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2、据史料记载,日本官方曾派出遣唐使十余次,其目的是( )
A.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B.加强中日之间的友谊
C.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D.求取佛经
3、下图是七年级教科书某一单元的部分目录,它们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第6课 北宋的政治…………………………28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33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37
……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51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少数民族的崛起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历史兴趣小组同学,要排练反映宋太祖的历史剧,以下场景,绝对不应该有的是
A.发动陈桥兵变 B.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C.签订澶渊之盟 D.将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
B.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C.老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被韩非子发扬光大
D.西晋时期,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6、明朝时期有一些国家对我国进行骚扰和侵略,其中包括
①日本②荷兰③葡萄牙④英国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北京华辰拍卖行曾推出过一册《大清国台湾府地舆全图》,成交价24.2万元。清朝康熙年间将台湾岛纳入版图后设立了台湾府,隶属于当时的( )
A. 福建省 B. 广东省 C. 云南省 D. 浙江省
8、据如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A.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B.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C.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D.北民南迁速度加快
9、“(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战国
B.隋朝
C.唐初
D.唐末
10、南宋初年,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当局者却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这充分说明
A.金军的强大
B.岳飞功高震主
C.宋朝缺乏法制
D.南宋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11、宋朝时,我国造船业发达的城市是( )
A.泉州和广州
B.泉州和杭州
C.杭州和刘家港
D.广州和浏家港
12、探寻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事件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史料 | 结论 |
A | 司马光《资治通鉴》 |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
B |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 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
C | 宋应星《天工开物》 | 展示了中国当时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
D | 徐光启《农政全书》 | 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 |
A.A
B.B
C.C
D.D
13、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
A.赵高 B.安禄山 C.秦桧 D.赵构
14、宋史记载:“国爱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 )
A.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B.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15、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的历史事件是
A.黄巢起义 B.宦官专权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16、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下图)。下面关于这条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运河中心—长安 B.②是运河南端扬州
C.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D.贯通南北交通的动脉
17、下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对相关史实叙述完全正确的是( )
A.①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④黄巢起义将领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B.②唐玄宗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C.①文成公主人藏,唐蕃关系和睦③爆发“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②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④出现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8、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完成使命,都历尽艰险前往天竺
B.都是唐玄宗时期的使者
C.对唐朝和邻国的交往和交流都做出了贡献
D.都是为了求取佛经教义
19、央视播放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下列叙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
A.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地中海西岸
C.时间长,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D.郑和船队到达亚非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开创“行省制度”并在台湾和西藏设立正式行政机构的王朝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1、____________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____________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22、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____、_____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加以管理.
23、六次东渡,最终成功到达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高僧是________。贞观年间,________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960年,________建立北宋,以________(称为东京)为都城。
24、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遭到楚王流放的爱国诗人________而产生的。
25、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继承了汗位。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 “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________”的方略。______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_________。
26、金建立后,先灭辽,后又于________年灭掉北宋。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________登上皇位,他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________史称南宋。
27、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_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_____,史称“_____”。
28、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宋朝实行了______政策;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29、下图能反映北宋时少数民族并立状况的是
30、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________两个政权之间订立的。此外,宋与________也订立了合约,党项族首领元昊要向宋称臣。
31、连线题
32、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作品。
(1)司马光的代表作——
(2)王祯对木活字技术作系统总结的作品——
(3)成书于明代的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历史学家郭沫若评价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郭沫若对武则天的评价的历史依据。
(2)材料一描绘了唐朝开元年间一种怎样的社会情景?统治者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