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家将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 )
A. 北宋与金的战争
B. 南宋与辽的战争
C. 北宋与辽的战争
D. 南宋与金的对峙
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表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结束了分裂局面
D.扩大了统治疆域
3、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B. 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
C. 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D.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4、古今中外,文学艺术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与时代同频共振。明清时期,文艺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因此而繁荣,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是
A. 《红楼梦》
B. 《三国演义》
C. 《水浒传》
D. 《西游记》
5、歌手河图在《不见长安》中唱道:“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下列属于曾经发生在长安城的“悲”,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 盘庚迁殷 B. 开元盛世 C. 安史之乱 D. 黄巾起义
6、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坐落在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一个集防洪、灌溉、航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这一工程最初的主持建造者是
A.大禹 B.商鞅 C.李冰 D.诸葛亮
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个可以做统治者镜子的是唐朝的
A. 房玄龄
B. 魏征
C. 姚崇
D. 杜如晦
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里所描绘的盛世局面出现于哪一皇帝统治时期?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宋太祖
9、小明发现了一张破损的古地图,依稀能看到“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字。绘制着张地图的朝代不早于( )
A.隋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0、“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哪一位君主( )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完颜阿骨打
D.赵构
11、“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
A. 黄巢起义 B. 安史之乱 C. 唐朝灭亡 D. 北宋建立
1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开始于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元朝
13、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开创于唐初,废除于清末
B. 看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
C. 毫无公平、公正性可言
D.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14、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主要任务是( )
A.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准备
B.贯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
C.讨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D.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15、下表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 早期国家的产生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 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发展变化
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6、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开荒执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清政府推广种植甘薯
B.清政府重视兴修水利
C.清政府鼓励发展商业
D.清政府实行垦荒政策
17、唐太宗曾说:“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誎则圣。”这说明他
A.鼓励手工业发展
B.善于纳谏
C.身为人君,不讲道理
D.关心百姓生活
1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姚崇
D.魏征
19、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 | 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 |
B | 明朝修筑故宫 | 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
C |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 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
D |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
A.A
B.B
C.C
D.D
20、诗句可以展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名句,其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名臣是指( )
A.岳飞
B.秦桧
C.文天祥
D.陆秀夫
21、读《明长城示意图》及ABC所示的内容,将ABC代码填在图中相应
的方框内。
A.嘉峪关
B.明都城
C. 鸭绿江
22、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3、请写出建立下列政权的民族:
(1)辽—— (2)西夏——
(3)金—— (4)元——
24、《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与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它的作者是________。
25、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还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______”政策,严格限制_________。
26、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的皇帝是________。
27、中国古代文化璀璨辉煌,呈现出流传方式多样性特点。
根据提示,完成下表内容。
载体 | 案例 | 说明 |
诗词 | 唐朝杜甫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后人称他的诗为“(1)”。北宋文学家(2)的词,豪迈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 (9)综上所述,归纳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
戏曲 |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3)。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4)。 | |
绘画 | 唐朝画家(5)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等。 | |
书法 | 隋唐书法,名家荟萃。《颜氏家庙碑》的作者是(6),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 |
小说 | 曹雪芹的《(7)》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 |
地图 |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8)。 |
28、为鼓励海外贸易,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
29、唐太宗将______________嫁给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
30、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在__________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
31、连线题:
1.金 A.忽必烈 a.党项
2.辽 B.元昊 b.蒙古
3.西夏 C.阿保机 c.女真
4.元 D.阿骨打 d.契丹
32、列举我国古代四大发明:① 在战国称为司南;②北宋 发明 ③ ④东汉 改进
33、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历史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唐朝主动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我国四大名著中的哪一部取材来源于其中的一个事例?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同欧洲航海家远航列表比较如下
| 郑和 | 哥伦布 | 达·伽马 |
| 下“西洋” | 到达美洲 |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
时间 | 1405—1433年 | 1492—1504年 | 1497—1498年 |
次数 | 7次 | 4次 | 1次 |
人数 | 27800人 | 1000—1500人 | 160人 |
船数 | 大号宝船63艘(共计百余艘) | 17艘 | 4艘(一说3艘) |
船只大小 | 长151.8米,宽61.6米 |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 | 120吨、100吨、50吨 |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2)阅读材料二通过比较,指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壮举的原因
材料三: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渐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是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唐朝、明朝对外交往发达的相同前提条件。
材料四: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清朝收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即今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出清朝前期实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