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国风少年以地为画、踏墨而舞,“一抹丹青”将时光拉回千年前;地屏上,在水光潋滟的江南画境中,宋韵女子的清雅身姿和芭蕾舞步相互映衬……中国元素刷新了体育盛会的审美,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这说明( )
A.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中华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C.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D.中华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获得了人们的认同
2、有一种浪漫,叫“中国人给航天器取名”。我们的导航卫星叫“北斗”、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叫“鸿雁”、嫦娥四号中继卫星叫“鹊桥”、运载火箭叫“长征”……每一个响亮的名字背后,都是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航天器命名的“中式浪漫”( )
①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生命力
②承载着家国情怀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③显示了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力和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④蕴含丰富历史内涵和人文信息实现了文化交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年成都大运会吉祥物为一只叫“蓉宝”的大熊猫(如图),其面部有川剧脸谱的元素,呈奔跑姿态,手持“31”字样火焰的大运火炬,耳朵、眼睛、尾巴都呈现火焰形态。其灵感来源于成都的代表性动物——大熊猫,以及著名的文化遗址——金沙遗址。“蓉宝”的设计( )
①有利于更好向世界展现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
②反映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关键
③旨在增强各国运动员对主办城市的文化认同
④充分体现了主办城市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特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国家和民族,必然有其灿烂的文明、辉煌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要( )
①坚定对中华文化价值、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信心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③立足中国当代现实,固守本民族文化
④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公信力、渗透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9月30日,美国政府2023财年结束。在这之前,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一直在为新财年联邦预算案争执不休。若无法达成一致,美国联邦政府很可能因为资金耗尽再度“停摆”,陷入“关门危机”。在美因政府“关门”的最后一刻,美国国会在30日晚批准了一项短期拨款法案,惊险避免了这次危机。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两党因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议题的态度和主张不同而相互争斗
②两党制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
③两党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和社会基本矛盾,但不能根本解决矛盾
④美国的两党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因而囿于党派利益而互相扯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我国民族工作的成功说明( )
①社会历史是人们有自觉意识和目的性的活动的结果
②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
③先进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④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是“一国两制”和香港基本法的根本宗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民族独立、祖国统一、国家富强,香港的繁荣稳定才有根本保障。这告诉我们国家主权( )
①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②是一种自主自决的最高权威
③表现为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
④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承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杭州发布了2022年亚运会会徽“潮涌”。会徽的主体图形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及象征亚奥理事会的太阳图形六个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了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潮涌”的设计( )
19thAsianGames
①坚持了国际化与现代化的创作导向
②展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③进一步印证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价值追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下图漫画《误导》讽刺了某些商家虚假宣传产品,违背市场道德,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该漫画的思维表达( )
①以概念为基本单元,注重表达的严谨性
②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注重表达的情感性
③借助形象化的呈现方式,揭示市场本质和规律
④运用联想思维反映市场弊端,体现思维的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 )
①立足关键部分,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
②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③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消除不利条件限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强化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是国家安全的固本之策和长久之计。近年来,关心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日益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为维护国家安全,青年学生应该( )
①在发现损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时挺身而出,履行职能
②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公务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
③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④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肩负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使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贯穿党百年奋进历程,是党赢得人民拥护、引领民族进步的关键密钥。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②使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有了主心骨
③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这表明( )
A.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
B.真理是适用于一切条件的科学认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D.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4、2023年7月29日,“尊宝”机器人在成都大运会亮相,为获奖运动员送上奖牌。“尊宝”机器人内置高分辨率地图,集建图、全局路径规划、局部路径规划、障碍物检测、数据融合等于一体,定位精度高、避障灵活,具有讲解、问询、翻译、引领、应急救援等多项功能。由此可见( )
①科技的进步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
②拥有自主意识是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人工智能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满足人们的需求
④人类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累计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2013—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截至2022年底,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达571.3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上述信息表明( )
①我国联通内外,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新时代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③国家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沿线国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和贡献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3年8月2日,在暴雨中滞留72小时的K1178次列车上的840多名旅客在7名党员组建的临时党支部的组织和带领下,积极自救,最终成功脱险平安归来。这表明( )
①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②共产党员忠于职守勇于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党时刻推进自我革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④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目前,中国的基因编辑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科学家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实现了人类胚胎基因组编辑,修复了遗传性血液病β-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为治疗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方法。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认识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不断加深
③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有助于人类获得直接经验
④认识具有上升性,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接近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对下面漫画《不倒翁》(图中文字:不倒翁,虽然不会摔倒,但也因此不会前进一步)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
①积极走出自我的“舒适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
②只要处理好“倒”与“不倒”的关系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③人生道路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以确保自己“不摔倒”
④扩大自己的人生之圆,才能填充更美丽丰富的人生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中央财政在第四季度增发国债10000亿元,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发行国债属于宏观调控的( )
A.市场监管
B.产业政策
C.财政政策
D.环境政策
20、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下列体现中国对世界塑造力的是( )
①中国牵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②共建“一带一路”逐渐从倡议变为行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
③中国继承并创新了国际合作机制,创造性打造“金砖+”机制、中国一中东欧(16+1)合作平台
④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等倡议和理念写进联合国决议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1、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3位航天员开启创纪录的6个月在轨驻足,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神舟系列对太空的探索取得了长足进步,将永不停歇。由此可见,材料( )
①说明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揭示了科学理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④实践的目的是主体形成对客体的真理性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2023年5月13日,脱口秀演员李某某在表演中侮辱、诋毁人民子弟兵,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坚决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涉案公司及个人,最终该公司被罚1335万元。就上述事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李某某的行为侵犯了人民子弟兵的身份权
B.该案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李某某的言论
C.李某某的言论侵犯了人民子弟兵的名誉权
D.李某某需承担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的责任
23、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大家庭,各国人民“心联通”不断走深走实。“一带一路”倡议一头连接“古丝路精神”的历史厚度,一头连接推动全球治理的创新思维,既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也为国际社会的进步及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认可度。透过“一带一路”我们感受到( )
①我国积极推动建设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我国积极推动建立服务于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治理体系
③我国的国家影响力、感召力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④我国成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导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下列关于国家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国家是为了调和阶级矛盾而建立的
B.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C.国家是为了维护全民的利益而设立的
D.全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5、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④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6、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7、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曾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很悲哀。
古诗词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知识。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意义。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仅靠短短的数年时间,中国就迈入了信息化时代,成为了网络大国,但要进一步成为网络强国,就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也离不开全国人民地一道努力。网络强国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打造网络强国,就犹如一条新的长征之路,我们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就应当秉承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
材料二 “四海八荒”、“蓝瘦香菇”、“表酱紫”……不知从何时,这样的网络新词开始充斥到社会生活中。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接地气”的用语,正是对社会现象的集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
(1)结合材料一,请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回答,打造网络强国应如何秉承长征精神?
(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应对材料二中的现象。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由古至今,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十分频繁,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