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朝末年,爆发了给唐朝以致命打击的著名起义是
A.黄巾起义
B.玄武门之变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2、学习唐朝历史后,有同学认为唐朝的社会风气显示出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如下图所示文物能支撑这位同学观点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我国的高原地区,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建筑是今天闻名于世的布达拉宫。这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是( )
A.突厥
B.匈奴
C.吐蕃
D.南诏
4、当今社会交通运输网络四通八达,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早在宋元时期,我国已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还建立了为使节、商旅往来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方便的场所。这一场所是
A.都护府
B.驿站
C.巡检司
D.宣政院
5、下列图片反映历史状况,能体现盛唐气象的是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30名扑火队员遇难,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
A. 会子 B. 银元 C. 交子 D. 汇票
7、有这么一本书,他的口述者是一位僧人,他的部分经历如下:公元628年的秋天,从长安出发,开始茫茫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本书是
A.《桂苑笔耕》
B.《本草纲目》
C.《徐霞客游记》
D.《大唐西域记》
8、“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首《天堂》是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蒙古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 成吉思汗
B. 完颜阿骨打
C. 忽必烈
D. 努尔哈赤
9、明朝建立以后,先后18次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
A.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侵
B.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作战方式的演变
D.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10、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元昊 C.忽必烈 D.阿保机
11、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12、据史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中,朱元璋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A.废除宰相制
B.大兴文字狱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设立军机处
13、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其中“宋祖”是( )
A. 李渊 B. 杨坚 C. 李世民 D. 赵匡胤
14、“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谋危社稷……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文中的“朕”应该是
A.元世祖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15、“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追溯历史,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6、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后来,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割据局面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7、明朝时,一些日本海盗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一位年轻将领临危受命,领兵抗倭,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这位年轻将领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文天祥
18、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A.诗歌
B.词
C.散文
D.戏曲
19、“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褒贬不一,但还是有人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的突出贡献是( )
A.戒奢从简,虚心纳谏
B.增设殿试和武举
C.派文成公主人藏和亲
D.重视地方吏治
20、唐朝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呈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制度先进、疆域扩大 B. 对外交通发达
C. 经济繁荣、国力富强 D. 政府注重对外交往
21、金灭辽及北宋
(1)辽灭亡:北宋出兵伐辽,被辽军打得大败。而金军却势如破竹,相继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____年,辽被金灭亡。
(2)北宋灭亡: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______年,金军攻破______,北宋灭亡。
22、被誉为“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________》是一部与农业有关的著作,是明末清初的________所著。
23、党项族:原属________族的一支。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___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______,史称________。仿效________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24、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时,在位的皇帝是________。
25、册封“达赖喇嘛”的的皇帝是________。
26、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__________,监督西藏的地方政务。
27、元朝末期爆发农民起义 ______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于1368年建立明朝。明朝末年,政治腐败 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于1644年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28、清朝前期,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________。
29、金灭辽及北宋
(1)金灭辽的时间是____年
(2)1127年金灭____,史称靖康之耻。
30、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______”。
31、将政权名称与建立人物和所属民族对应连线:
32、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灿烂辉煌。请列举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召赵普问曰:“……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无他奇巧与,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纪闻》
(1)材料一中为加强皇权,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在中央采取的什么措施?
材料二: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
(2)材料二所述内容是一个盟约里的主要内容,请问历史上把该盟约称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材料三:辽、北宋、西夏形势
(4)概括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如何? 试举两例说明民族关系。
材料四: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失干戈(战争)。”材料五: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5)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与辽、宋与西夏议和产生了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