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内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经历一些事情,多思考一些问题,你的视野会更加广漠,知识也会更加丰富。

    B. 尽管许多流行读物企图装扮成经典,但他们最终会被时间的水流冲走,甚至不留下任何痕迹。

    C. 曾经一度携款外逃、杳无音讯的贪官,在公安部“猎虎行动”的打击下,现在惶惶不可终日。

    D. 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起,断章取义,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可以在短时间积累很多知识,值得推广。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惭愧 绽开 截然不同 争先恐后

    B.贪婪 悔恨 恍然大悟 粘轻怕重

    C.诅咒 和霭 热泪盈眶 黯然失色

    D.抵达 渊博 以身徇职 混为一谈

  •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香菱学诗》选自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小说通过神态、语言等描写塑造了一个苦学乐学作诗的香菱形象。

    B.《伤仲永》的作者是我国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C.《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出师表》中又为后主刘禅提出了以亲贤远佞为核心的三条建议。

     D.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与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同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佳作,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社戏》《孔乙己》《故乡》都选自《呐喊》。

    B.《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两篇课文都是出自于这部史书。

    D.铭,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般是用韵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用韵的。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题文)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连处士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改动)

    注释:赒(zhōu):救济,接济  粜(tiào):卖出粮食

    1】(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处士为之愧________  

    ②厚以遣之_________

    2】(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卒而葬应山   寒暑易节,始一焉   《愚公移山》

    B. 应山之人县数十里迎哭 若皆罢归矣 《西门豹治邺》

    C. 处士应山 十日,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

    D. 而市谷之价不能增 骑千余,数万人 《陈涉世家》

    3】(小题3下面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礼让温仁   启窗观,雕栏相望焉 《核舟记》

    B. 官捕甚急   吾妻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C. 处士父疾废于家 徒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D. 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 真无马邪 《马说》

    4】(小题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5】(小题5连处士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其品格堪为楷模。文章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围绕“异”字着笔,调动视觉和听觉,显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

    B.“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C.“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融。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此人怎样的心理。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某公司董事长为了查员工是否认真上班?在微信群里发两个六十多元的红包,结果刚一发出就有人动手抢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抢老板红包的前三甲分别被公司处以罚款500元、400元、300元,理由是上班时间玩手机。

    (1)请将以上材料概括为一句话新闻。(15字以内,2分)

     

     

     

     

     

     

     

     

     

     

     

     

     

     

     

     

    (2)随着微信朋友圈抢红包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低头族,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②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次北固山下》中,作者“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写出了风的“顺”与“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②《泊秦淮》中,交代了作者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特色小镇中留住乡愁

    韩林飞

    城镇化与乡愁,就像两根相互缠绕的绳索,在现代人的心灵中起伏。现代社会,城镇化是必然趋势,但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文化记忆、家族观念、风俗礼仪等维系人们情感寄托的乡土观念,却日渐式微。于是,一面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一面是“回不去的故乡”。人们不禁发问,在城镇化与乡愁之间,难道就不存在和解的空间?

      换句话说,我们怎样才能既拥有现代化的生活,又保存乡土的脉脉温情?正是对这样一个时代问题的回答,特色小镇开始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使之具备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征。通过培育特色小镇、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等措施,让人们留在家乡,就地城镇化,使他们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还能“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这显然是国家对于如何发展城镇化、保留人们的乡愁给出的答案。

      过去机械外扩式的城镇化品质,已难以满足人们对城市的物质及情感需求,城镇化理应转向品质提升、注重人性的内聚式发展之路。纵观城镇化较早的发达国家,意大利的锡耶纳、美国的格林威治、法国的普罗旺斯,各式各样的特色小镇展现出不同地区的人文内涵,也为人们留下了乡愁视觉寄托的完好实例,更为后世体验、发扬传统文化留下了无尽的空间。世世代代的延续,风土人情的继承,承载于城镇环境之中,实现了鲜活的历史延续、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选择珍视历史遗存,将特色小镇作为乡愁文化延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利于真正留住乡愁,留住风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不在于磅礴浩大的体量建设,而在于小而精致、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在空间环境的塑造过程中,保留那些触动人心的情感羁绊,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与体验。同时,不仅要注重打造宜人舒适的物质空间环境,更要赋予其强力的产业支撑。特色小镇不必像大城市那样追求产业体系,更不用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该单兵突进,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确保特色小镇在某一产业里占据独特地位。用特色产业激活经济发展,用特色文化保留乡土气息,从发展与精神两个层面定义特色小镇的“特色”,增强人们对小镇的认同感、归属感,让居住其中的人既有现代生活、又有情感归宿。

    通过培育建设特色小镇,赋予城镇化新的人文内涵,重建城市与人类情感桥梁,将有助于打破目前现代城市人情冷漠、街区功能单一、生活单调的尴尬局面,避免现代城市沦为只见车水马龙,只闻马达声响的空虚之城。未来,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不仅会照亮我国城镇化的康庄大道,也将照亮人们内心深处那条乡情小路。

    (《人民日报》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1本文作者在建设特色小镇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

    2如何在发展特色小镇的过程中留住乡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请根据提示,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首先提出问题:怎样实现城镇化与乡愁之间的和解;然后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 10、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

    ⑴他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学校报到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告诉他,新生报到必须要有档案材料,包括高中学历的证明,才准予报到。

    ⑵他一下子愣住了,对于来自农村,中学也没读完,一直处于社会底层,辛辛苦苦打工的他来说,档案是什么,他一点概念都没有。他从小就喜欢文艺,喜欢表演,19岁那年来到北京漂了三年,住地下室,当群众演员跑龙套,考电影学院只是来试一试。当拿到专业课合格的通知书时,他的第一个念头只是:这下糟了。因为,考上了意味着要交1万元的学费。而家里全部积蓄也才四千多元。 

    ⑶于是,当他得知没有档案不得录取的时候,不知道档案为何物的他也没有多想,就对老师说:“要不就算了吧。”

    ⑷那位老师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学生。成千上万的人拼着命想踏进这所学院的门槛,而他竟然轻描淡写地说算了。老师仔细打量着面前的这个学生,高高瘦瘦,话语不多,英俊的脸上有着一股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明亮的眼睛里有一丝忧郁一闪而过。老师疑惑了,她放心不下。她不知道,看似轻松的面容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

    ⑸一夜辗转无眠。第二天一早。老师就根据考生的地址打电话询问情况,终于得知,那位考生家境贫寒,初中没上完就辍学外出打工,因此没有高中毕业证。但是通过询问得知,由学校补办学历证明、调送档案还是可以的。

    ⑹老师悄悄地把这一切都做好了,然后打电话通知那位考生来报到。她没有再说起档案的事,他也不知道。

    ⑺这是一所人才济济的院校,俊男美女,很多来自大城市和小康家庭,唯有他生活困窘,经常提襟见肘。大一的时候郊游,大家都带着好吃的,在一起尽情享受,只有他默默地走到小树林中,假装不饿,假装专注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这一切都没逃过老师关注的眼睛。在老师的授意下,女生撒娇地叫着他的名字:“哎,快来帮我的忙,我都吃不下了。”或是,“哎哎,撑死我了,你也给我解决点负担吧。”大家会很自然地把他从小树林里出来,把他在烧烤摊前,你一口我一口地往他嘴里

    ⑻再有郊游的时候,他更不需要带任何东西了,总有老师或女生把他的那份都准备好了。

    ⑼有一次,有个广告要找班上5位漂亮的女同学拍,每人可以得到2000元的酬金。班主任老师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再带一个男同学。广告公司没答应,老师知道这个广告根本就没有男模的戏份。但在老师的再三争取下,他顺利地参与了广告的拍摄。在拍摄现场。他使出浑身解数,亮出十八般武艺,为的就是不给老师丢脸。他的敬业、认真让在场的同学和导演都深深地感动了,一个个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⑽广告播出后,他却找不到自己的角色。他以为是自己的演技不过关,也不好意思去问,拿着2000元的酬金顺利地度过了一段困难时期。他不知道的是,其实那个广告根本就不需要他。

    ⑾由于班里经常搞活动,班上要求每个同学交班费2000元。从开学直到毕业,整整4年,他都不知道这一件事,因为他从来就没交过。因为老师告诉班长,不要收他的班费,而班上其他22位同学,从来也没有透露过交班费的事。这一件事,他也从来不知道。

    ⑿直到有一次,上电视做节目,节目组请来了他的班主任老师,他才知道,原来这么多的事情他都一无所知。他问老师为什么这些事情不告诉他?老师说,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

    ⒀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这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爱护,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关怀,更是一位智者对尊严的解读。正是这种呵护,使他从一个内向自卑的山区孩子,成长为一个拥有阳光般笑容的大明星。

    ⒁他,叫郭晓冬,他的老师叫崔新琴。不得不说的是,遇到崔老师,是郭晓冬一生的幸运。

    1崔老师主要做了哪些郭晓冬不知道的事情?请简要概括。

    2结合具体语境,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大家会很自然地把他从小树林里出来,把他在烧烤摊前,你一口我一口地往他嘴里

    3“因为,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崔老师为什么这样说?

    4当节目组请来了他的班主任老师告诉了他真相后,郭晓冬会怎样想?请展开合理想像,写出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栀子花,旧庭院

    许冬林

      ①我很喜欢开白花的灌木类花树,像茉莉、木槿、栀子……开起花来,一朵朵都是心思简静,悠然芬芳。

      ②童年时,我家有一棵单瓣栀子,大伯家有一棵重瓣栀子,都是姑姑出嫁前栽的。花树长大了,开花了,我和堂姐刚好到了戴花的年龄。

    ③那时候,每天早晨,母亲已经将带露盛开的栀子花掐回来,就给我梳辫子戴花。我坐在窗台边的椅子上,闻着花香,觉得晨晓潮凉的空气都有殷勤待我的情意。我戴着洁白的栀子花,穿着杏黄色的连衣裙,背着小书包,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觉得整个世界都很美。觉得自己是一只白色的蝴蝶,幻作了人形,来人间游览,处处都有新奇和感动。多少年过去,我一直觉得那一段时光最有人间的美意。

    ④少年时读过一首古诗: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读过就喜欢得要命。成家后,住公寓楼,住在楼上,养花不易。幸运的是住一楼的邻居家有个庭院,院子里栽有栀子花。我就有福气了,时常傍在阳台边,享受那摇荡蓬勃的花香,领受那饱满甜蜜的情意。后来,又贪心,终于抱回一大盆的栀子花,养在家里,一养多年。养到后来,就像养了一个女儿,一边欢喜一边念念放不下。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灿然开放。我们枕着花香入睡,浮游在花香里饮食起居,世事悠然,无哀无忧。

    ⑤有一年,在北京的一处广场边,看到人卖花,其中就有栀子花。那花枝叶稀疏,花开胆怯,眉目之间甚是楚楚可怜。可能还是气候和水土的原因,养得不够丰润有神采。我彼时离家已有些日子,再见栀子花,如遇流落在此的故人,又感动心酸。身边有一位西北长大的朋友,我问他,知道那是什么花吗?他一脸懵懂茫然。他说他们那边没有栀子花,也没有莲藕,没有菱角……我听了,替他遗憾半天。我一直以为,有家的地方,就有栀子花,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栀子花。人总要在水气和花气里长大。

    ⑥我奶奶年轻时守寡,她自觉是个不幸的人,自此穿衣再不穿艳色,连从前的绣花鞋子也摁进了箱底。但是,却一辈子保持着戴栀子花的习惯。初夏的浓荫下,坐着一位身穿藏青色斜襟褂子的老人,她头发绕在脑后,绕成一个扁圆的髻,髻边斜插一朵栀子花。她颤颤走动在树荫下,一阵一阵的香气软软袭来。戴花的奶奶,有着观音一样的慈悲温和的美。

    ⑦栀子花,开在南方多雨的庭院里,开在简洁庸常的平民生活里。她多像一个素色的女子,没有遗世独立,也不轻易伤感。她只以一种温婉清美的姿态,将一种小格局的生活撑得格外饱满,撑得别具情味。

    (选编自《散文》2015年8月刊,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南方的栀子花有哪些特点?请从色、味、神等角度加以概括。

    (1)色:_________(2)味:__________(3)神: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第④小节引用古诗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灿然开放。”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该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第⑤小节,分析加点词语“感动”“心酸”的原因。

    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童年的朋友》中的外祖母乐观坚毅,引导你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月迹》中的奶奶童心未泯,有生活热情,带领你走进高尚的境地。请简要分析本文中奶奶的形象并写出她对你的启示。(80—100字)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若选(一):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若选(二):请自拟文题,然后作文。

    (一)题目:我品尝了   的滋味

    (提示:只有亲自品尝了那些物和事,才能了解其中的滋味。但是想要真正的了解,还得有更多的体验和经历。)

    (二)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护它。——克里斯·加德纳

    良心是守护个人为自我保存所启发的社会秩序的保护神。——毛姆

    保护母语,就是守护自己精神家园,也是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周海中

    请以“守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

    (1)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3)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达到要求,评分时可酌情奖励)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容易显露个人信息的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