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行为与宣传主题要求不相符的是( )
A.倡导绿色生活,使用新能源汽车
B.小利外出就餐使用一次性木筷
C.小丰出行坚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D.某造纸厂将污水经过净化后排入河中
2、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如图是甲骨文“望”和“何”的字源含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华文化( )
登高望远的人——站在高丘,扭过头来,瞪大眼睛,向远方看去。这是甲骨文中的“望”一个引人遐思的字。
| 荷锄而归的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这是甲骨文中的“何”(通“荷”),简直太浪漫了。
|
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②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③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④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每当暴雨来临,“海绵”绿地就会拼命地吸收水流,转入后方的蓄水池,净化后再汇入邻近河道或者变成消防用水,这让城市的水循环有了“深呼吸”。海绵城市的建设( )
A.既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又能减少城市的内涝
B.说明我国已建成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C.保护了生态环境,彻底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D.从根本上破解了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4、▲2023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印发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
▲目前陕西省已创建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5个、省级试点城市1个,试点城市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小秦在新闻播报中和同学们分享了以上内容,最适合做这一新闻标题的是( )
A.改革开放,经济腾飞
B.民生温度,情暖民心
C.民族复兴,美梦已圆
D.健康中国,提挡加速
5、2023年11月14日上午9时,一跨进安徽省铜陵市郊区永升小学校门,就听到校园里铿锵有力的操练声。操场上,学生们正一板一眼地练着东乡武术。该校将首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东乡武术”引入学校大课间操。这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④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3年11月15日,在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时,国家主席习近平深入阐述了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下列符合此次会晤内容的是( )
①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基本方针
③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的原则
④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3年两会期间,“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热词。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某省检察院就一桩绑架抗诉案召开听证会,其环节及流程排列恰当的是( )
①案件承办单位、原审被告人、派出所民警、村委会负责人陈述事实
②省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法学专家担任听证员
③省检察院当场宣布处理结果,并进行了充分的释法说理
④听证员对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提问、集体评议后得出一致意见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8、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 )
A.强国富民
B.实现共同富裕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党的二十大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C.坚持改革开放
D.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10、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A.“一国两制”是处理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B.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D.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出台开启了我国法治新时代,为人民生产生活筑牢了良法之基,为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了良法之基,为维护经济社会秩序营造了良法之治。下列对“良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要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B.应当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
C.应该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保障人权
D.可以凌驾于现行宪法之上,与时俱进
12、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列举措与材料主旨相符的有( )
①着力改善乡村山区边远地区的教学条件
②实施移民搬迁,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同步富裕
③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
④加强自主创新,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3年11月6日,在唐山市路北区祥富里社区民情恳谈会上,社区党总支书记打开笔记本,将上个月居民代表们反映的情况逐一进行反馈。这一做法属于( )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专家咨询制度
C.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D.社会听证制度
14、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实施拉开了双减的序幕。国家稳步推进教育改革,是因为( )
①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培养高精尖人才
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
④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这是因为教育( )
①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④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改革开放
C.科学发展观
D.党的基本路线
17、国家统计局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进入负增长区间。以下关于人口负增长的原因及影响的推导正确的是( )
A.人民生育意愿提高→人口负增长→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B.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调整→人口负增长→加剧人口老龄化
C.重男轻女思想仍然存在→人口负增长→导致人口结构失衡
D.鼓励生育的配套政策不完善→人口负增长→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18、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同学们对部分新闻内容进行了如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①居民参加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参与民主选举
②市民参加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听证会——参与民主决策
③市民对本市“十四五”规划草案提出建议——参与民主监督
④罗某实名举报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参与民主管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9、我国新时代的发展成就显著,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空间站全面建成;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福建号”航母下水;自主设计的“华龙一号”核电工程全面投入运行⋯⋯对这些内容的主题概括,最恰当的是( )
A.大国重器,自主创新
B.中国科技,世界领先
C.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D.改革开放,强国富民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四十条指出,公职人员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在公共场所有不当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以及其他严重违反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行为,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这让我们认识到( )
①法治承载道德理念 ②道德具有规范的作用 ③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④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判断下列行为或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经济全球化对所有国家都只有利无弊。
(2)小莆认为:我们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
22、判断下列做法或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填“正确”,错误的在括号内填“错误”,并说明理由。
(1)外出用餐时,下图中母子的言行。(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乐说:“只要拓宽公民参与民主的渠道,就能使公民积极参与民主生活(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现在的中小学生,也许算不上是夸张之词。造咸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习负担繁重,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劳动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在考试、升学重于一切的前提下,家长连基本的家务都不舍得让孩子去做,更别说拿出专门的时间去进行劳动了。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劳动教育将纳入必修课。
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不会劳动情有可原。
加强劳动教育对中学生意义重大,中学生要做全面发展的人。
24、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其核心是什么?
2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嫦娥”奔月、“北斗”棋布,“蛟龙”出水、“松科”钻地,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实验样车下线、我国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实验取得成功、超算上榜数量蝉联世界第一,华为成为欧洲5G商用网络服务的核心设备供应商……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呈井喷式的发展。
材料二:全球77%的手机是中国制造,但其中不到3%的手机芯片是国产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进口芯片金额高达2300亿美元,花费几乎是排在第二名的原油进口金额的两倍,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
(1)材料一反映我国实施了什么战略?
(2)两则材料反映了我国怎样的科技现状?
(3)建设创新型国家青少年怎样做?
26、走向生态文明(8分)
材料一:2014年7月11日至12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在贵阳市举行。会议期间,联合国相关机构及国际组织、相关人士等2000余名海内外嘉宾与会。会议正式通过的“2014贵阳共识”呼吁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材料二:2014年APEC会议是由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发起的会议,于11月中旬在受雾霾污染严重的北京举办。在迎接会议之际,中国政府强调,要保障APEC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达标。经过努力,APEC会议期间北京空气质量接近一级优水平,现出了久违的蓝天,一些网民称为“APEC蓝”。 习近平主席在APEC欢迎晚宴前致辞说:“也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
材料三: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会议强调,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1)“2014贵阳共识”说明了什么?留住“APEC蓝”的期盼,体现了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2)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什么战略和基本国策?(2分)“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怎样的环境形势?(2分)
(3)要把“APEC蓝”变成“天天蓝”,你认为普通民众可以采取哪些行动?(2分)
27、 背景材料:2018年12月18日我国隆重举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下表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表:
(1)上述图表说明了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号召”的理解
28、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