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朝时生产青瓷如冰如玉的瓷窑是( )
A. 定窑 B. 汝窑 C. 越窑 D. 邢窑
2、鲁迅认为,这部小说中“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虽然美,但那是一种病态美”。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更是预示着小说中“林妹妹”的悲剧命运。这部小说是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红楼梦》
D. 《西游记》
3、小说《西游记》神话了唐僧西天取经的历史,现实中唐玄奘取经的目的地是
A.吐蕃
B.日本
C.天竺
D.西域
4、《送渤海王子归国》中有诗云:“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这反映了( )
A. 西域各族人民对汉族中原的向往 B. 吐蕃与唐朝关系密切
C. 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关系密切 D. 六诏与唐朝的关系密切
5、为感召百姓,明末起义军打出“迎闯王,不纳粮”的政治口号。“闯王”指
A.张献忠 B.李自成 C.吴三桂 D.努尔哈赤
6、六次东渡,最后双目失明,到达日本去传播佛经的唐朝高僧是
A. 鉴真 B. 玄奘 C. 晁衡 D. 郑和
7、如果你想到北京故宫去旅游,一览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的风采,你去的应该是明朝北京城的哪一部分
A.宫城
B.皇城
C.内城
D.外城
8、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裁撤官职和机构、分散机构的权力来强化皇权,其中裁撤的官职和机构是
A.丞相和中书省 B.五军都督府 C.六部和锦衣卫 D.行省和三司
9、19世纪初年流行这样一句谚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诗书读尽亦枉然。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A.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B.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C.塑造了许多英雄好汉形象,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
D.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
10、“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下列关于这首诗理解正确的是( )
A.赞扬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
B.诗人认为,隋灭亡是因为开凿大运河
C.大运河的开通实现了我国南水北调
D.大运河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11、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建立者对应正确的是( )
A.契丹——耶律阿保机
B.金——元昊
C.辽——阿骨打
D.西夏——努尔哈赤
12、崇祯十七年,绝望的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为王朝画上句号。与该历史情境直接相关的是
A.李自成攻破北京
B.李自成建立大顺
C.吴三桂开关降清
D.皇太极入关继位
13、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有
①都江堰 ②长城 ③大运河 ④赵州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隋朝
15、清王朝册封西藏宗教首领的根本目的是
A.保障西藏宗教界的团结 B.促进西藏经济的发展
C.确立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权 D.防止上层势力的分裂活动
16、下面是四位古代诗人写的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诗,在四位咏史诗人中,你认为哪一位诗人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最恰当
A. 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B. 宗元鼎:“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C. 李敬之:“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D.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7、2019年4月22日,京剧杨派艺术的半壁江山齐聚国家大剧院,缅怀京剧大师杨宝森诞辰110年。追溯历史,“国粹”京剧形成的时期是
A. 隋唐时期
B. 两宋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清朝时期
18、宋朝为防止地方割据叛乱,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为此,北宋在地方设置的官职不包括
A.节度使 B.知州 C.通判 D.转运使
19、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都短命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20、从下图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1966—1968年我国经济状况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B.“文化大革命”拉大了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D.1966—1968年我国经济状况下滑可能和“文化大革命”有关
21、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_____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_____。
2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应内容:
(1)北宋著名的瓷都是_______。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_______。
(3)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是_________。
(4)抗击沙俄、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清朝皇帝是________。
(5)清朝统一台湾后,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___________。
(6)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的医药学著作是《________》。
(7)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___________》。
23、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时,在位的皇帝是________。
24、玄奘西行
(1)时间:________初年。
(2)概况
高僧玄奘西行前往________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________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3)贡献
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________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5、11世纪,完颜部落的首领______进一步完成女真族各部的统一,力量不断增强。
26、_______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_________业兴起。
27、________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统一全国;_______年,元灭南宋残部,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8、11世纪末________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随后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1206年________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9、宋代海外贸易: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______、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加以管理。
30、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________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人称为“________”。
(2)戚继光抗倭:
背景 | 明朝中期,________严重 |
准备 | 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组建“______________” |
概况 | 1561年,在________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又进军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抗倭 |
结果 | ________的倭患基本被解除 |
评价 |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 |
31、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由中国创造的。经历秦汉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元朝臻至鼎盛,古代科技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当中。
(1)隋唐时期农业技术和水利工程得到空前发展,其中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农具的改进上,请写出这一时期农具革新的成就。
(2)培根评价我国古代重大的发明:“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在世界上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一个宗教派别、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三种东西分别指的是什么?
(3)元朝是我国戏剧发展的高峰时期,哪一戏剧家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一艺术形象?
(4)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进入末期,各种矛盾激发,大众化的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其中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的小说是哪一部?
(5)纵观整个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史,试探讨其繁荣的根本原因。
32、写出与下列人物相对应的代表作品
①司马光
②李时珍
③徐光启
④汤显祖
⑤曹雪芹
33、体验历史:假如你生活在15世纪的中国明朝,并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为郑和下西洋航海路线图
郑 和 下 西 洋 | 时间 | 1405—1433年 |
次数 | 先后7次 | |
海船规模 | 最大的海船长44文,宽18丈 | |
船数 |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只 | |
人数 | 每次出海2.7~2.8万人 |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丹心凤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概括归纳该事件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分析该事件有何作用?
(3)材料三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他领导的抗倭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4)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可以从郑和、戚继光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