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书法,名家辈出,其中被后人称为“颜筋柳骨”的是( )
A. 颜真卿、李白 B. 颜真卿、欧阳询 C. 颜真卿、柳公权 D. 欧阳询、柳公权
2、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韧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文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A. 张赛
B. 玄奘
C. 鉴真
D. 郑和
3、下列关于清朝“文字狱”的解释,准确的是
A.为压制反清思想而迫害知识分子的冤案
B.专门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C.推行文化专制的机构
D.为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而专门建造的监狱
4、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A. 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八股取士、文字狱
D. 闭关锁国
5、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直接管辖西藏的行政机构是( )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北庭都元帅府
D.宣政院
6、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衰退,地方势力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是
A.藩镇割据
B.政权分立
C.农民起义
D.宦官专权
7、某历史兴趣小组打算编排一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课本剧,下列情景与史实不符的是
A.大都是世界性商业中心 B.城市中“买卖”昼夜不绝
C.景德镇瓷器在市面上出现 D.交子在富商之间开始流通
8、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以上材料说明唐太宗( )
A.虚心纳谏,任用贤才 B.戒奢从简,身体力行
C.轻徭薄赋,关注民生 D.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9、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 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
B. 1683年,台湾归入了清朝的版图
C. 郑成功去世后,其子继续治理台湾
D. 台湾府的设置有效地巩固东南海防
10、面对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清初统治者采取的“国之大计”是
A.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B. 发动对外战争
C. 加快人口增长
D. 平定叛乱
11、明朝中后期,在传统科学领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列有关这几部科技巨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B. 《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C. 《农政全书》是明代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D. 《窦娥冤》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12、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是
A.《满江红》 B.《念奴娇》 C.《资治通鉴》 D.《史记》
13、“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材料反映了12世纪蒙古草原上蒙古诸部互相征战、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这一局面后来是怎样改变的?
A.铁木真统一蒙古
B.忽必烈建立元朝
C.文天祥抗击元军
D.签订了澶渊之盟
14、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主流。元曲是由元杂剧和散曲组成的,下列关于元杂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元杂剧是一种戏曲艺术
B. 元杂剧起源于民间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形式简单,为市民所喜爱
C. 元杂剧的兴起表明通俗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D. 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和王实甫
15、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璀璨。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A.《伤寒杂病论》与《天工开物》
B.《史记》与《资治通鉴》
C.《九章算术》与《本草纲目》
D.《水经注》与《金刚经》
16、“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绩。拔剑光寒倭寇胆。”词中赞扬的是哪位英雄人物
A. 郑和
B. 岳飞
C. 文天祥
D. 戚继光
17、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延续了1500多年,废除丞相制度的皇帝是
A. 明成祖 B. 明太祖 C. 汉武帝 D. 隋文帝
18、下列从隋至清朝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隋——唐——辽宋夏金——五代十国——元——明——清
B. 隋——辽宋夏金——唐——五代十国——元——明——清
C. 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D. 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明——元——清
19、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的少数民族有 ( )
①契丹 ②女真 ③突厥 ④吐蕃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0、我国的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下列四个朝代的疆域图,反映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友好交往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
C.国家分裂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1、灭金:蒙古与_____结盟,南北夹击金朝。_____年,蒙古灭金。金灭亡后,南宋和蒙古_____的局面形成。
知识点3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22、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___________,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_》。与他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_____________”。
23、
河段名称:A( )B( )C( )D( )
城市名称:E( )
此运河自北向南沟通了哪五大流域?
( )→( )→( )→( )→( )
24、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被称为是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说的是_____
25、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________进入鼎盛时期。
26、明朝末年,占领我国宝岛台湾的殖民者是________。
27、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官场腐败:________以后,官场贪风更盛,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2)军队腐败:八旗兵久无战事,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将领________现象十分普遍。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
(3)财政危机:嘉庆以后,出现了________危机。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4)社会危机:清朝中期以后,________现象加剧。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危机重重。
28、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境条约《______》,这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9、11世纪前期(1038年),党项族首领________建立西夏。
30、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1)设立册封制度:顺治帝接见达赖五世,1653年正式赐予他金册、金印和“__________”的封号;康熙时,册封班禅五世为“___________”。
(2)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_________,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________,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4)颁布法律:1793年,清朝颁布《______________》,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章程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谕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_______、外交等事务;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___________,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5)六世班禅与乾隆皇帝: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此后还到达承德避暑山庄为乾隆皇帝祝寿。乾隆皇帝特意下令在山庄的北面,仿照班禅在________的扎什伦布寺,修建了__________庙供他居住。
31、罗贯中 A.《红楼梦》
关汉卿 B.《窦娥冤》
吴承恩 C.《水浒传》
李时珍 D.《西游记》
施耐庵 E.《三国演义》
曹雪芹 F.《本草纲目》
32、小明是班上图书角的管理员,现有下列图书,请你帮他将这些图书准确分给下列同学(只需填相应的字母):
A.《西游记》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三国演义》
(1)小张同学长大后想成一名中医,你应将____分给他。
(2)小华同学一直对神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你应将____分给他。
(3)小明同学想要一本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的书,你应将____分给他。
(4)小龙同学对刘备、关羽的故事比较感兴趣,你应将____分给他。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请问:
(1)材料一中反映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中反映清朝统治者的什么观念?
(3)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近代中国带来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