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锦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形( 使(chāi   热(zhì 锐不可dāng

    B.名( 步(duó xiè 痛疾(

    C.责(jié   红(fēi 亮(zhèng 发人深xǐng

    D.泠(lín   碧(piáo   chóu   息敛声(bǐng

  •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B. 他这种孤注一掷的赌徒作风,我并不欣赏。

    C. 那场扣人心弦的篮球比赛,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记。

    D. 为了满足人们健康的需要,厂家滔滔不绝地推出了绿色食品。

     

  •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新版劳动课不再是笼统的描述、大而化之的方向。

    ②劳动教育持续受到关注。

    ③而是有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的、极具可操作性的具体劳动技能。

    ④“做一道西红柿炒鸡蛋”“学会为一家人设计营养食谱”,有了“烟火气”的劳动教育是不是值得期待呢?

    ⑤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订的了劳动教育的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A.①④②⑤③

    B.③⑤①④②

    C.②⑤①③④

    D.②④⑤①③

  •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领袖的真实情况,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等。

    B.《红星照耀中国》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C.《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英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几十年时间写成的巨著,被誉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D.法布尔《昆虫记》中描述到,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如果不受干扰,蝉可以在一个枯枝上刺出许多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颔联写远景动态,侧重宏观描绘,描写了秋意正浓的农村山野景色。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用典,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诗文名句填空。

    必答题:

    (1)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临风一唳思何事?   。(白居易《池鹤》)

    (3) ,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翅湿沾微雨,   。(葛天民《迎燕》)

    (5)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6)范仲淹的《渔家傲》中, 两句诗,借守边将士饮酒来表现他们因远离家乡和功业未立而生发的惆怅之情。

    选答题:

    (7)韦应物《闻雁》

    故园渺何处?  

    (8)龚自珍《已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1)“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得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人名)的《昆虫记》,这部被誉为“____________”的巨著,将科学和文学完美结合。

    (2)根据文中动物的生活习性,请填写相对应的动物名称以完成阅读卡片。

    生活习性

    善建巢穴、管理家务

    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地下潜伏4年,阳光下歌唱5周

    动物名称

    蟋蟀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15分)

    1970年的记忆

    张亚凌

    得知外婆要来看我们的消息,母亲表现得很是奇怪,奇怪得让我有点害怕。

    她一会儿紧紧地搂着弟弟,蹭着弟弟的脸蛋儿,满脸是笑;一会儿又松开弟弟,用手背抹着泪花花,顾自唠叨:咋办呀?这日子过的,都是窟窿眼,遮不住的丑!咋办呀……”

    我从来没见过母亲那副表情,遇事她一直很镇定的。记得有一次我从沟边摔下去折了腿,被别人背回了家。母亲非但没有表现出一点惊慌,反倒戳着我的额头骂道:沟能走还是能跑?走路不看,活该。只是外婆要来,她至于吓成那样?

    看着母亲那表情,我想笑,却笑不出来。弟弟干脆咧开嘴巴大哭起来。我赶忙搂着弟弟哄他:外婆来了,咱们就能吃到好东西了,就不饿了……”弟弟啃着手指头,哭声才渐渐小了下来。

    母亲在院子里转着圈,似乎看啥都不顺眼,嘴里嘀咕着这烂屋里,这烂屋里。一向总忙于活计的母亲,好像一下子对干啥都没了兴趣,只是焦躁地转着圈儿,晃得我眼花。

    父亲刚一进门,一向很镇定的母亲突然像疯了般呜呜地哭了起来,边哭边嘟哝:我娘要来了,咋办哩,我娘要来了……”父亲扶着母亲的肩说:怕了就不来了?别怕,有我哩,我给咱想办法。

    我们就开始为了迎接外婆而准备。记忆里就像过年一样,每个房子及院子里的各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打发我拿着个洋瓷碗出去借麦面,我兴奋得能跳起来——

    那时,我们吃的东西主要是红薯,早晨红薯块熬稀饭,中午红薯面条,下午红薯馍馍就着炒红薯丝。实在吃不下去了,母亲就加点其它的杂粮,也不过是玉米或糜子。也只有来了金贵的客人或是过年,才吃得上白白的麦面。

    我拿着洋瓷碗,雪花婶家,二狗家,北巷婶家,杏花姨家,从各家借了一碗面。捧着那盛满面粉的碗,我的手一直在打颤:外婆来真好啊,外婆来就可以吃上过年才能吃到的麦面了!我皱着鼻子闻,也没闻出面粉的香甜味儿。我很是遗憾,要是变成一只洋瓷碗,多好啊。

    父亲还借了天柱叔家的大桌子、顺锁伯家的大立柜摆在我们家,我们家一下子就变得很阔气。

    ——外婆来真好,家里整个都变了。

    父亲借了生产队的牛,驾着车,我们穿戴得整整齐齐就像过年般去十里外的镇上接外婆。

    记得外婆来的第一顿饭,母亲做得很费心:

    一碟凉拌莲菜,一碟豆腐拌小葱,一碟炒洋芋丝,一碟凉拌红萝卜丝,白萝卜叶在开水一焯又是一碟凉菜,白生生的白菜帮加了几丝青椒炒了一碟,中间是一碟炒鸡蛋,饭桌上一下子就摆了七个碟子。

    那天母亲擀的是面条。面条很薄很薄,挑在筷子上真的可以看见蓝天白云。绿绿的白菜叶子添在锅里,看着都好吃。

    母亲先给外婆舀了一碗,是稠的。我们的呢,有几根面条的稀汤水水稀。

    咋给娃舀了那点?外婆问。

    天天都吃,不爱吃,吃不完就糟蹋了。母亲说话时瞪了我们一眼。可弟弟却说不是——”,我赶紧狠狠地踩了一下他的脚,他大哭起来。

    也就是那次以后,我有了个艰巨的任务,快吃饭时就带着弟弟在外面玩,省得他不一小心露馅了。

    晚上,外婆跟我母亲坐在炕上闲聊,我在写作业。一转头,看见弟弟竟然用小刀在桌子上划道道,我一巴掌扇过去,喊了声把桌子弄坏了给人家咋还。而后,我捂住了自己的嘴巴,紧张地看着母亲。

    外婆看着我母亲,我母亲很尴尬地笑着,就像外婆要来前的神情一样,分不清是哭还是笑。

    还有啥是借的?外婆说。

    母亲说:咋会是借的?自家的。甭听娃胡说。

    还有啥?外婆又问。

    母亲不吭声了。弟弟跑到立柜边说:这个,也是人家的。

     那咱就一个土炕啊。得,至少有地方睡觉。外婆拍着炕,脸上好像是笑,好像又不是。这就是我女子家,我女子就在这样的屋里头过日子。当妈的,都不晓得自家娃过的是啥日子……”

    外婆唠叨时,母亲哭了。母亲哭着拉着外婆的胳膊:娘,没事,我的日子能过好,就是怕你操心才……”

    外婆走后,我才知道,外婆当初不愿意母亲随父亲远嫁,断绝了母女关系。加之母亲婚后日子也过得捉襟见肘,就没敢主动联系外婆。

    多年后。

    母亲说要来城里看我。住在出租屋,恨不得把一块钱掰成几份去花的我,很奢侈地买了一台风扇,买了好些蔬菜水果……

    那一刻,我的记忆又回到了1970年。

    【1】文章开头反复描写母亲的表现很奇怪,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2】我们为迎接外婆做了哪些准备?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3】结合括号中的问题,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4分)

    (1)面条很薄很薄,挑在筷子上真的可以看见蓝天白云。(作者这样描写面条,意在表明什么?)

    (2)母亲说话时瞪了我们一眼。(母亲为什么要瞪我们一眼?)

       

    【4】文章结尾写道:那一刻,我的记忆又回到了1970年。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写出那一刻我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3分)

       

    【5】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不忘贫困艰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何意义。(3分)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

      (选自季羡林《我的童年》)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请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题目自拟。(2)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