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照(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所谓一言九鼎即由此而来。而诸侯只能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等等。周代诸侯国的“公、侯、伯、子、男”分别赐予五等爵,形成“多级的阶梯”的表现形式。这些规定( )
A.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B.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
C.遵循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D.实现了政权和族权结合
2、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后来,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国家开始形成,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
A.早期人类文明的出现
B.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C.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D.农耕和居住点的发展
3、北宋仁宗时,范仲淹称:“今诸道学校,如得名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而国家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之乎?”据此可知,范仲淹( )
A.承认科举制度取得显著成效
B.要求宋代科举回归传统做法
C.强调儒家思想应当趋时更新
D.指出宋代科考形式存在弊端
4、管仲在齐国为相时,采取“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的“与俗同好恶” “令顺民心” 的治国之策,深受齐国人民拥护,因而齐国“下令如流水”。这说明管仲改革( )
A.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B.顺应了礼崩乐坏的时代要求
C.践行了早期民本思想
D.极大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5、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英国不断为参战国提供枪支弹药等军需用品,以商品为载体,英镑被裹挟其中,慢慢向世界各国渗透。因此,有学者认为:“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不列颠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据此可知,拿破仑战争助推了( )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崩溃
B.英格兰银行的创立
C.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形成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6、东汉光武帝外祖父樊重是地方豪族,其庄园“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富拟封君”。这说明东汉庄园( )
A.经济自给自足,经营方式多样
B.取代政府职能,实现基层自治
C.得到中央认可,实现政治共治
D.经济实力强大,促进市场繁荣
7、如表为从敦煌户籍残卷中整理出的唐朝均田户受田情况。该现象说明( )
户籍年代 |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
高宗时期 | 101.0 | 69.0 |
武则天时期 | 143.5 | 102.0 |
玄宗时期 | 148.7 | 106.6 |
A.农民的赋税负担减轻
B.土地兼并得到有效抑制
C.国家控制力有所加强
D.租庸调制逐渐失去基础
8、“19世纪以来,西方现代科学日益发达,人们对待生活也日益采取科学的态度,重客体,重自然。其在绘画方面的表现便是重视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材料体现的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9、1976年的《牙买加协议》规定会员国可以自由做出汇率制度方面的安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许其采取浮动或其他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这说明( )
A.浮动汇率取得了合法化地位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已丧失
C.国际货币汇率长期保持稳定
D.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10、201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于2016年10月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里继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之后的第五种货币。这反映的实质是( )
A.世界货币体系发生巨变
B.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
11、考古学者在马家窑文化遗址(距今约5200—4 000年)中,不仅发现了众多成捆带秆带穗的碳化稷及石斧、刀等工具,还在其墓葬陶瓮内发现了大量的粟粒,如在鸳鸯池M134墓内一件大陶瓮中所盛的粟,重量可达66.9公斤。这些考古发现反映出当时( )
A.农业生产具有多元化特征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C.早期国家形态已初步具备
D.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12、韩非子强调“不务德而务法”,但也指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子主张( )
A.刑主德辅
B.德主刑辅
C.礼法并举
D.严刑峻法
13、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4、《日落紫禁城》:“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里的“几个读书人”中应该包括
A.谭嗣同
B.林则徐
C.李鸿章
D.陈独秀
15、明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选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B.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16、“18世纪50年代,乾隆帝出兵西陲平定新疆割据势力,结束其自元末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新疆自此永入中国一统版图。”清朝为巩固这一成果的重要举措是( )
A.建行省以加强管辖
B.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C.设理藩院进行统治
D.改土归流以强化对各族管理
17、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爆炸,苏联用了4年,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8个月。这主要表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技术发展迅速
B.科技发展威胁着世界安全
C.原子能的研究遍及世界各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开始成为世界科技大国
18、德国在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化,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工会鼓励工人加入行会互助组织。俾斯麦及时调整策略,一方面将政府的力量介入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另方面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由此可知
A.工人阶级力量已有彻底性改变
B.资本主义社会面临衰退的风险
C.马克思主义已取得实践的成功
D.行会的发展迫使政府调整政策
19、漫画可以拓宽学习历史的途径,达到“以图证史”的目的,能够更直接鲜明地感受历史。图片为二战时期的漫画,漫画盘子上的馅饼写着“捷克斯洛伐克”,左边戴礼帽的是英法领导人。此漫画意在( )
A.讽刺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B.揭露法西斯国家罪行,讽刺国际联盟形同虚设
C.谴责捷克斯洛伐克的亲德立场
D.指明《凡尔赛和约》的虚伪性
20、11、12世纪,随着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城市所从事的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东方商品进入了西欧,大大刺激了领主的消费欲。领主需要大量货币,于是将劳役地租改变为货币地租的做法逐渐流行起来。这主要反映了( )
A.商品货币关系加速庄园制度解体
B.国际贸易发展冲击传统等级观念
C.商业革命致使传统社会秩序嬗变
D.资本主义兴起推动西欧社会转型
21、中世纪时期,骑士要为封君服军役。12世纪,英国出现以钱代役的“盾牌钱”制度并逐渐流行,雇佣兵由此出现。到14世纪,英法军队都建立起军饷制,国王更多地依靠市民和农民组成的军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骑士地位提高
B.王权逐渐加强
C.近代军队建立
D.商品经济发展
22、有学者指出,在允许教会法和教士发挥一定作用的情况下,查士丁尼的国法大全已经成为近代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普通法,补充着现代法律和习惯的不足。其意在说明( )
A.教会专权阻碍罗马法的传播
B.欧洲当代法律得到完善
C.宗教法规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D.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23、在古罗马共和国,元老院是实权机关,300名终身制的元老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是贵族势力的坚实堡垒,他们掌管着国库运作和一切对外事宜。这表明罗马共和国( )
A.是古典民主政治的典范
B.实质是君主的独裁统治
C.初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D.具有贵族寡头政治色彩
2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在其所订立的盟约中规定了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权具有重要的意义;1945年缔结的《联合国宪章》则全面禁止使用武力。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 )
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已实现
B.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
C.集体安全机制的完全确立
D.国际安全机制的不断强化
25、思想解放中产生代表人物,社会变革造就领袖人物并形成重要成果。请完成以下表格(每空填一项即可)
| 代表人物 |
| 领袖人物 | 重要成果 |
文艺复兴 | 但丁 | 英国革命 | 克伦威尔 | 《③法案》 |
宗教改革 | 马丁•路德 | 美国独立战争 | 华盛顿 | 《④宣言》 |
启蒙运动 | ① | 法国大革命 | 罗伯斯庇尔 | 《⑤宣言》 |
科学社会主义 | ② | 美国内战 | ⑥ |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
| 俄国十月革命 | ⑦ | 《土地法令》 |
26、198年12月,中共十ー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________”为中心,我国的“________”从此拉开序幕。
27、有利条件
(1)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充斥。
28、危害
(1)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⑨___________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9、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__________,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_________________政策。正常的海外贸易,一度陷入停顿。
30、古代世界最早出现村落的地区是_____。
31、哥白尼
(1)背景:基督教宣扬的地球中心说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2)观点:提出____________。
(3)影响: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____________的理论基础。
32、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这表明( )
A.保罗三世基本支持路德教派的改革
B.天主教会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天主教危机
C.天主教走上了与新教相融合的道路
D.禁止出售赎罪券是新教与旧教的共同目标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物与事件 | 代表名言 | 结果 |
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 ② | 经济形势日益好转,逐渐走出困境。 |
胡佛与经济危机 | 危机很快就会过去,繁荣就在眼前。 | 经济进一步恶化,陷入空前危机。 |
罗斯福与经济危机 | 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底下面更安全。 | ③ |
赫鲁晓夫与玉米运动 | 依靠玉米壮大苏联。 | 农业减产,出现严重饥荒。 |
① |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 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
(1)仿表格,完成填空①。
(2)从下面A.B.C三个选项中选择②的正确填空,并结合历史说明理由
A.我们现在退一步是为了将来进两步
B.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
C.现在,如果不及时供给农业机器、拖拉机和工业品等,农业本身就不能进展。
(3)仿表格结合相关史实完成填空③。
34、古代中国教育____与____是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35、比较第二国际的建立同第一国际的建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指出第二国际建立后产生修正主义的历史和社会根源。
36、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农业工作,他曾多次指出:“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主要施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目的有哪些?
(2)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针对农业及农民问题提出过哪些主张?
(3)建国后,新中国政府于1953—1956年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一重要措施?其实质是什么?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其主要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为何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综合上述问题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建设的认识。
37、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正在崛起,在这个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跟世界对话?还是要拿中华文化与人交流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国学热”现象的升温……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有这些东西,而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能说明现实世界的理论和思想,我们的文化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1)请写出材料一中所说的“改造了儒家思想”的汉代学者。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理学思想的主要主张。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代儒学复兴的背景。谈谈你对当代儒学复兴的认识。
38、简回答下列小题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抗战胜利有何意义?
39、P41“史料阅读”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从《考试法》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选拔应试人有何特点?此法有什么进步性?又有什么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