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B.在中国礼节中,“高”字一族一般是用在对方身上,如称别人的见解为“高见”,称别人的学生为“高足”,称别人的议论为“高论”。
C.“记”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记”只叙事不发表议论,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和柳宗元《小石潭记》;“说”既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如韩愈《马说》。
D.演讲稿开头可以用一个事实或一组数据、一个吸引人的小故事,以便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疏》,既是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也是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B.属于古体诗范畴的律诗按顺序分四联: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个韵。
C.新闻分为消息和新闻特写。新闻特写重视报导事件的全过程,消息主要描绘报导事件片段。
D.《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蹒跚(pán) 歼灭(jiān) 浩瀚(hào) 罄竹难书(qìng)
B.嶙峋(xún) 河堤(tí ) 诘责(jié) 油光可鉴(jiàn)
C.荒谬(miù) 驿站(yì) 阻遏(yè) 毛骨悚然(sǒnɡ)
D.辟邪(pì xié) 潮汐(xī) 娴熟(xián) 锐不可当(dăng)
4、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纤夫(qiān) 妥帖(tiē) 锃亮(zèng) 不辍(chuó)
B.冗长(rǒng) 炽热(zhì) 匿名(nì) 翘首(qiáo)
C.遏制(è) 秀颀(qí) 粗糙(cāo) 镌刻(juān)
D.濒临(bīn) 猝然(cù) 黝黑(yǒu) 倔强(juè)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即上林苑,古代宫苑名。
【1】【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景象。
【2】【2】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6、默写
(1)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
(2)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
(4)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
7、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后面小题。
(1)《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这离不开作者法布尔的功劳,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8、 六只柿子
①家里的晚秋蚕养完了,父亲计划着进城来玩玩。“给你妈买双皮鞋,我自己也买件衣服”,父亲说。卖了蚕茧,父亲的语气里透着奢侈的喜悦。
②父亲进城,肩上扛的米袋子,手里拎的是方便袋,里面有青青的黄豆荚,嫩绿的韮菜,还有六只又大又红的杮子。
③父亲电话里问,杮子熟了,想不想吃?我说想。也只是随便说说。街上的水果一茬接一茬,桃子走了有鸭梨,现在苹果桔子已大量上市了。还有北方的大枣,被山东汉子用小推车推着,满街叫卖,说是甜如蜜糖,脆如雪梨。尝一颗,果真是。这些水果,都比杮子好吃。
④但父亲却把我的话当真了,很认真地给我挑了六只杮子,然后扛着沉沉的米袋子上路了。米袋子里,是新脱粒的新米,家中田里自个儿长的。他说要送来给我尝尝鲜。
⑤父亲途中转了两次车,才到达我家。父亲就那样扛着米袋子,上上下下。又扛着米袋子,走过长长的街道,在穿流的人群里,左冲右突。有汗珠子滚下来吗?我不知道。因为父亲到我家时,我还在上班。等我回到家,米袋子已立在客厅里了,六只红红的杮子,可爱的小灯笼似的,置在桌上。
⑥父亲坐在沙发上,极享受地看着电视。看到我回家,父亲说,累了吧?瞧,你爱吃的杮子。他指指桌上,而后带着万分歉意地说,人老了,没力气了,再多,就拎不动了,只能挑了六只带来。我的眼光,落到父亲的头上。那里,有稀疏的发,已几乎看不见黑的了。记忆里相貌堂堂的父亲,如今,真的成了一个银发苍苍的老人了。
⑦父亲不知我心里的感伤,他兀自高兴地向我叨叨着家里的事:水稻收了。蚕茧卖了好价钱。圈里的猪也很快能卖了。还养了两只羊。你喜欢的那只猫,生了小猫,却不归家,把些小猫衔得藏东藏西的,生怕哪个去捉了它的小猫。父亲说到此,呵呵笑起来,是满心欢喜,又充满幸福。
⑧下午,你有空吗?叨叨一阵后,父亲忽然问我。
⑨我想了想,点点头。父亲很高兴,说,下午你陪我到街上去帮你妈买双皮鞋,她苦了一辈子,都没穿过好鞋子,这次蚕茧卖了好价钱,我要好好奖励一下她。
⑩我跟他逗趣,你真的有钱?父亲立即忙不迭掏口袋,说,真有钱。我看过去,也不过几百块钱的样子,父亲却像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似的。
⑾心里不知怎的有些酸酸的,我转身去吃杮子,装着万分喜欢的样子。父亲在一边看着乐了,很得意地说,我和你妈挑了又挑,挑的是最大最红的带过来的。路上怕被什么东西撞破了,就把它们放在韮菜里,拎在手上。一路上,我一直袋子不离手的。你看,它们的皮,一点也没破吧?
⑿的确是,它们薄薄的皮,撑着饱满的果肉,像幼孩的皮肤,轻弹即破,却硬是连一点皱褶也没有。
⒀想大街上南来北往的人群里,父亲佝偻着腰,扛着沉沉的米袋子,一边却要护着手里的方便袋。没有谁知道,他手里小心护着的,不过是六只杮子,带给他女儿吃的。
【1】从“我”的角度,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相关情节及“我”的心情。
情节 | 心情 |
听父亲说进城想带些柿子给我时 | A________________ |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感伤 |
看到父亲只有几百块钱 | C__________________ |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感激 |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卖了蚕茧,父亲的语气里透着奢侈的喜悦。(品味加点词语)
(2)“六只红红的杮子,可爱的小灯笼似的,置在桌上。”(从修辞角度赏析)
【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文章末尾划线的句子有何含义和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没有谁知道,他手里小心护着的,不过是六只杮子,带给他女儿吃的。”
9、题目:真情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姓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