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黄山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yōu)  (cāo)  (sì)   (zēng)   (kàn)

    B. (chì)  (zhì) (duó)   (xū)   (qiè)

    C. (jiàng)  (qí)   唐(tuí)  (piǎo)   (tuān)

    D. (yú)   邪(bì)  (dí) (è)    (bēi)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B.“大国文化”节目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C.翼装高空飞行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高空极限挑战运动,挑战者尤其需要提高运动安全。

    D.要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基本的依据之一是看他能否留意自己产生的细小想法。

  •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渔人甚之   异:惊异,诧异 (《桃花源记》)

    C.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竟然,居然 (《桃花源记》)

    D. 猛浪若   奔:飞奔的马   (《与朱元思书》)

  •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盛夏时节,明月湖的朵朵荷花,妖娆多姿,栩栩如生

    B. 今天下午,阳光明媚,同学们穿着统一,排列整齐,鳞次栉比,进行广播操比赛。

    C. 双十一促销活动中,家用电器一马当先,频繁降价,强力提升了市民的消费积极性,原本濒临滞销的数字彩电一下子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

    D. 从古至今,许多诗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下列对诗作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诗作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来写,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因为当时作《诗经》的作者水平有限,文字功底不扎实。

    B.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描写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C.“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的重复使用,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者中所包含的追求的过程中艰苦和漫长但主人公将百折不挠的精神相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每个诗节的前半部分是写景,是诗的起兴,交代时令、环境,描绘一幅萧瑟的晚秋图,渲染凄清惆怅的气氛,后半部分是抒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题文)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驻足赏花,骑马踏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5)请把崔颢的《黄鹤楼》默写完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根据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填空题。

    早在19世纪初期,一位教师走出生物实验室,投身旷野,从此与渺小的昆虫相伴,唱出了生命的赞歌;你们撕裂动物而我研究活体;你们把它变成悲惨而可怜的物体,而我使它变得可爱;你们在拷问室和解剖室工作,而我在蓝天下观察,倾听知了歌唱;你们用细胞和原形质做化学实验,而我在昆虫高尚的行为中研究它们的本能;你们窥探死亡,我观察生命。

    这位老师他就是(1)____________(国籍)的(2)____________(人名)。他被誉为(3)____________。在他人生的最后35年,他是在(4)____________(地方)度过的,并且完成了《昆虫记》的后9卷。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谁偷走了夜里的黑

    王开岭

    1

    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深沉的、浓烈的、黑魆魆的夜?

    儿时是有的。

    从何时起?夜变得浅薄,没了厚度和深意,犹如墨被稀释。

    在大自然的原始配置中,夜天经地义是黑的,黑了亿万年。即使有了人类的火把,夜还是黑的,底蕴和本质还是黑的。

    现代人的“黑”,却只好求助于厚厚窗帘了,人工围出一角来。

    2

    昼夜轮值,黑白往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乃自然之道、人生正解。

    夜,是上天之手撒下的一块布,一座氤氲的罩体,其功能即覆护万物、取缔喧哗、纳藏浮尘,犹若海绵吸水、收杂入屉。无夜,谁来叫停芸众的熙攘纷扰和劳顿之苦?何以平息白昼的手舞足蹈与嘈沸之亢?夜,还和精神的营养素——“寂”“定”“谧”相通,“夜深人静”意思是:夜深,心方静远……而这一切,须靠结结实实的“黑”来完成:无黑,则万物败露,星月萎殆;无黑则无隐,无隐则无宁。

    所以我一直觉得,黑,不仅是夜之色相,更是夜的价值核心。

    黑,是夜的光华,是夜的能量,是夜的灵魂,也是夜的尊严。

    “不夜城”,绝对是个贬义词。等于把夜的独立性给废黜了,把星空给挤兑和欺负了。它侵略了夜,丑化了夜,羞辱了夜,仿佛闯到人家床前掀被子。

    将白昼肆意加长,将黑夜胡乱点燃,是一场美学暴乱,一场自然事故。黑白失调,糟蹋了两样好东西。

    往实了说,这既伤耗能源,又损害生理。我一直纳闷为何现代鸡发育那么快?真相是:笼舍全天照明,鸡无法睡觉,于是拼命吃。见光吃食,乃鸡的秉性,人识破了这点,故取缔了黑,令其不舍昼夜地膨胀身子。它们没有童年,没有青春,只有起点和终点。这些一声不吭、无一日之宁的鸡,毕其一生,连一次黑夜都没体会,连鸣都没打过。

    无黑,对人体的折磨更大,可谓痛不欲生。据说逼供多用此法,不打不骂,只用大灯泡照你,一两日挺过去,第三天,你会哭喊着哀求睡一会儿,哪怕随后拉出去枪毙。

    3

    成年后,我只遇上一回真正的夜。

    那年,游武夷山,夜半,饥饿来了,去一条僻静的江边寻夜宵。吃到一半,突然一片漆黑,断电了。

    等骚动过去,我猛然意识到:它来了,真正的夜来了。

    亿万年前的夜,秦汉的夜,魏晋的夜,唐宋的夜……来了。

    此时此刻,我和一个古人面对的一模一样?山河依旧?草木依旧?虫鸣依旧?

    是,应该是。那种弥漫天地、不含杂质、水墨淋漓的黑,乃我前所未遇。

    星月也恢复了古意,又亮又大,神采奕奕。还有脚下那条江,初来时并未听到哗哗的流淌,此刻,它让我顿悟了什么叫“川流不息”,什么叫“逝者如斯”……

    我被带入了一幅古画,成了其中一员,成了高山流水的一部分。

    4

    夜的美德还在于,其遮蔽性给人生营造了一种社会文化:个体感和隐私性。

    如果说,白昼之人,不得不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演绎集体生活模式,那么,黑——则让人生从“广场状态”移入角落状态,夜——成了除住宅空间外更辽阔的私生活舞台。所以,“夜生活”即同义于“私生活”。

    我向来觉得,生活的本质即私生活,私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白天,人属于人群,不属于自我,正是夜,让世界还原成一个个私人领地和精神单元,正是黑的降临,才预示着生活帏幕的拉开。

    但棘手的是:现代之夜的“黑”,明显减量了,不足值了。

    现代生活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向是:愈发的白昼化,愈发的广场性。风靡各地的“灯光工程”、“不夜工程”,无孔不入的摄像头,即为例证。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一点不厌光,相反,我深爱星月之华、烛火之灿。

    我厌倦的是“白夜城市”“不夜工程”,它恶意篡改了大自然的逻辑和黑白之比,将悦目变成了刺眼。

    对“黑”的偏见和驱逐,这个时代有点蠢。

    我觉得,人类应干好两件事——

    一是点亮黑夜。一是修复黑夜。

    同属文明,一样伟大。

    (本文收入《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有删改)

    1文章以“谁偷走了夜里的黑”为题有何好处?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本文写作上最大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4文章写了黑夜之黑的许多积极作用,请举例,再请你另写一种积极作用。

    5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棵无名的小草……

    请以“一直都在”为题作文。

    要求:①文章不少于600字;②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③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