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B. 曹文轩的许多作品都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一些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上。
C. 他们两人的爱好、处事方法迥然不同。谁也没法了解谁,谁也没法改变谁。
D. 一个善于思考、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初春的大丰,梅花正艳,桃花含苞,空气里弥漫着醉人的味道。
B.政府有坚定的反腐决心,就算追溯到天涯海角,也要将腐败分子缉拿归案。
C.黄昏,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前往河滨公园散步的人就络绎不绝了。
D.文化艺术节上,同学们人尽其才,以丰富的形式展现了校园文化的魅力。
3、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文学作为继续战斗的武器,靠顽强的毅力创作了《暴风雨所诞生的》。
C.陶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我们学过他的《饮酒》《小石潭记》。
D.《童年》讲述了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度过的童年岁月。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倪萍站在《朗读者》舞台上讲述姥姥的故事时,观众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B.美国拉斯维加斯骇人听闻的枪击案,制造了59人死亡、527人受伤的惨剧。
C.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至。
D.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演技高超,他在传统京剧《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姬,演得惟妙惟肖。
5、“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正在进行,请你帮助各小组完成相应任务。
在选择表现诗歌的艺术形式时,小语和小文产生了分歧。请你加入讨论,完成对话。
小语:我们组选的诗歌是《式微》,我认为这首诗非常适合演唱,因为它的语言有这样的特点(结合诗句内容说明):_____。
小文:这首诗歌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冲突强烈,我认为用话剧的形式去表现会更好。
我:我认为也可以用_____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因为_____。
6、默写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浣溪沙》
(2)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春望》
(3)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这一哲理可以用《饮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解读。
7、下列是“品人物关系 悟做人之道”专题探究,请你完成各处所空的内容。
名著 | 人物 | 片断摘引 | 评析 |
《(1)____》 | 苏菲与乔安 | 最后一堂课的下课铃响起时,她飞快地走出学校,快得乔安必须要跑步才能追上她……苏菲开始后悔她刚才对乔安的态度不佳。不过她又能对地说些什么呢?说她是因为忽然忙着解答自己是谁以及世界从何而来等问题,所以才没有时间玩羽毛球吗?乔安会了解吗?(第二章 魔术师的礼帽) | 苏菲的心思全在思考神秘的来信,忽略了好友而后悔,却又无法表白自己;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往往经常遇到,我们该怎样处理才会更好呢?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保尔与战友们 | 靠霍利亚瓦施加的压力,潘克拉托夫和杜巴瓦才把阿廖沙和不省人事的保尔塞进了挤得满满的车厢。车上的乘客都害怕斑疹伤寒传染,不让他们上车,极力抗争,并威胁说他们在路上把病人扔下去。 霍利亚瓦用转轮手枪指着那些不让病人上车的人的鼻子,大叫:“这个病人不传染!他一定得走,否则,哪怕把你们全撵下车!自私自利的家伙,你们记住,立即通知沿线各站,要是谁敢动他一根毫毛,就把你们全都撵下车,抓进牢房!阿廖沙,这是保尔的毛瑟枪,你拿着。谁胆敢动他,你就对谁开枪。”(第二部第二章) | 战友们采取一切措施抢救保尔,派保尔的同乡阿廖沙送保尔回家乡小城,面对车上乘客的“抗争”,战友粗暴甚至野蛮地用枪恐吓;真可谓“战友情深,生死与共,同志义重,日月同心”。 |
《名人传》 | (2)____ | 替他筹划了无数关妙的前程以后,不得不答应他去习商。但卡尔出入赌场,负了不少债务。由于一种可悲的、比人们想象中史为常见的怪现象,伯父的精神的伟大,对侄儿非但无益,而且有害,使他恼怒,使他反抗,如他自己所说的:“因为伯父要我上进,所以我变得更下流。”这种可怕的言辞,活脱脱地显出这个浪子的灵魂。(第一部分) | 一位精神巨人,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且贡献至伟的人物,侄儿的不肖也让他痛苦不已;即使是名人,对子女的关爱与教育也会失败,自己深爱打击,旁人为之扼腕叹息。 |
《傅雷家书》 | 傅聪与弥拉 |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弥拉比你小五岁,应该是喜欢活动的年纪。你要是闭户家居,岂不连带地感到岑寂枯索?而看她的气质,倒也很爱艺术与大自然,那就更应该同去欣赏,对彼此都有好处。……你切不可只顾着你的艺术,也得分神顾到你一生的伴侣。(一九六一年十月五日深夜) | (3)____ |
阅读感悟: 1.人与人相处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套用。 2别人对你是不是全心全力,靠的是你自己,比如保尔(4)____,霍利亚瓦等人才那样对待他。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一个人往往左右不了别人,志同才能道合,求同也要允许存异。 |
8、擦星星的人
王伟锋
①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晚自习放学后,我孤单一人坐在空荡的教室里,抬眼望去,窗外满天的星星都在冲着我眨眼睛。
②我好想出去看星星,只是潘老师交给我的任务还没有动笔呢——写一份不少于500字的书面检查。
③个头瘦小、身子单薄而面孔严肃的班主任潘老师是教数学的,偏偏我感到最难学的便是数学应用题。我越学越差,越差越怕。渐渐产生了逃学的想法。我逃课跑去山上挖蝎子,不幸被潘老师抓住,狠批一顿。最后,他脸一沉,说:“检查写完送到我办公室!我一会儿通知你爸,晚上在我这里补课。”我心里害怕极了,可是越害怕越写不出,检查怎么都凑不够字数,我磨磨蹭蹭地来到潘老师的办公室,准备挨批。潘老师不在,我松了口气,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解那些根本看不懂的应用题。
④一会儿,潘老师回来,看到我老老实实在解题目,就什么都没说,坐下来批改作业,批累了,他也会抬头凝神看一会窗外的星空。
⑤等他忙定,我的作业也写完了。他看过后,脸上竟然难得地浮现出笑客,说:“做得不错嘛!很聪明的孩子,不过有一道题搞错了。”然后,仔细地给我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一直讲到听懂为止,我心中的疑惑渐渐解开,似乎还有一丝好感在悄悄萌生。
⑥天色更暗了,潘老师泡了一碗方便面给我,说:“饿了吧,赶紧吃!”回想起来,那碗泡面味道实在不错。那年头,泡面在乡下也不易得,我狼吞虎咽,还没品出味道就见了底儿。
⑦从那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再怕潘老师,也不再逃课了。潘老师总是在放学后给我补课,看我狼吞虎咽地吃泡面,我则看着他聚精会神地批改作业。渐渐地,我从那些应用题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主动开始找他问问题,最后期末考试成绩也大有起色。那段时间,潘老师严肃的脸终于有了笑容,像阴郁了一整个雨季后的晴空,也照亮了我的心情。
⑧潘老师他从不缺课。记得深秋时节的一天,大雨如注,上午第三节课,踏着铃声,他匆匆赶来,裤腿挽得老高,裤子上溅满了黑黝黝的泥巴,黄胶鞋里不时“吧唧吧唧”朝外冒泥浆,或许是刚从田里赶来。他在讲台上边走边讲,不时哈气搓手。我发现,他的衣服甚是单薄,又湿湿地贴在身上,他冻得发抖甚至难以握住细小的粉笔头,但依然时刻提醒着我要做好笔记。
⑨那堂课,我的心也被雨水打湿,根本无心听讲,但依然做着笔记,只盼望着下课铃快些响起,这样,潘老师就能去办公室换换湿衣服和鞋子。我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冷。要知道,潘老师已是50多岁的人了。他坚持把那节课上完了,下课铃响,布置完作业,才踩着泥泞的黄胶鞋,匆匆而去……
⑩多年后,我大学毕业,因为数学出色,最后去深圳做了老师。有一次,还惊喜地收到了潘老师的来信,里面没有一句说教,只是细数了我这个调皮鬼的糗事,和一步步蜕变的过程,最让我感到温暖的还是末尾的那句话“星星是天上的鲜花,再小也会在夜空里盛放。”此刻我真想回去见见我的潘老师。后来课堂上,我始终不敢忘记潘老师对这方讲台的尊重,从不缺课,从不迟到,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我心里,他是永远的恩师。
⑪某天,有老同学打来电话告诉我,潘老师去世了。我走进阳台,默默地追望星空。窗外的星星,时隐时现。让我想起来多年前在潘老师办公室的那一晚,想起那好吃的泡面……
⑫那夜,我梦到了星空,上面繁星点点,也梦到了潘老师,他还是那么瘦削单薄,满身粉笔尘,他使劲擦着什么。
⑬“潘老师,您干什么呀?”我问。
⑭“擦星星呀!”潘老师停下来,回身说,“瞧,那颗星星,还有那颗,灰扑扑的,我得去把它们擦亮!”
摘自《教师博览》2020年第3期,有删改)
【1】结合全文,参照范例,完成下面表格。
相关情节 | “我”的心理 |
① | 惧怕不安 |
潘老师为我讲解题目,直到“我”听懂为止 | ② |
③ | 心疼万分 |
潘老师给“我”写信,回忆“我”的成长趣事 | ④ |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的划线句子。
那段时间,潘老师严肃的脸终于有了笑容,像阴郁了一整个雨季后的晴空,也照亮了我的心情。
【3】从全文来看,标题“擦星星的人”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星星是天上的鲜花,再小也会在夜空里盛放”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9、铺一张纸,蘸几点墨,抒几卷云烟故事,写一段似水年华。曾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遇过的人,发生过的事,有的早已忘却,有的却永远定格心中,成为永恒的风景。请以“记忆中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