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2、我国历史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依据下列管辖措施判断该边疆地区应是( )。
A. 台湾 B. 西藏 C. 东北 D. 新疆
3、下图是我国古代契丹政权的开国皇都―辽上京的遗址。据文献记载,辽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A.元昊
B.耶律阿保机
C.完颜阿骨打
D.赵匡胤
4、下列对于《本草纲目》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B.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
C.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D.外国文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
A.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
6、民间有“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这反映了清朝一些统治者实行了颇具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以下内容与此不符的是( )
A.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B.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C.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用金瓶掣签制度决定达赖班禅继承人
7、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运河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
8、海上丝绸之路在哪一朝代进入鼎盛时期:
A. 元朝
B. 清朝
C. 明朝
D. 宋朝
9、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除加强道路修建外,政府还在全国建立了四通八达的( )
A.驿站
B.市舶司
C.枢密院
D.瓦子
10、明朝的丝织业中心是在( )
A.苏州 B.南京 C.成都 D.开封
11、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域地区和台湾地区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
A. 北庭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 B.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中书省
C. 北庭都护府、 中书省 D.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12、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强化中央集权
B.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C.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文字狱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13、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面试考生、创立殿试制度的是( )
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14、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天寿山,但这里却没有明太祖的陵墓。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他不喜欢北京十三陵所在地的风水 B.明成祖朱棣不认可其开国地位
C.南京的风水比北京好 D.他称帝于南京,十三陵是迁都北方之后的明代皇帝墓
15、下列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首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B.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C. 阿骨打建立金 D. 成吉思汗建立元朝
16、北宋的建立时间是( )
A. 960年 B. 936年 C. 959年 D. 965年
17、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描述符合明清时期的是
A.文明曙光 B.盛世危机 C.繁荣开放 D.政权并立
18、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阶段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9、南澳岛是历史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明朝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航海,其主要原因是明朝
A. 海上交通发达
B. 前期国力强盛
C. 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D. 造船技术发达
20、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A.诗歌
B.词
C.散文
D.戏曲
21、台湾在元朝时被称为________。
22、元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设置了________。
23、唐太宗时__________西行天竺取经:《本草纲目》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4、北宋兴起的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是——
25、册封西藏佛教首领达赖喇嘛的皇帝是________;册封班禅额尔德尼的皇帝是________。设置驻藏大臣的皇帝是________。颁布金瓶掣签制度的皇帝是________。
26、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是________ ______。
27、遣唐使
(1)背景:________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含义:为了学习中国的________,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________、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8、明成祖称帝后,派_____ 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海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9、宋词风格多样,内容广泛,杰出代表人物有豪放派的__________ ,婉约派的_________ 。
30、《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作者是农学家________。
31、罗贯中 A.《红楼梦》
关汉卿 B.《窦娥冤》
吴承恩 C.《水浒传》
李时珍 D.《西游记》
施耐庵 E.《三国演义》
曹雪芹 F.《本草纲目》
32、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与之相应的历史事件。
(1)标志着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引起全国上下不满的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是_________
33、阅读下列材料:自古以来,“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最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
——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二 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1870年6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标志着文官制度在英国的建立),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选拔人才标准上隋唐时期与魏晋时期有何不同?
(2)材料一中提及的隋炀帝和武则天,在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的哪些“合理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