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产生过极大影响。这种制度形成于(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三宝太监西洋记》记载“中国的茶叶、瓷器、造纸、印刷等物产,以指南针为代表的科技发明,四书五经等为代表的中华书籍,成为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产品。”古代中国将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是在
A.元朝 B.南宋 C.北宋 D.汉朝
3、明初,某地发生了旱灾,急需朝廷调拨国家税款。负责这一事项的机构应是
A.吏部 B.户部 C.兵部 D.刑部
4、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中,位于今天山西的政权是
A. 北汉 B. 南汉 C. 吴 D. 楚
5、明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同于唐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包括( )
A. 政治腐败 B. 出现宦官专权 C. 出现藩镇割据 D. 爆发自然灾害
6、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金的战争往往以付出一定的代价议和,最终被少数民族所灭,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给以极高赞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瑰宝。由此观之,宋代
A. 文武兼备
B. 崇文弃武
C. 重武轻文
D. 重文轻武
7、“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文中的“东瀛”指的是
A.天竺
B.朝鲜
C.日本
D.印度
8、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9、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壮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A.
B.
C.
D.
10、北宋的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
A.勾栏
B.瓦子
C.柜坊
D.茶肆
11、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图像。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12、“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与这句话反映的社会现象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3、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生产技术的改进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图中属于唐朝发明的浇灌工具是( )
A.
B.
C.
D.
14、两宋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是
A. 玉米
B. 甘薯
C. 占城稻
D. 马铃薯
15、明淸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带来的主要危害是
A.儒家思想得到加强 B.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C.禁锢思想摧残文化 D.削弱了地方官僚的势力
16、1957年,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说:“中国的民族宜合不宜分。我们应当强调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反对民族分裂,民族‘单干’。”新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是
A.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 进行移民搬迁
C. 实行赎买政策
D. 进行民主改革
17、统观宋代的兵器工业,值得注意的是
A. 印刷技术新突破
B. 航海技术的进步
C. 指南针的发明
D. 火器的制造
18、马铃薯(学名:Solanumtuberosum,英文:potato),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称土豆、地蛋、洋芋等。它在什么时候被引进我国。
A.西汉 B.唐朝 C.明代 D.晚清
19、所以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主要是因为
A. 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B. 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 平反冤假错案
D. 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0、“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材料中“这一政策”指
A.文武并举
B.重文轻武
C.鼓励做官
D.重武轻文
21、措施:(1)宋太祖重用___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____、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_____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牵制,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2)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____。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____,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____局面。
22、公元______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______为都城。
23、唐太宗时期重用敢于直言纳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24、唐朝的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闻名中外的_____,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25、清朝皇帝雍正设立________,表明封建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26、(1)唐太宗在位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加强,史称_________,唐玄宗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政局为之一新,史称_________。
(2)人们称_________为诗仙;人们称_________为诗圣。
(3)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唐朝建立于_________年,北宋建立于_________年。
(5)北宋的_________开创了一代词风;_________是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
27、六次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28、废除丞相制度的皇帝是________。
29、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____年,金攻破开封,_____灭亡。
30、平定准噶尔叛乱的皇帝是________。
31、根据所学,连一连
北宋李时珍 活字印刷术
元朝毕昇 《授时历》
明朝郭守敬 《本草纲目》
32、依据提示列举相应的内容。
(1)唐朝的全盛时期是________。
(2)使辽与北宋边疆保持和平的盟约是________。
(3)叙述从战国到五代历史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________》。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官职。
材料二: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1)材料中涉及到哪项重要制度?该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
(2)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3)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有哪些?(至少写两个)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