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眉山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yàn)   记(diàn)   不置辩(xiè)

    B.(yīnɡ) 骗(kuānɡ) 一气成()

    C.巧(ɡuāi) 洞(suì) 千之力(n)

    D.桥(zhàn) 循(zūn) 自惭形(suì)

  • 2、下列选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敢出一言

    A.是人多以书假余 B.计日

    C.属予作文记之 D.策之不其道

  •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一项是( )

    A.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惟妙惟肖,确实厉害。

    B.巴金的《家》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这山里的天气一会儿风,一会儿雨的,真是风云突变啊。

    D.连老师都做不出来的题,这位新同学两分钟就算出来了,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jiǎo)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付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B.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lǚ)的年老水手走去。

    C.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huán)……终于站站兢兢跨上角筐,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D.一个山水画家出外写生,不能浮光掠影地看,在睁大眼睛,摄入万象、摄入众生的同时,还要有强烈、真(zhí)、朴素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课内文言文阅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又何______    ②神弗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①碛(qì):沙漠。这首诗是诗人从军经过沙漠时所作。②走马:骑马奔跑。欲到天:形容目的地遥远,好要走到天边似的。③平沙:平旷荒凉的沙漠。

    【1】两首诗词都措写了边塞的风景。[甲]中边塞的景突出了一个“____________”字,[乙]中的边塞风景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两首诗词均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亲爱的同学们,16岁是花季,是成长,是飞跃。新年的钟声里,成年礼的宣誓里,父母的期待里,我们即将迎接第一次人生的挑战。寒假里,孩子们组织了一次有意义的读书活动,想在空闲之余品读诗书,探讨人生,以此作为自己成年佳礼。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路的收获,一起来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群。

    1小美在阅读名著时偶尔捡到了一张知识卡片,于是她想请大家来做一个填字游戏,小美思忖许久,还是忘记了卡片上的“他”是谁。也请大家告诉小美。

    他是个十四岁的小学生,比我大四岁,因为我才十岁。论年龄,他长得又大又胖,但肤色灰暗,一副病容。脸盘阔,五官粗,四肢肥,手脚大。还喜欢暴饮暴食,落得个肝火很旺,目光迟dùn ,两颊松弛。这阵子,他本该呆在学校里,可是他妈把他领回来住上一两个月,说是因为“身体虚弱”。但他老师迈尔斯先生却断言,要是家里少送些糕点糖果去,他会什么都很好的。做母亲的心里却讨厌这么刻 的话,而倾向于一种更随和的想法,认为他是过于用功,或许还因为想家,才弄得那么面色 黄的。

    2古诗文名句填空。

    冬末春起的午后,揽书自阅,那些诗词名句彰显了历史沧桑百年,为我们揭开了沉重的纱帘。硝烟四起的战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辛弃疾梦中的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范仲淹归不去的思乡梦。理想固然唯美,现实却令人不得不正视,岑参送君别去,置酒中军,羌笛声声,此时营帐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是天与云也沉郁欲泪;十五从军,八十得归,故土早已经寥落,依稀过往,再无当年模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牲畜游走,人迹皆无。掩上书卷深思,历史终将以奔腾之势东流而去,我们要做的便是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找到正确的位置,得以清醒自身。

    3品史读诗,总会遇见许多字义无法深究,我们也是一样,究竟要如何解释这样的意思来促使我们疏通全意呢?

    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②臣不受恩感激(  )(《出师表》)

    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按要求默写填空。

    (1)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一直保持这种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生命的自传

    ①决定着命运的,不是我们以为的外在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做的选择。既然都是自己的选择,那也就是说——我们这一生,就像是活生生地在给自己写自传。在这个自传还没有彻底展开前,我们可以提前认识它,从而改变这份自传吗?当然可以。

    ②设想一下你的墓志铭。想象你去世后,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最简练的话,来概括你的人生。每次从我脑海里跳出来的,都是这一句话:这是一个高明的旁观者。这句话非常刺激我。如果到头来,我的墓志铭真是这样,那我觉得我这一生实在是太失败了。哪怕写再多的书,再深刻地洞察人性,影响力再大无数倍,这份墓志铭所揭示的人生,不还是苍白无力的吗?

    ③所以,在意识到这不是我内心希望的“自传”以后,我脑海中的墓志铭终于有了改变,暂时变成:他跳入过深渊,他安全返回,他品尝到了生命。

    ④如果你还想更细致地认识自传,还可以回忆记忆中最早的那件事。因为,一个人记忆最早的事,或者记忆最深的事,都是你生命的脚本。如果看不破,你的生命就会一直在打转。不过,问题是,关于记忆,我们可能会遗忘掉理性的事实性信息,也可能会遗忘掉其中的感受,所以难以清晰地去认识生命的自传。

    ⑤但是,作为成年人,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个方法,来提前认识自己的人生自传。这个方法是,完整地观察一个对你来说重要的生命事件,观察它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和尾声,留意这中间所有的重要时刻,以及你的重要感受和心念。最佳的观察对象,是一段重要的关系,比如一段重要的事业。

    ⑥我们会发现,一份关系结束的时候,你的心念,会影响下一次。所以通过截取一个完整的关系发展过程,观察它从出生到死亡,就相当于完整地认识一次我们的人生自传。如果你细致完整地观察了一段关系的发展历程,然后再简单地去看看你其他关系的发展历程,你也许会被震惊到——它们竟是如此相似。

    ⑦我对自己有一个观察:我每开展一份新的事业,都是因为认识了一个有欲望的商业伙伴,是他们的欲望加上我的影响力,才推动了事情的发展。 如果没有他们,我就只会做一个宅男,写更多的书,做更多咨询。在和大家进一步讨论之后,我明白了:我的脑海里有各种各样关于事业的想法,但它们都不是图画式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干瘪的文字目标,而不是生动的图景。

    ⑧所以,你也可以就此问问自己:你憧憬着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为自己拍一部电影,你要身处其中,是绝对的主角。那你会呈现什么样的画面?重点是,你得想想,你在这个画面中感觉对吗?

    ⑨如果你真的身心一致地投入,勾勒出新的人生图景,那么,它很可能会成为你新的自传。这个时候,你就不是在重复你童年的人生脚本,而成了你自己命运的主人。

    (武志红文,有删改)

    1读①段,说说“我们这一生,就像是活生生地在给自己写自传”的含义。

    2读②③段,说说“设想墓志铭”对“改变自传”的作用。

    3读④段,说说“回忆记忆中最早的事”与“认识自传”的关系。

    4读⑤-⑨段,说说成年人怎样做到书写“新的自传”。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日本侵略军,还是对垒反动派军队,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鲜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这胜利,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必胜!缺失战斗意志,丧失致胜信念,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1文章题目有什么好处?

    2简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4文章第⑧段说“心胜则兴,心败则衰”,请联系名人事例或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的三种姿势

    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并不一定真正实行的办法。大多数业余爱好者就是这样读的。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但是,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以外,一般人想要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谋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靠这种姿势轻松地达到目的的。

    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说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那是意味着追求的意思。要追求就得十分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的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的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系,古今中外贯通,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虔敬地刻苦。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一般说文字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虔敬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东倒西歪,精神涣散,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所读的书本当然是绝对正确的,不包含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绝无仅有的。一般地说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的和个人的局限。一个大人物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坐着读是完全必要的,不好好学习就不可能提高自己。但是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你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去检验它,用马克思主义的俗语说,“批判”它,用解构主义的话说“解构”它,这时候,你就用不着虚怀若谷了。人的思想并不像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设想的那样是一块白板。如果真的是白板,可能也就是白痴了。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你的心眼里总是存在着一点准则,这种准则是你整个生命的积累;也可以说是一种“先见”,“先见”,并不一定意味着“先见之明”,有了这种“先见”,你就有了与书本交流的本钱。

    这种交流式的读书,是读书的最高层次,我把它叫做“对话式的读书”。也许你的“先见”在对话中,战胜了对方,这时先见,也就成了“先见之明”,而且得到了丰富。也许你的先见,在对话中被动摇了、瓦解了。这时,你的“先见之明”就变成了“先见之暗”。这就意味着你有了进步。因为你已经突破了自己的局限。“先见”或者本文哲学家的“预结构”,是自己获得自由思考的前提,没有任何先见,就没有自由思考的本钱。凭着它你就不用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不需要任何的自卑感。

    真正要进入对话式的层次,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俯视它;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让实际情况去批判它、分析它。当你发现书中所说那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又有了提高,你又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之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千万万不要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用得上孔夫子一句话,叫做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会出现无声的微笑的。

    1文中谈到了三种读书的姿势,对这三种读书形式,作者各持什么观点?

    2阅读文中两处划线的语句,结合文意,理解三个加点的词语。

    3简要阐述作者的论述思路。

    4请就文章在语言上的某一特点做具体分析。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从此,我不再   ”为题,写一篇作文。

    (2)请以“泪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选择题目(1)补全题目作文,选择题目(2)另拟题目作文;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③除诗歌、戏剧外,不限文体;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请用“XX”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