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广元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众一心,三人成虎,众志成城,只要团结一致,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

    B. 一位位声音大咖在《声临其境》中用他们忘乎所以的表演向观众们诠释了声音的魅力。

    C. 随着“五个一”城市战略的实施,弥勒将成为一座浮光掠影的宜居城市。

    D.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不禁潸然泪下

  • 2、[活动四·端午一家亲]

    端午节,小英跟着爸爸妈妈去奶奶家,见伯伯和伯母也在。小英妈妈和小英伯母的关系,人们称之为( )

    A.舅姑 B.泰山 C.妯娌 D.爷娘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

    B.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趾高气扬

    C. 三月以来,缅甸空军多次越境投弹,造成我国边民伤亡惨重,令人义愤填膺

    D. 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蒹葭》均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采用风、雅、颂三种艺术手法。

    B.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史书”是我国历史的重要佐证,其编写体例较多。司马迁的《史记》为编年体,刘向的《战国策》为国别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纪传体。

    C.“总角”“垂髫”均代指童年;“豆蔻”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及笄”指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时,把头发簪起来表示已成年。

    D.《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五猖会》《范爱农》《琐记》《父亲的病》《狗·猫·鼠》等都是该散文集中的重要篇目。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选自郑燮《游江》)

    [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亭翼然于泉上____

    ②醉翁之不在酒____

    ③心窃____

    ④学者能八面玲珑____

    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4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5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哲理?请联系文段谈谈。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袁宏在运租船中吟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

    阅读上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①请概括本诗首联包含的信息。

    ②该诗尾联中的“挂帆”与《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透视“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这把“火”灭得对

    2014年4月17日,备受关注的秦志晖(网名“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经审理查明,秦志晖利用信息网络,诽谤杨澜等多名公民,引发大量网民对杨澜等人的负面评价,相关信息累计被转发4 100余次;在“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善后处理期间,秦志晖编造政府机关天价赔偿外籍乘客的信息并在网络上散布,被转发11 000次,评论3 300余次,不仅造成网络空间的混乱,也在现实社会引发不明真相的群众的不满,扰乱了政府机关的善后工作。法院认定,秦志晖的行为分别构成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秦志晖当庭表示不上诉。   此案是2013年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第一起依法公开审理的典型案件,被称为“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看网络推手如何“忽悠”

      网络空间一旦有谣言产生,往往会引发大量网民“围观”、转发,甚至引起现实社会的恐慌和混乱,即使存在理性、质疑的声音,甚至有受害人“辟谣”,也往往被海量信息淹没。秦志晖、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等部分网络推手,正是利用网络传播特点,“把握”网民心理,掌握网络造谣“技巧”,扰乱正常网络秩序。网民常常被“忽悠”,觉得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审判者,利用网络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王四新将网络比喻为“一个露天的公共广场”。现实社会中,造谣诽谤可能会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网络同样如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制司新闻出版法规处处长杨颖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我国还存在法律宣传还不够深入、监管滞后等问题。”

    还网络一方“净土”

    2013年以来,多地警方陆续依法查处了一批有组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案件,网络造谣传谣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专家指出,网络谣言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依法严厉打击外,更需多管齐下,还网络一方“净土”。   对于网站来说,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审查和处理力度,当有证据证明特定信息确为虚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将其从网站上撤下。王四新认为,网民应该具备“理性、客观”的态度,严格自律。他说:“网民个人要理性上网,不能随便站队、不负责任地转发。网络本身找资料很容易,有些消息该核实的要核实。随手转发、评论那些子虚乌有的信息,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王四新还表示,相关部门的信息公开也很重要,尤其是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尽可能及时、准确地公开有关信息,消除网民疑虑。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4月21日第5版,有删改)

    1根据文本,分析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2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漫画的寓意。

    3中国有6.18亿网民,网络是人们查阅信息、发表言论的主渠道之一。近年来一些腐败分子的落网也表明网络在舆论监督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此,也有人说,打击网络谣言是侵害言论自由的。对此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阐述。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默写。

    (1)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古人自比,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    

    (4)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古人常用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请写出写的连续两句诗    

    (6)思乡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请写出古诗中表达这种情感的连续两句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境界与知识

    ①文化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它和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他会用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②可今天,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③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④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事物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⑤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其中有一道题目问: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能在饭桌上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它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可有不少人甘愿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⑦决定人境界高下的并不是对知识的掌握。

    ⑧《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还是在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说中午近是因为感觉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他们要孔子给个标准答案。

    ⑨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嘴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⑩事实上,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对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孔子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不过是说出了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获得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

    (摘自20164月《杂文选刊》,有删改)

    1结合文意,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文章第⑤段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的理解。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围炉煮茶——抚慰人心的烟火气

    ①“凡在北国过冬天的人,总能知道围炉煮茶”,2023年初,一网友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配图分享:微风轻拂,暖阳和煦,茶水沸腾,红薯糍粑滋滋作响。好吃好玩好“出片”,虎兔之交的这个冬季,“围炉煮茶”在年轻群体中悄然兴起。

    ②“围炉煮茶”有多火爆?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以来,以“围炉煮茶”为关键词的搜索量相比2021年同期增长1173%,成都、上海、杭州、深圳、苏州、长沙、广州等地线上销量最热。有关“围炉煮茶”的话题持续占据各大平台热度榜。

    ③中国是茶的故乡,实际上,“围炉煮茶”古已有之,曾被视为文人骚客社交、寄情抒怀的表征。

    ④古代饮茶方式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的,后变为生叶煮饮。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诗云“中宵茶鼎沸时惊,正是寒窗竹雪明”,天气肃清,霜雪霏霏,冬寒之日,文人心生“围炉煮茶”的暖意。在唐代,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陆羽所著《茶经》集历代茶艺精华,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

    ⑤至宋代,煮茶更加讲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大文豪苏轼便是煮茶的行家。宋神宗元丰四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一日大雪初晴,睡梦中,他用雪水烹煮最名贵的北苑贡茶“小龙团”,且有美人端茶歌舞,虽是南柯一梦,但“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的雅趣却在心底久久徘徊。

    ⑥宋元以后,主流饮茶方式虽改煮茶为泡茶,但煮茶仍为文人所独爱,且尤喜雪水,认为雪凝天地之灵气,无瑕至纯,是文人精神的归宿。明代高廉认为“茶以雪烹,味更清冽,幽人啜此,足以破寒”。清代伟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妙玉收梅花上雪,以鬼脸青花瓮埋在地下五年,遇有黛玉这般清雅妙人,方才开封取雪煮茶。

    ⑦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围炉煮茶”于此时再次兴起,是传统文化回归生活的又一例证,彰显了传统茶文化对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美学的深刻影响。

    ⑧有专家分析,围炉煮茶之所以能走红,在于其折射的“仪式感消费”与年轻群体的消费理念相匹配。在虚拟世界日益盛行的当下,经历了疫情隔离,本质上是三五好友相聚谈心的“围炉煮茶”,也在治愈着年轻人的孤独感,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⑨业内人士介绍,当代围炉煮茶煮的已不仅仅是茶,奶茶、果茶、咖啡,品类繁多,口味多样,且融合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为茶饮行业提供了新的消费场景。围炉煮茶的走红也符合当下新业态的发展趋势,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古老传统嬗变为新风尚,茶文化将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1】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了热点话题“围炉煮茶”的历史渊源、走红原因及发展趋势。

    B.第①段以社会流行话题切入,引出说明对象——围炉煮茶,说明其被年轻人热烈追捧。

    C.第②段运用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突出“围炉煮茶”在当下非常火爆。

    D.第⑥段加点词“主流”指宋元以后,泡茶成为主要饮茶方式,但仍有煮茶,语意准确。

    【2】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饮茶方式以生吃开始,唐宋时期文人煮茶之风盛行,宋元逐渐变为以泡茶为主。

    B.苏轼是煮茶行家,被贬黄州期间,经常以雪水烹煮名贵贡茶“小龙团”,留下千古佳话。

    C.围炉煮茶走红原因在于匹配了年轻人的“仪式感消费”观念,抚慰他们的孤独感。

    D.围炉煮茶彰显了传统文化回归生活,并融合文化、乡村旅游,成为茶饮行业新业态。

    【3】阅读本文后,有人认为第⑧段可放在第①段之后,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珍重那些“无用”的阅读

    陈佳冉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书?

    ②每个人都能给出若干个理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指引人生的灯塔,书籍是抚慰心灵的鸡汤……书籍的功用如此之大。然而,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却往往更注重实用: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要的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更便捷的数字阅读,攻势凌厉地抢占着传统阅读市场,浅读、速读、泛读成为新的阅读趋势,“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

    ③读书的功用显而易见。然而,除了信息和知识,书籍还带给我们思想和审美。法国人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无用”的阅读常常萌芽于一颗对世界敏感而好奇的心,当求知的欲望带领着人类穿过重重迷雾后,收获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人生境界。

    ④“无用”的阅读不是生存或者生计所必需的。2012年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人们希望通过他的获奖,“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20世纪70年代的阅读时光。”在那个时代,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多少青年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⑤“无用”的阅读看似无用,但一定会留下痕迹。它就像一种文化的渗透,缓慢、恒久、绵密。因为无故乱翻书,因为不带任何阅读的预期,因为起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当女作家铁凝还是一个少年时,她读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上的题记:“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时,深受震动,她说“这两句话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⑥阅读的重量不仅是来自于它给你实际生活的帮助,有时更来自于它对心灵造成的重击。“无用”的阅读可以跳脱自己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无用”的阅读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我们收获“最难风雨故人来”的感动。一本好书,从来不会因为它的表面“无用”而折损了它的价值。当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把阅读当作是一种心境的解放,多做一些无目的的阅读、休闲的阅读,而不是说纯粹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完成一门学业,为了考到一个文凭而去阅读。希望阅读能与生活始终相伴。

    1简要概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2文章第②段说,“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请具体说明“阅读行为”出现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3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结合文本,简要阐述“无用阅读”的价值。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题目:留在心中的那份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