子案。“晋抚以系有心故杀,依父故杀子律杖六十徒一年。“刑部对此案复核时提出驳议,理由是“子违反教令”,其父应从轻发落,“非理殴杀有罪,罪亦甚轻,反之则可不论”。材料反映了清代( )
A.社会伦理秩序混乱
B.礼法结合的特点
C.法律与教化相冲突
D.司法程序较公正
19、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法学阶梯》中记载:罗马人面对高空坠物伤人频发,视情况采取不同应对:如果可以找到具体抛掷人,可在市民法的框架内对此抛掷人提起诉讼;具体抛掷人很难找到时,裁判官通过告示的形式创设抛掷或倒泼之诉,让居住人来承担责任,形成通过市民法与裁判官法解决高空坠物问题的二元机制。据此可知罗马( )
A.为欧洲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B.注重维护罗马公民公共安全
C.公民法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
D.法律体系已经达到完备程度
20、据《尚书》记载,周公担心后继的统治者忘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知天命不易”,要求成王“无淫(沉溺)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以万民惟正之供”,还告诫群臣子弟,要“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这反映出当时( )
A.国人议政的氏族遗风
B.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C.敬天保民的治国方针
D.儒家仁政的民本思想
21、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17人。……713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唐朝宰相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为了
A.有效处理政务
B.维护朝政稳定
C.削弱宰相权力
D.增加决策科学
22、如图所示是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方钵。该器物的简介为:“这是一只鬃毛倒竖的野猪,身上填满雨丝、水滴和植物纹。猪为水畜,此钵很可能是一件用于稻作祈雨巫术仪式的祭器。”据此可知,河姆渡遗址的先民( )
A.已经大量饲养了猪
B.以种植稻和麦为生
C.定居生活得到发展
D.借助陶器进行灌溉
23、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此项发明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24、与欧陆相比,英美更善于把道德和政治问题转为法律问题,把法律问题转为司法问题,把司法问题转为程序问题,这样英美法院就具有了创制法律的广阔空间。这表明英美法系
A.优于大陆法系
B.具有历史连续性
C.法官地位突出
D.与政治、道德脱节
25、提倡“为政以德”
(1)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___________【4】”教化百姓(德治)
(2)以“礼”治国,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___________【5】放在优先的位置。
C:教育思想
(1)教育原则:主张“___________【6】”。
(2)教育方法:主张“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主张学与思结合,坚持正确意见。
26、“___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__________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间第一次大规模会战。1937年12月_____________沦陷,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________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赢得自___________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________。
27、主要观点:阐述“____________”学说,提出“人民主权”的口号,认为人民应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________,创立民主共和国,坚持“____________”的原则。
28、百家争鸣: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奴隶社会转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崛起,___________重用;___________,私学兴起,形成了诸子百家(九流十家);
(2)时间:___________(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
(3)表现:诸子百家提出自己的主张,相互___________、形成百家争鸣;
(4)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___________;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29、《_____》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古典______文学的基础。
30、背景
(1)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2)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⑰____________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31、“两弹一星”和________使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
32、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____________革命。
33、________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4、黄宗羲:
(1)生平: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2)地位: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3)著作:《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4)思想:抨击___________制,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限制___________,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___________本;
35、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思想解放,近代自然科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7世纪末,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突出成就是什么?它有何意义?
(2)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什么理论?
(3)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关于物质运动的什么理论?它有何意义?
36、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
请问:
(1)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
(2)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
(3)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态,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回答
(1)地主阶级开明派和洋务派的主张各是什么?
(2)分析维新变法的时代背景
(3)新文化运动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你认为近代西方文明包含哪些方面?
38、试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39、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了宋代程朱理学。当程朱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活力以后,明清时期一些有文化个性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如何认识“理”和如何实现“理”两方面,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差异?
(2)概括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展现的时代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