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这首诗是王安石在郾县任上所作。这是他出仕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这种踌躇满志的情怀,也充溢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
B.“飞来山上千寻塔”,活用典故,这座山是从天上飞来的,自然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山的高耸自不必说,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描写登临之处的高耸。为下句伏笔。
C.“闻说鸡鸣见日升”,不仅山高,而且时值破晓,雄鸡高唱,红日喷薄,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又为下句蓄势。
D.这首诗,前两句侧重写景,是为后两句作铺垫。这是将写景与抒怀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真正美丽的生命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地搁浅
②但是,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
③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
④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不会莫名其妙地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
⑤在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A.③④①②⑤ B.③①④②⑤ C.④①⑤②③ D.⑤①③④②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就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疮口(chuàng) 譬如(pì) 殷红(yīn) 姗姗来迟(shān)
B.摄制(shè) 攥着(zuàn) 诞生(dàn) 血气方刚(xuè)
C.步履(lǚ) 晌午(xiǎng) 妥帖(tiě) 海市蜃楼(chén)
D.累赘(zhuì) 毋宁(wù) 驿路(yì) 苛捐杂税(hē)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老王常有____的____,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____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A.失群落伍 惶恐 活命 B.失时落势 担忧 挣钱
C.失群落伍 担忧 活命 D.失时落势 惶恐 挣钱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
②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
③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
④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
A.①③②④ B.③④②① C.③①④② D.④①③②
7、日常交际要注重礼貌用语,选用恰当措辞。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赵老师找小华到办公室谈话,小华说:“找我什么事?有话快说,我还得写作业呢!”
B. 明明晨练时遇见一位舞剑的白发老人,问道:“爷爷,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
C. 张强遇到困难求助领导时,他说:“请您务必帮忙,一定要帮我度过难关!”
D. 芳芳送给婷婷一件生日礼物,婷婷说:“我非常喜欢这个礼物,我就笑纳了。”
8、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
(2)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
(3)堙于沙上______________
(4)是吾剑之所从坠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你从两个故事里分别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9、按要求默写。
①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
②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
③《登飞来峰》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且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诵读传统经典诗文,可以修身养性。读一读李杜甫的《望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励我们不畏困难,勇于攀登人生的顶峰,读一读陆游的《游山西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迪我们直面困难,充满希望。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恩典
李丹崖
①草的香,似乎只有在两个时间可以闻出来。
②一是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的时候。这时候的草,像是慷慨就义,被镰刀、被车轮,割断、碾压,散发出奇特的生命的香。这香味,让人觉得有一种拿生命才换得来的美。我小时候喂过牛,给牛铡过草,当祖母把成捆的青草放到铡刀下,我奋力挥动胳膊,向下一压,咔嚓,草被斩成了两段,旋即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我追求这种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人是具有动物性的,格外爱这些草木滋味。
③另一是在草被熬煮的时候。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小时候,我常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气。遇到病人前来抓药,父亲把那些或叶,或花,或根,或果的中药材用纱布包起来,放到砂锅内熬煮,满屋子的中药香。在滚沸的高温作用下,我觉得这才能彻彻底底地闻到草木的香味。
④秋天到了,草木走向成熟,似一个男孩走向青年,一个女孩发育完善。旧时,在乡间,我喜欢睡在小溪边的草甸子上,一边看蓝天白云,一边嚼草根,我觉得,这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小时候,身小力薄的我干不了农活,放羊是我唯一的活。我把羊拴在溪边的小树上,确保它们只吃草,不会啃食庄稼,我就往地上一躺,看着羊羔吃奶,母羊反刍;我呢,则效仿羊的样子,去尝一尝草根。
⑤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来进行光合作用,它是最能吸纳天地灵气的。所以,维生素多蕴含在很多青菜当中,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这个循环看起来有些吊诡,实际上,又是多么巧妙的一个轮回。
⑥青草,在这样的一个轮回中,无疑扮演了“双面人生”。成全人畜,又替人畜打扫垃圾,还这个世界天蓝水碧,它们的一生近乎伟大。
⑦我有一位诗人朋友,他有种奇怪的感觉,每次在城市居住久了,吃得大鱼大肉,诗性会逐渐泯灭,会写不出东西。这个时候,他都会到山区的寺院里,找一处周遭长满茂密树木的禅房来住,日日食蔬,这样,就能诗性重返。他说,他获奖最多的诗作,是寺院里的那些草木和蔬菜给予的。
⑧这是何笑美妙的草木思典!
⑨有时候,我实在羡慕那些古人,居住的全部是木材架构的房子,戴的帽子是斗笠,披的是蓑衣,穿的是木履或草鞋,这样,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现如今,你披着满是塑料味道的雨衣,穿着不透气的胶鞋,能“任平生”吗?我不是过激,只是想表达,人一亲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培育了高雅,构建了和谐。
⑩草木的思典,也许是它们自己都不知晓的义举,但,一岁一枯荣,它们一直在轮回。也多亏了草木的这份坚守、这种任性,才让我们有机会--食草,刷新自己;闻春,愉悦心智;观色,养眼醒神。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思典)旧指帝王按定制给臣子的赏赐。后泛指思惠。
【1】赏析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小时候,我常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气。
【2】第③段中加点的“轮回”一词具体指什么?请概括。
【3】通读全文,你认为草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恩典”?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新华社记者 人民日报记者 西藏日报记者 大众日报记者
①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②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 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 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③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 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④令人痛惜的意外事情发生了。
⑤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在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时年50岁。噩耗传到阿里,传到拉萨,传到山东,人们简直不敢相信。
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⑦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8.6元;一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⑧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⑨雪山含悲,江河呜咽。
⑩许多人站在孔繁森的遗像前泣不成声,泪如雨下。数不清的哈达敬献在他的灵前,堆得像洁白的雪山。
⑪在阿里,在拉萨,在聊城……成千上万的人在呼唤着同一个名字——孔繁森。
⑫“波拉(爷爷),波拉!您不能走,我们舍不得您哪!”孔繁森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 捧着他的遗像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喉咙。
⑬“孔书记,我的好书记,让我替您去死吧!”孔繁森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双膝跪地, 两手深深插进墓穴的黄土,号啕大哭,悲痛欲绝。
⑭一位藏族老人匍匐在孔繁森的灵前,大声哭喊:“孔书记,您不该去呀!您对阿里恩重如山,我们不能没有您啊!”
⑮阿里的一个画家虔诚地跪在孔繁森的遗像前,一边落泪,一边为他画像。画了一夜,也哭了一夜,当画稿完成后,他将画笔折成两截……
⑯“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城,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⑰一副副低垂的挽联,诉说着人们的巨大悲痛,倾吐着人们的无限哀思和崇敬之情。
⑱就像那许许多多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都献给了西藏高原的先辈那样,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也把他那高大的身躯融入这片壮丽、神奇的土地,在无数人的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1995年4月6日
【1】请你尽量用选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孔繁森的形象。
【2】选文第①②段写到“岁月能改变山河”“时间会冲淡记忆”,这两句话对表现孔繁森的精神有什么作用?
【3】从选文第⑦段写的“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中,你能看出孔繁森怎样的品行?
【4】本文写人物与《邓稼先》写人物的方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分别举出一条。
12、面对超长的特殊寒假,我们足不出户,老师成了网红主播,我们同学们在家安心上网课,但是内心是多么渴望重返校园啊!请以《难忘上网课的日子》为题,记录你的网课生活和感受,写出真情实感。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