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些东西”指
A. 大庆油田
B. “籼型杂交水稻”
C. “两弹一星”
D. 核潜艇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意见,这充分说明( )
A.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3、1982年1月1日,中央批发《全国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充分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市场责任制。最早实行这种责任制的省份是( )
A.广东省
B.河南省
C.安徽省
D.福建省
4、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下列名字反映新中国的历史进程,①马改造
②李建国
③张跃进
④刘开放,按他们折射的历史时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②①③④
D. ④③②①
5、“它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体,由公有经济、家庭作坊、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组成……逐步放开价格控制,承认私有财产和私人企业,承认股票市场、外资与合资企业,并重建经济的公共部分。”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全行业公私合营经济
B.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和平过渡的赎买政策
6、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时收集了以下图片,最符合这组图片主题的是( )
A.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B.祖国统一两岸互通
C.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D.社会保障人民幸福
7、《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当年搞合作化时,田福堂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散伙”后的农村政策与之前相比( )
A.农村经营方式改变
B.农村土地所有制改变
C.农民生产自主权不变
D.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8、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最能说明( )
项目 |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 私有制经济 |
国民收入 | 92.9% | 7.1% |
工业总产值 | 100% | 0 |
商品零售额 | 95.8% | 4.2% |
A.地主阶级退出了历史舞台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C.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9、它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里的“它”是指(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0、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A. 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 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C. 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1、新时期,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的新格局是( )
A.军委管总,战区管建
B.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C.军委管总,军种主战
D.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12、“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做;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决定五星红旗成为新中国的旗帜是在( )
A.开国大典上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C.抗美援朝胜利后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13、“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段话表明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根本目的是
A. 抗美援朝
B. 保家卫国
C. 显示人民军队的战斗力
D. 挑战美国权威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的纪元。以下对“新的纪元”理解不正确的是
A.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标志着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15、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权利做自己的发展之梦,但是做好自己的梦,必须让别国也能睡好觉。以下外交政策和活动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A. “求同存异”方针
B.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和平共处五顶原则
16、刘少奇在某次政协会议上指出:“这是目前时期全国人民的大宪章。”“它是如此的坚定明确,清楚地指出了哪些事是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而且不允许做的。”被刘少奇称为“大宪章”的是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7、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博鳌论坛中说:“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据此,某校对“当今的开放和近代的开放”展开探究,以下学生的思考,你赞同
A. “当今的开放”是在独立自主下的主动开放
B. “近代的开放”是在落后挨打下的主动开放
C. “当今的开放”是从长江流域开始
D. “近代的开放”是从黄河流域开始
18、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受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面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这一期间的成就?
A.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C.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屠呦呦发现了能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19、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六十年代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作重点在搞
A.阶级斗争
B.军事建设
C.外交建设
D.科技建设
20、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
A.北平和平解放 B.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21、_____的推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_____,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2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________。
(2)后果:加上当时________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23、我国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农村是________,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_______ 。
24、________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和平统一___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5、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________”奋斗目标;“________”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26、(1)大庆石油工人代表“铁人”——________
(2)“杂交水稻之父”——________
(3)“党的好干部”——________
(4)“两弹元勋”——________
(5)“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_
(6)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我国科学家——________
(7)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最可爱的人”——________
27、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即_________。1956年,_________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1951年,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53年_________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9、国民经济调整
(1)时间:________年。
(2)表现:中共中央提出“________、巩固、充实、________”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3)成效:到________年,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4)结果:________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1962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等在“七千人大会”上
30、1947年,根据党中央________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51年,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3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一首经典歌曲《爱我中华》反映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和平相处的和谐中华。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多少周年?西藏和平解放有何历史意义?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20世纪末,中央决定对西部实行什么政策,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
(3)请你为各民族的团结写一句祝福的话。
3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33、什么是“一国两制”?
34、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期在中国考察研究的澳大利亚当代学者尼古拉斯·泰普说:“中国的民族政策令人赞赏,值得世界上许多别的国家借鉴”。
材料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情况表
年 份 |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量(亿) |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
1952年 | 57.9 | <100 |
2008年 | 30626.2 | 3389 |
请回答:
(1)材料一尼古拉斯·泰普如此赞扬中国的民族政策,你认为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看到材料二的数据信息,你有什么体会?
(3)据此分析,我们得出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