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统一后,围绕郡县制的问题,在朝堂上发生了“师今”和“师古”的争论。丞相李斯认为,“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李斯的主张( )
①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 ②反映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③体现了进化的历史观 ④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1996年,中国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制定了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中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65789.2万吨,中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 )
①政策支持 ②制度创新 ③农业科技进步 ④服务贸易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4、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由此可见,英国的文官制度( )
A.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
B.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提高了官员的行政素质
D.体现了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
5、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与其他4个小党联合组成国民党,旨在通过“议会道路”实现革命理想。1913年初,国民党在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领导下,在参议院与众议院选举中皆获得最多席次,成为国会最大党,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一结果源于中国( )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制度
B.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C.具备了实施宪政的条件
D.建立边区抗日民主政权
6、下图分别为《人民画报》1953年、1954年的年度封面照片。它们反映了当时( )
A.展示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形象
B.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新风貌
C.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突破
D.构建增产节约相结合的机制
7、如图是1949-2010年美元兑人民币官方汇率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①段人民币汇率调整为人民解放军顺利进行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B.②段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人民币保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
C.③段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期间,人民币间歇性调整汇率
D.④段反映了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8、中世纪基督教广泛宣传“来世论”,它宣称当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上帝要审判一切活人和死人,而审判的标准只有一个,即行善还是作恶。这里,任何民族的、阶级的分界都将不复存在,唯有“善”与“恶”的区分。这一说法( )
A.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兴起
C.拓展了基督教道德标准
D.鼓励人们追求现世幸福
9、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综合上述材料,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 )
资料来源 | 内容 |
吕梁宋氏家族墓 | 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 |
《教民榜文》 | 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 |
某学者观点 | 老人并非正式官吏却也可直接将地方官员不良行为面奏朝廷 |
A.优抚政策
B.基层治理
C.律令儒家化
D.户籍制度
10、在中世纪前期的西欧,随着地方贵族势力的兴起,“任何人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实力和胆量,就能僭用国王统治权,在地方上扮演国王的角色,无需对国王或官员负责”。这说明,当时西欧( )
A.国王与贵族间矛盾尖锐
B.封君封臣制度开始瓦解
C.没有完全形成中央集权
D.基层治理依靠地方贵族
11、1961年,毛泽东在杭州会见法国参议员密特朗,密特朗说:“法国离中国很远,那并不重要,但有一堵墙把两国隔开了。”毛泽东听后回答道:“墙并不高,有各种各样的墙,人民终究是要把墙拆除的。”此后中法建交工作正式提上日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法关系的发展(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
B.体现了外交方针的务实性
C.打破了当时中国外交孤立局面
D.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12、关于古代到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6世纪编撰完成的《罗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②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③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不仅强化了教会的控制,也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行政独立并强调个人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科普法》。为贯彻落实《科普法》,中国科协举办了首届全国科普行动日活动,后更名为“全国科普日”,各级科协在每年的科普日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这表明我国科普事业( )
A.已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
B.极大增强了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
C.步入了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D.迅速提高了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
14、2022年斯里兰卡经济不断恶化并引发危机,由于经济造血能力不足,能否度过危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力量的经济援助。为了解决经济危机,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向东盟寻求资金援助
B.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贷款
C.借助世界银行的支持
D.积极扩大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
15、西周铭文的“威仪”原本表达了“帅型祖考威仪”的政治意识。春秋以降,“威仪”逐渐泛化为社会成员基本礼节的代名词,而且在时人眼中,“保姓受氏”已算不得不朽,个人德业流芳百世方为不朽,故有以威仪“省祸福”“定命”之说。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克己复礼观念的强化
B.诸子诉求异曲同工
C.慎终追远意识的传承
D.社会秩序渐趋重塑
16、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正式规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的人选通过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这表明
A.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B.伊犁将军完全统管其军政事务
C.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
D.清朝成功地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17、古代社会,没有货币人们也能够相处,物物交换是重要的形式。古埃及作为一个中央集权控制的经济体,拥有大量财富,但货币出现200年以后,古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这说明
A.统治者不支持货币使用
B.当时货币铸造技术落后
C.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使用
D.物物交换的形式更便利
18、明朝官方纸币为大明宝钞,“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宝钞发行后不久因其滥发而贬值,民间重银轻钞,政府屡禁不止。“一条鞭法”后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朝廷不得不开放银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央和地方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B.经济发展影响政府的货币政策
C.政府主动放松了对市场的管理
D.货币经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19、为结束三十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混乱,1648年欧洲国家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彼此的领土与主权,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和约的这一规定反映了( )
A.欧洲走向联合发展
B.国际法体系的形成
C.专制王权国家巩固
D.主权国家平等原则
20、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间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的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墓联.这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
A.道学
B.佛学
C.理学
D.民族主义
21、信义是罗马人的一项生活原则,从罗马法的信义原则中发展出罗马高级官员受其所颁布告示的约束和法不溯及既往这两条重要规则,增强了官员集团对政权的认同和支持。此外在罗马人的贸易契约中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持续性信义关系。这反映出当时罗马( )
A.立法兼顾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B.司法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C.注重维护国家统治和公序良俗
D.商业贸易发展巩固了道德基础
22、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反映了顾炎武
A.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B.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
C.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
D.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
23、中古时期,西欧国王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属下,属下继续分封,直到骑士。领取土地者必须效忠授予土地者,主要义务是服兵役。这反映的是( )
A.城市自治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宗教信仰制度
24、17-18世纪,欧美国家的官员选拔存在诸多问题,如少数人或集团掌握官员任免权,将官职作为礼品或商品,私相授受,导致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这些问题客观上( )
A.表明了西方政党政治的弊端
B.推动了文官考试制度的改革
C.反映了垄断集团的政治操控
D.促进了启蒙运动的持续深入
25、中共二大确立的民主革命纲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反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26、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这表明( )
A.保罗三世基本支持路德教派的改革
B.天主教会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天主教危机
C.天主教走上了与新教相融合的道路
D.禁止出售赎罪券是新教与旧教的共同目标
27、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 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 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 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28、进化论的证实
1863年赫胥黎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从解剖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学说,__________逐渐被科学界普遍接受。
29、背景:受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中国的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_____________。
30、康德:近视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代表作___________;认为_____________,而是自身的目的,即应当以人为本,认识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提出尊重他人的原则。
31、时空的记忆人类历史是在一定时空中演绎的。在下图中辨认表格所列历史事件发生地,并将相应的字母填入正确的位置。
历史事件 | 位置(字母) |
①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
|
②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
|
③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
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
|
32、结合所学完成下表中空白部分,梳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
时期 | 态势 | 人物 | 主要思想 | 特点 | 地位 |
先秦 | 兴起 | 孔子 |
| 治国原则 道德规范 | (春秋战国)未受重视 |
孟子 |
| ||||
荀子 |
|
| |||
汉代 | 新儒学 | 董仲舒 |
| 神学化 正统化 | 政治上成为正统思想,思想上确立为主流。 |
宋明 | 新发展 | 程朱 陆王 | “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就是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 | 哲学化 思辨化 理论化 世俗化 | 成为官方哲学,巩固统治地位 |
明清 | 新活力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
| 实用性 批判性 | 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
33、明清之际 ______的政治主张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______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4、作者:_______。
35、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
(1)简述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2)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3)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孔子的哪些主张对你有所启发?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的主要措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3)
(2)请依据材料二谈谈宋代儒学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四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了解中国的主要来源。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和孟德斯鸠对古代中国的认识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启蒙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7、儒家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是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荀子对此有何新发展?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2)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新的挑战。两宋时期儒学分别有何新发展?并列举其核心观点。
(3)明末清初,出现了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早期启蒙思想悄然滋长。这一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有何特点?
(4) 纵观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8、 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是20世纪以来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大人物,他们分别创立了各自的思想理论,推动了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1)1924年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新旧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分别起了什么历史作用?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造性的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他主要取得了哪些创新理论成果?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重大作用?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中共十二大、十三和十四大分别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改革的目标作了怎样的阐述?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39、康熙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试结合史实概述康熙时期面临哪几个方面的民族问题?康熙为此又采取了哪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